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新唐书·宦者传》载:“阿史那思摩,颉利族人……然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哥舒翰传》载:“禄山谓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共同,安得不亲爱?’翰曰:'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禄山以翰讥其胡,怒骂曰:'突厥敢尔!’”《逆臣传》载:“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

       由此可知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些信息。其一,异族通婚生育子女的民族随父(哥舒翰讥安禄山胡,安禄山骂哥舒翰突厥)。其二,阿史那(阿史)是突厥姓氏。其三,胡在唐朝仍被用作对与匈奴有近亲关系的民族的代称。《旧唐书·忠义传》里颜杲卿骂安禄山“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羯即是匈奴的近亲(可参看《晋书》),而胡从汉朝起就是指匈奴。直到岳飞仍旧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把胡与匈奴并提。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各民族应该平等看待,而古人的“胡”这种称谓往往有轻视意味,当然是不足为训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细节,还是有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