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战争、离别、死生,是我所经过的时代

 明日大雪飘 2022-07-07 发布于上海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队发动了长达八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今天,整整八十五年。

这一次大战,不仅兵员伤亡数百万,城市被轰炸,乡村被掳掠,千万百姓逃亡内陆,老弱转于沟壑,壮者疲于奔命,而且战线后面沦陷区的百姓,也忍受了八年的耻辱。(许倬云 语)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叶嘉莹只有13岁,在读初中二年级。因为她住西长安街一带,所以当时能清楚地听到卢沟桥炮火的声音。叶先生在影片《掬水月在手》中回忆道:“日本进城是从前门进来的,是堂而皇之就进来了……在长安街上,常常有日本的军车、吉普车,飞快地跑过去,他们在车上唱歌,他们唱《支那之夜》等占领者的歌曲。(真是)'悲笳哀角不堪听’。” 

图片

在沦陷最艰苦的阶段,少年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她说,“冬天我去上学,在巷口拐弯的地方,就有冻死饿死的人,这就是当年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战乱的时代。”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兴于微言》“代后记”中,叶嘉莹先生在沦陷区写下的诗,以及她的解读。借这篇摘编说明那是怎样一个战乱沦陷的时代,一个九十八岁的老人是怎么样走过那一段历史的。

图片


我心中的诗词家国

叶嘉莹 文

本文节选自“代后记”,原刊《兴于微言》
图片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哭母诗

1941年秋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图片

冬日杂诗

1944年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推荐

图片

叶嘉莹 著

“中华文化新读”丛书

活字文化 策划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版

小词,本是宴乐助兴之作,却因士大夫在创作时无意或有意地带入家国之思,使其精神内涵呈现丰富层次,形成幽微深曲的美感特质。从两宋之苏东坡、辛稼轩,至清之张惠言、陈曾寿,再到民国之吕碧城、沈祖棻,叶先生在本书中透过一首首经典词作,将传统读书人于小词中折射出的隐忍持守、家国抱负尽数展现,极佳诠释了“兴于微言”的词之特质,以及潜藏其中的士人修养。

《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

图片

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 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10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

本书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