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振中谈书体流变【一】甲骨文

 邓保子 2022-07-07 发布于广西

               

编者按: 《书法》又名《书法:七个问题》是邱振中先生为非书法专业大学生写作的一部教材与读物,一年构思三年成书 ,出版伊始,即被断言“必将成为一部名著”。书中第四章“书体流变”是分书体对书法史代表作的讲述,既有 关赏析,又是对历史的一种陈述。现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不论是欣赏还是训练,一般都是从一件作品、一种书体开始的,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一种书体不同时期的作品 ,有时比同一时代不同书体的作品关系更为密切。

一种书体中包含数量众多的作者和作品,即使对于具有相当经验的人们来说,把握这些作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而且在这些作品周围,聚积着许多矛盾的信息。但是对这一书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作者和作品数量并不多,它们构成了一条演化的清晰的线索。熟悉这些作者和作品以后,再进入复杂的历史现象中,也不容易迷失。 由于字体的变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各种书体之间,肯定存在一些含有多重特征的作品,我们只能把它们安排在其中一个章节中。

不少书法家擅长多种书体,但是除了最重要的几位书法家,我们只选择一位书家贡献最大的书体进行讲述。

甲骨文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骨和龟甲一直被当作药材使用,被称作“龙骨”。1899年,人们发现有些兽骨和龟甲上刻 有古代文字,这些文字比人们所知道的所有文字更古老。它们被命名为甲骨文。这是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中 的重大事件,书法史亦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甲骨文的发现使早期汉字书法的状况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汉字。在这以前汉字肯定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变化了解得很少。 殷墟甲骨是公元前1300年至1027年近300年间的商代王室档案,部分甲骨上记载着占卜所得的卜辞,上面包括 5000余单字,其中可释读的有2000余个。部分卜辞留下了“贞人”(主持占卜者)的名字。文字绝大部分被刻在甲骨上,也有极少数是用毛笔书写在甲骨上的。那些书写的文字,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书写状态。

甲骨文中偏旁部首的结构、位置不固定,异体字很多,结构自由而生动。

后来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墨笔所书写的陶器残片。

残片中已经出现折笔,但是在甲骨上刻制文字,只能一笔一笔进行,连续的笔画不复存在。这影响到甲骨文的结构,也影响到甲骨上文字的排列。甲骨文大部分是直线笔画,这些笔画决定了整体排列的风格,但其中一些象形字,寥寥数笔,曲线与直线交织,一段文字中节奏富有变化。

甲骨文给予我们最强烈的印象,是它的结构所带来的神秘感。单字结构的奇特风格容易理解,那是文字演变所处 的特殊阶段的产物:字体大小不一,按笔划的多少而变化;外廓呈各种形状,那是结构以不同方式组合所带来的 结果。最奇特的是单字的连接,那些偏移、摆动、挪位似乎遵循着某种规则,但又与我们所熟悉的排列方式迥然不同。

如果我们深入到甲骨文的内部空间,会发现它们匀称而妥帖。在笔触与线条排列的节奏上,书写者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控制能力。甲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期,每一期都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安静雅致,有的严谨整饬,有的奔放恣肆。同一时期内风格也有变化。

《王宾仲丁涂朱牛骨刻辞》,第一期,正背两面共150余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字数最多的甲骨,笔画刚劲挺拔,排列井然有序。

《武丁甲骨刻辞》,笔画细挺,重复的字结构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它们与垂向笔画会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韵律 。

《武丁甲骨刻辞》,结构开阔,笔画不受约束,常常冲出侧边隐约存在的界限,但各字的连接仍然紧密,行间的 穿插非常精彩。

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周原遗址发现刻有文字的西周甲骨,这些文字字体细小,最小的字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结构严谨,与西周前期金文风格相近。

自甲骨文被发现后,成为后世在书法创作中寻求新意的一个支点,但大多数人仅仅模仿其字结构,再把它们排列整齐。人们几乎没有想过,只有深入到书写者控制结构的感觉状态中,才可能真正把握甲骨文的构成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