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隐士的诗文典故

 思明居士 2022-07-07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梅妻鹤子

古代隐士,就是隐居不仕的读书人。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种种原因,无意仕途,甘居山野,即使有朝廷诏令,也无动于衷。纵览古代诗文,对这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品格褒奖有加,留下了不少典故。在名缰利锁的环境下,我们重温这些典故,大有裨益。

许由、巢父辞帝。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在位时,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他的拒绝,逃到箕山隐居起来;尧帝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这种话。他以淡泊名利的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期的隐士,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也不肯受。为此,古代诗文中就用这个典故,作为高人隐士的代称,表示不贪富贵,摒弃高官厚禄的思想品格。许由、巢父,亦做“巢由”、“巢许”。比如,唐代诗人张说《灉湖山寺》:若使巢由同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伯夷、叔齐采薇。《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采薇”一词,在后来文人诗词中成为隐逸生活的代称,旧时文人罢官、遭贬、落第时,常用“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自己的高洁。比如,唐代诗人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五湖客范蠡。“五湖客”,指春秋时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古代文人常引用这个典故表示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五湖客亦作 “五湖倦客”、“五湖扁舟”、“五湖归去”、“五湖烟水”等;范蠡亦作“陶朱”、“鸱夷子”等。比如,唐代李白《古风十五首》之十八:何如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披裘钓泽严子陵。《后汉书·逸民传》载:“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遗使聘之,三反而后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古代文人羡慕严光的为人,常以严光自诩,在诗文中用此典故表示自己轻视富贵,清高出世的思想。亦作“严光”、“严陵”、“披裘”等。比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二: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避世墙东王君公。《后汉书·逸民传·逢萌》载:“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从此以后,“墙东”就成为隐者居处的代称,“避世墙东”也成为隐居不仕的成语典故,特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后代文人多用此典,比如,北周诗人庾信《和乐仪同苦热诗》:寂寥人事屏,还得隐墙东。唐代诗人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清代诗人毛奇龄《平太翁初度》诗之二:著书何必向函关,避世墙东也驻颜。

五柳先生陶渊明。这个典故出自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古诗文中的“五柳先生”,除经常借指高人逸士外,“五柳”也成为高人逸士隐居之地的代称,亦作“先生柳”。比如,唐代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东山再起谢安。《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屡违朝旨,高卧东山。”在“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舆论下,年过四十才重新做官。因为他长期隐居在东山,人们就称他为“东山再起”。后人将“东山”与其他词搭配,构成典故,如“东山岁晚”、“东山风月”等,表现游憩山水,淡泊仕进的生活情趣。比如,宋代辛弃疾《念奴娇·岁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衣筝曲。

梅妻鹤子林逋。林逋,字君复,宋时钱塘人。卒后谥和靖先生。传说他结庐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宋代阮阅《诗话总龟》载,林逋隐于武林之西湖,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云:“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蓄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脍炙人口,所以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古诗文中常以“梅”、“鹤”连用,多见于描写西湖的文章中,亦作“处士”、“林处士”、“孤山”等。比如,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已作飞仙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