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兵卒的饮食条件,看看都有啥待遇?

 泊木沐 2022-07-07 发布于辽宁

从古至今,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农业社会生产效率极低,不那么风调雨顺的年景,投军也是条出路。更何况,冷兵器时代,华夏子弟兵又多以步兵为主,奔袭作战需要负重前行,想必伙食应该不错。那么,历朝历代的军营都能给将士们提供什么伙食待遇呢?

时代不同了,如今部队开饭,不仅要有荤有素,而且后勤机关算准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各种营养元素的摄取,战争期间还要提供野战口粮。

可是回到古代,饭食就没那么精致了。商朝是一个重视商品交换的特殊朝代,当商朝开始慢慢向外拓张獠牙的时候,商军永远是列王们手中最锐利的矛。不过当时的社会尚未完全进入农耕,需要靠大规模捕猎来补充经济生活,商军也是如此。已破解的甲骨文就明确地记载了军队上千人的田猎活动,一次可获得上百头各式动物。

可在那时,商军主要以农军为主,农兵不分家,所以朝廷平时不需要养人。到了周朝,华夏民族正式变成农耕文明,大量开始种植五谷,五谷杂粮和蔬菜自然也是军队外出作战填饱肚子的主要热量来源。

古代的五谷和今天的精米白面不同,其在北方,主要以粟米为主。这种作物去壳之后就变成了今人所认识的小米,论贵粟疏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到了战国时期,秦朝强大起来,豢养了庞大的常备军,由于四处征战的需要,在都城咸阳专门设立了官仓。小规模的上万石粮食,稍微大规模一点就有10万石。也正是因为建立了国家储备体系,才能让秦军在外放心作战,没有后顾之忧。那时送上前线,陪伴秦军一路出征的也是小米。

时间来到了汉朝,论贵粟疏又说,“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可见小米对大汉王师的重要性。到唐朝,这个站在隋朝肩膀上的伟大朝代继承了对方的疆土和剩余资产,其中就包括在长安存了20年的小米。

据说经过隋朝两代皇帝的辛勤耕耘,各地的官仓到了水满自溢的地步,唐朝建立20年后仍然在吃着隋朝的陈粮。有粮可吃,将士们自然安心作战,小兵一天可以分到一斗米小米。虽然以今人的目光,粮食放久了容易滋生黄曲霉素,但古代可没这么讲究,能填饱肚子就是好人生。

即便富裕的唐朝也高度的重视保护军粮,不允许随意浪费,并且定出了严酷的法令,凡偷盗军粮超过一升者斩首,全家充军。兵士浪费粟米者同样要削去首籍。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所在的第八团困守边塞,吃的就是小米。

时间来到宋朝,经济开始强盛的赵宋出手却抠抠搜搜的,那时朝廷负担也重,养兵达到了跨记录的80万,还不算地方部队。腐败很快蔓延到军营,禁军士兵每个月可以领到2.5石粮食,而战斗力更差的厢军拱卫地方,只有两石粮食。即便如此也不乏用次米充好米的例子。

北宋亡了,南宋偏安一隅,照理说应该高度重视军队建设,毕竟南宋几代皇帝都立志北伐。可落实到口粮上,宋军将士却丝毫没有看到改善的迹象。

俗话说,想让马儿跑,就让马吃草。朝廷经常拖欠军粮,到了后期定量也在减少,身穿沉重的步人甲,没有力气是无法提升战斗力的。这时期的南宋军队能有足够的粮米就不错了,肉食更是不敢奢望。

到了明朝,这些以南方起义军为骨干建立的官军在初期也秉承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吃上没什么讲究。不过到了明朝,人们发明了烧饼,在烧饼中间开孔,用绳子挂起来,出征时每个人分一串饼,边走边吃,茶水泡大饼变成了风餐露宿的标配。

不过有很多考古人士则认为,由于面粉的加工难度大,耗费工时,前期的明军是绝对无法享受这待遇的。不过想想也挺有意思,如今野战部队在外作战会发给压缩饼干,烧饼在明朝时作为野战口粮,也算是一种超前眼光。用炭火把面饼烤焦,吃起来咸香可口,而且这种烹饪方式利于长久保存,能够随身携带,走累了就吃,实在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

说了半天不是小米就是烧饼,这些充斥着碳水化合物和淀粉的东西真的能保证人一天的热量和营养吗?当然,古代军粮不同时期总有些副食品提供,想吃蔬菜?要么自己种,要么是野菜,总之出现的很随机,能不能吃到还要看天时,所以士兵往往不太指望。

但是早在周朝开始,腌菜和大酱就和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酱可以成为调味品,又可以代替配菜,不管配小米粥,小米饭,炒米,还是烧饼都是好伴侣。

汉代给边塞军人配齐的军粮供给当中,每两石粮食就能够领到两斗酱,有了充足的盐分才会获得体力来源。除此之外,军队出征前必然杀猪宰羊,将士们放开了大吃一顿。此时还会配齐酒精饮料以振奋士气。一份唐朝官军出征时宴席的菜单中能够看出伙食还是蛮丰盛的,酱猪肝,酱牛头,酱羊头,酱羊肝,散子一枚,醋葱姜酒!

参考文献:论贵粟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