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7年,毛主席不满石油部的工作,要求换人,彭德怀:让余秋里来

 古稀老人赵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1957年的一个深夜,毛主席屋子里的灯光还在亮着,卫士长李银桥这一夜不敢回家睡觉,看着毛主席一支又一支地吸着香烟。

眼看黎明就要到来,李银桥终于忍不住走进菊香书屋:“主席,都快天亮了,您回去休息吧!今天上午十点还有一场会议要开呢!”

毛主席缓缓转过脸来,看着李银桥一言不发。

李银桥看看自己的衣着,又摸摸自己的脸:“我、我没什么不对吧?”

毛主席突然似答非答地说“是不对……”还不等李银桥说什么,他就站起身来向卧室走去,边走边说,“银桥,你通知一下周总理,让他上午九点前来这里一趟。”

“是。”李银桥跟着毛主席进了房间,看着他躺下后才回到值班室给周总理秘书打电话。

上午九点,周总理来到丰泽园。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推测:两位领袖商量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件大事就是中国的石油问题。

文章图片1

“石头里流出的油”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毛主席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匮乏的问题就成了国家的重大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别的工业部门都超额完成任务,而石油部门才完成了70%左右,这就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毛主席一直在为石油操心,他始终不信中国是贫油国。

李银桥为毛主席端上一壶开水,见他在喃喃自语,好奇地问:“主席,石油是不是石头里流出的油?”

主席哈哈大笑:“不错不错,就是从石头里流出来的,你没见咱们在延安油井参观时看到的那黑色的油吗?”

李银桥想起来了,说:“那不就是'洋油’嘛。”

毛主席站起来说:“帝国主义害死中国了,洋油洋油,连从我们石头里采出来的油都叫成洋油了!”

其实,中国是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之一,宋代时沈括就在延安发现了油井。沈括认真地进行了一番考察研究,认为这种油类“生于水迹沙石”,于是他将其称之为“石油”。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还记录了“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科学论断,这种论断放到世界上也是空前的,因此沈括可以说是中国石油地质第一人。

说起开采石油的关键技术钻井工艺,我国更是世界上的先驱。在公元前250多年前,李冰在四川就开始凿井煮盐,而煮盐用的燃料就是天然气。到了宋朝,四川已经用上了成械冲钻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顿钻”的前身。1853年,四川省自贡市钻凿的“焱海井”,井深1000.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

“现在我们已经落后太多了。”毛主席神情严峻,“中国用洋油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啊?”

李银桥看毛主席一脸沉重,想找个话题让主席轻松些,就说起一个故事:“主席,我听说在抗战期间,贺总手下一个战将缴获了鬼子留下的几箱机油,还以为是炒菜用的油,就拉回去让炊事员用了,结果吃了炒出来的菜后,拉肚子拉得一塌糊涂!”

毛主席一听这事,立刻哈哈大笑:“我听说过这个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贺老总没说是谁。”李银桥摇摇头,毛主席说:“他叫余秋里,是三五八旅的政委。”

李银桥想了想:“是不是那个独臂将军?”

毛主席一脸欣赏地点点头:“是他。此人可不简单啊!他可是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们把国民党的那几百万旧军队收编过来后,就是他负责改造的,彭老总也很喜欢他。”

文章图片2

余秋里

两人正聊着,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过来报告:“主席,傅作义将军今天中午要过来,周总理请您做好接见的准备。”主席一听就往办公室走去。

在路上,杨尚昆悄悄地问李银桥:“主席和你说什么呢?”

李银桥说:“说'洋油’的事。主席说,我们以后少不了要用洋油呢。”

杨尚昆笑了,主席已经在考虑社会主义的建设大业了。

是的,新中国的建设早已在毛主席的心中酝酿。在日理万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他也在关注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在之后的半个世纪内,他下了两步重要的棋,一步是“两弹一星”,另一步就是开发油田。

文章图片3

杨尚昆

“我推荐总后勤政委余秋里”

1949年,在宣布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8天,毛主席便签发了成立国家燃料工业部的命令,第二年就成立了石油管理局。

可是中国这么大,要到哪里找油呢?石油勘探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毛主席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人造石油上来。人造石油是通过大量复杂的工序,从页岩中提取出与天然石油成分相类似的人造石油来。这种石油成本是天然石油的好几倍,而且产量极低。

然而当时很多工业和国防建设都需要石油,我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咬牙从石头里挤油。朝鲜战争爆发后,坦克装甲车等装备都要石油才能运转,彭德怀急得不停向中央打报告,中央又不得不拿出少得可怜的外汇,从国外买回一些石油。

油的问题愁坏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必须要解决地质勘探的问题了。

1952年,毛主席又签发命令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李四光刚回国就被毛主席请到了中南海。

文章图片4

李四光

当时周总理也在,三人寒暄一阵,周总理示意坐下来谈。

三人坐定,毛主席转到正题:

“李四光同志,我们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现在要建设新中国了。可是要建设,石油是必不可少的,现下我们坐的车,天上的飞机,都是烧的洋油,人家都说'中国贫油’,我们听着也不痛快啊。”

“李四光同志,我们知道你对石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主席想听听您的意见。”周总理说,“你认为中国石油储量怎么样?如果真的不太好,我们就要多考虑人造石油的问题了,毕竟国家要发展,时间耽误不起啊!”

李四光赶忙接过话:

“主席、总理,生油是一回事,储油又是一回事,关键是要摸清楚地底构造的规律。有的地方,在地面上检测不到油气,而地下却很可能是个大的含油区……”

“这么说,我们地底下也可能有很大的含油区?”毛主席急切地问道。

“是这样。”李四光肯定地说,“中国这么大,地质构造这么丰富,一定存在富油地层!”

毛主席忍不住站起来,激动地说:“好,我相信李四光同志!既然咱们也能找到油,那就痛痛快快地干一场!”

于是,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部长,负责勘察地质,寻找油田。.

文章图片5

李四光

1956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个新的部门诞生了,那就是石油部。在石油部长的选择上,各位领袖都认为应该从军队中找,原解放军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上将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

毛主席对新成立的石油部寄予厚望,然而三年过去,石油部的工作让他很是失望。虽然石油部在克拉玛依已经发现了油田,但毛主席对油田的产量并不满意。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的石油产量应是每年200万吨左右,可李聚奎在西北搞了这么多年,才完成了146万吨,其中一多半还是昂贵的人造石油。朝鲜战争中,坦克和飞机一天就要消耗成百上千吨石油,就这么一点产量怎么够用?

换人!得换人!毛主席对周总理说:“总理啊,你和彭老总商量商量,看看谁更合适。”

彭老总听了毛主席要求换人的新决定,不禁纳闷地说:“主席这是怎么回事?老李干得也挺不错啊,这都不满意他想要什么人啊?咱们这些人都没搞过工业,谁能干得了这石油事业?”

周总理皱皱眉头说:“现在石油产量一直上不去,我们压力都很大。我认为,主席是想找个能吃苦、能打开局面的人。”

彭德怀听后,仔细思索起来,这找石油就跟打仗一样,要找个会打硬仗的人。突然,他眼睛一亮:“我这有个人!”

“我的总后勤政委余秋里,他是高级将领中比较年轻的,有想法,又能干,他上一定行!”

周总理把两人商量的结果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当即表示同意,嘱咐总理先和余秋里谈一谈,让他有个思想准备,过几天自己再找他谈话。

文章图片6

余秋里

“你和李聚奎同志换一换”

在贺龙元帅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中,有两名独臂将军,一个是贺炳炎,另一个就是余秋里。

余秋里15岁就参加了革命,在湘赣根据地当保卫队队长,之后又被调到红二方面军担任政委。1936年,在红二军团长征的路上,为了掩护团长,余秋里左臂两次中弹,而且伤情非常严重。当时医疗条件不足,余秋里带伤走了2万多里,直到6个月后才进行了手术。当时他的伤口已经发炎腐烂,医生不得不为其截肢。

尽管余秋里是一名战将,但他的政治工作同样出色。在领兵作战中,他经常深入基层,通过不断地观察,总结了“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练兵方式,他将这一方式总结为“军事民主”四个字。这一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部队训练质量,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扬。

解放战争期间,余秋里在西北野战军担任政委。野战军建军之初只有两万多人,在战斗中,野战军歼敌无数,吸收了大量国民党俘虏入伍。但是人数虽然增加了,部队的战斗力却一直未能提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余秋里总结出“诉苦三查”的方法,在军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战士们的训练热情空前高涨。

文章图片7

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当天就找到余秋里,听他汇报这一经验。这次见面,毛主席对余秋里的印象很好,余秋里汇报结束后,他就和几位领导说:“余秋里同志是个将才,以后大有可为。”

1958年一个平常的午后,余秋里来到丰泽园。走进办公室,他向毛主席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毛主席亲切地与他握手,招呼他坐到沙发上,说:“彭总推荐你来当石油部长,周总理应该已经和你说了吧,你有什么想法?”

“主席,我从来没有搞过石油啊,这个担子我怕承担不了,军队里还有比我更强的同志,是不是另外选一个人?”

主席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话题一转:“秋里,你的名字很有诗意啊。”

“主席,这是军队里的领导给取的。我家里穷,没给取正式的名字,就狗娃子狗娃子地叫。参军后,领导说我的名字不好,说要给我改个名字,因为我是在割谷子后的秋里出生的,领导就说那你就叫秋里吧。”

余秋里的话引来主席一阵大笑:“这名字蛮好的,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嘛。”

“嘿嘿,您说好就好嘛。”余秋里又想到刚才的话题,又犟起劲来,“主席,咱们的干部那么多,您随便挑一个都比我强啊!”

“人家选了你嘛。”主席严肃地说道,

“我们这些人都是打仗过来的,建设新中国谁都没干过。当年我们长征时走雪山过草地,许多人还是马夫、炊事员,可后来革命需要,他们都成了大军事家、战略家!你可比他们强多了!二十多岁就当了红军团长,政委,后来又当了军校的领导。又会带兵又会做政治工作,我看你就很合适。”

文章图片8

说完,他看着余秋里欲言又止的样子,明白了什么,就问他:“你是不是不愿意脱这身军装啊?你放心吧,部长以上的干部调动不算转业,是党内分工不同罢了。”

余秋里立刻憨笑起来:“主席,我没想过这事。”

“好了,就这么定了。你和李聚奎同志换一换,你年轻,精力充沛,正是做事的年纪。李聚奎也是好同志,他回总后勤部也有经验。你们交换一下就挺好。”

余秋里不再说什么,他向毛主席保证,自己一定把工作做好。

上任之后,余秋里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他最讨厌别人叫他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上不了战场,可到现在,他恨不得自己真的变成一个知识分子。

刚转到石油行业,他很不适应,但他对国家的石油规划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他认为,要两条腿走路,西部人造石油和东部石油开发并举。

当时国外的专家都认为我国东部不可能存在大型油田,但余秋里和李四光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在东北一带考察,最终将勘探地址选在了松辽平原。

50天后,勘探队钻出了第一口油井,余秋里立刻向毛主席报告:“主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松辽一定有大油田!”

文章图片9

不久,中央决定在松辽平原开展“大会战”,三万官兵来到这里开发油田。伴随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响亮口号,油田大会战终于胜利结束。9月26日,随着油井中喷出棕褐色的原油,周围数千人发出了狂热的欢呼,大庆油田就此横空出世。

1963年,大庆油田年产量达到了600万吨,到1965年底,山东的胜利油田、天津的大港油田开始出油,中国原油产量达到了1131万吨,中国人民用洋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