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金和战(二)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这种态度到了宁宗时期,更升级了。《宁宗本纪》载:“嘉泰三年冬,金国多难,惧朝廷乘其隙,沿边聚粮赠戍,且禁襄阳榷场。边衅之开盖自此始。”有了金国这种危机,南宋就加紧主战备战。

      “嘉泰四年五月癸未,追封岳飞为鄂王。”对冤死名将加以王爵,是死后最大的“哀荣”,也便是宁宗朝前期主战派的一项造势。同年六月“丙申,置诸军帐前雄效,以军官子孙补之。沿江、四川军帅简练军实。开禧元年六月辛卯,诏内外诸军密为行军之计。”当然,这些主战的举措与韩侂胄想要立功树立个人威信有关。

       到了南宋后期在位最长的皇帝理宗,初即位,“宝庆元年二月甲午,诏故太师、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鄂王岳飞谥忠武。”诸葛亮就谥忠武,这个谥号是武臣最好的,这也无疑是通过追赠嘉奖而激励国内的主战势力。

       “端平六年十一月己巳赵葵入见,帝问以金事,对曰:'今国家兵力未赡,姑从和议,俟根本既壮,雪二帝之耻,以复中原。’”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经历了开禧北伐的错误举动后,国家需要涵养元气,即“俟根本既壮”,再图进攻。这倒与当初高宗的主和出发点不同,《后妃传》载:“绍兴七年,徽宗及郑皇后崩闻至,帝号恸,谕辅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讲和,正为此耳。’帝以后久未归,每颦蹙曰:'金人若从朕请,余皆非所问也。’金人遣萧毅、邢具瞻来议和,帝曰:'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毅等还,帝又语之曰:'太后果还,自当谨守约;如其未也,虽有誓约,徒为虚文。’”此处看来,高宗议和是为了尚羁留在金国的韦太后,以孝亲未得而求后,似乎还说得过去。

       《赵鼎传》亦有类似记载:“金人遣使议和,朝论以为不可信,上怒,鼎曰:'陛下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屈己请和,不惮为之者,以梓宫及母后。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为罪。陛下宜谕之曰:“讲和非吾意,以亲故,不得已为之。但得梓宫及母后还,敌虽渝盟,吾无憾焉。”’”这个和张浚一起共襄高宗“中兴”的宰臣在此似乎对高宗的主和知根知底,竟然教皇帝向群臣解释议和的初衷。因此也不可否认议和在高宗朝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默契,皇帝主张和议,他的股肱重臣,除掉秦桧,也有赞成求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