分享

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放榜 一边亏损一边救治能力提升

 医粒种子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7月4日,公立医院2020年度“国考”放榜了!

公立医院“国考”,根据考核的对象,分两张试卷:三级公立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下面我们聚焦三级公立医院的考核结果,即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看看它们有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

总体上 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

据《通报》,全国共2508家三级公立医院参加此次考核,其中西医类医院1923家(综合医院1342家、专科医院581家),中医类医院585家。与2019年相比,增加143家,因合并、降级、撤销等原因,48家医院退出。

《通报》显示,大部分指标持续向好,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三级公立医院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迈进。受新冠疫情影响,相关业务工作和经济运行情况出现一定波动,但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展现了“韧性”,为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报》也显示,目前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精细化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获得感仍需进一步改善,相关部门责任仍需进一步落实。

整体盈余为负 四成多三级医院亏损


▲▲▲

2020年,全国抗疫之战如火如荼。医院一边要确保疫情防控,一边要同步开展日常诊疗,防控投入加大,运行成本增加等,运营压力加大。

据《通报》,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占比62.5%,较2019年增加56.25%;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与2019年基本持平。

疫情来袭,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财政补助收入占三级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3.15%,较2019年提高5.21个百分点。但是,提高的部分主要为疫情防控的专项补助,与医疗收入减少的幅度(7.54%)相比,仍有缺口在。

医院运营压力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医疗服务数量减少。因疫情防控限制出行,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跨省异地就医的住院患者404万例,较2019年减少184.3万例。

向外省流出患者数量减少最多的前5个省份是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占到减少总数的约占40%;流入患者数量下降最多的前5个省份是北京、上海、四川、湖北、浙江。

在跨省异地就医患者数量较多的省份中,安徽流出的患者,约85%前往江浙沪三地;河北流出的患者,约75%前往京津二地;河南流出的患者,主要流前往江浙沪京;江西流出的患者,主要前往沪粤浙。

防控之下,各医疗机构采用控制病床使用率等措施,并通过延长门诊开药周期等方式,减少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次数等措施,提高了效率。

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提升1.05倍 日间手术增加6.44%


▲▲▲

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数量整体减少,但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有所提升,总体病例组合指数(CMI值)相当于2019年的1.05倍。

各地三级公立医院就诊人次数、床位使用率及出院患者手术人数和微创手术人数均有相应下降。出院患者中实施四级手术的人数稳中有增,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均较2019年有所提升。

在收治急难危重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质量、安全和效率仍然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1%,均较2019年有所下降。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中位数与2019年基本持平。

开展日间手术也是提升服务效率的方式之一。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日间手术人数较2019年增加6.44%,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较2019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6.28DDDs,较2019年下降1.5DDDs,且明显优于国家要求的40DDDs。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为85.91%,较2019年提高0.55个百分点。

未来公立医院需继续乘风破浪


▲▲▲

上述是2020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的国考成绩单,面对疫情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考验,交上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

立足当下,疫情虽然时有散发,但总体已经趋缓,疫情的压力会逐步减少。但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却在持续加大。

据卫健委2022年4月2日正式发布《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功能定位为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三级公立医院,四级手术、微创手术是特色与专业所趋。同时还要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是未来10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今年,还是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的开局之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强调,面临DRG/DIP改革深化,医院对于单病种质控的重视程度,不仅关乎国考成绩,更关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回款表现。转变“唯指标”惯性思维,根据医院实际业务情况遴选院级重点监测病种,做好内部监测标准与ICD编码对应,充分发挥病种管理抓手的效用,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DRG/DIP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让医疗效率可比较。不仅是病种之间的比较,也是科室、个人之间的比较。而医院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服务效率水平,是临床科室与医生个人水平的集中反映。可以预计,内卷将充满医院的每个角落。

只是内卷还不够,还要比拼精打细算哪家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独立的导向明确了具体要求: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总之,未来依然挑战重重,有待公立医院继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