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春夏养阳”谈“三伏养生”|2022三伏贴进行时

 佛前五味子 2022-07-07 发布于江苏
正文共:6550字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本文目录

01“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02“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03“冬病夏治”具体方法
04三伏贴法
(1)天灸方主要组成
(2)药材炮制
(3)敷贴部位
(4)三伏贴常用穴位定位
(5)伏贴注意事项





三伏天时间


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4号结束,总共是四十天。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天对身体的损伤主要是暑湿伤及身体。
暑邪:暑为阳邪,是夏季的主气,是火热所化。暑性升散,因此暑邪最容易消耗人的气,伤人的津液,所以叫做耗气伤津。如果人体被暑邪所伤,就会出现发热、心烦、口渴、汗出、乏力、小便短赤。

湿邪:湿邪是阴邪,容易伤及脾胃。如果被湿邪所伤,人体就会出现四肢困重、胸闷、恶心、便溏或大便黏腻不爽。有的人甚至被湿邪所伤会出现上吐下泻这种胃肠道的症状,舌苔比较厚腻等这一系列都是湿邪伤及脾胃所导致的症状。

因此三伏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就是暑和湿,所以在生活中,三伏天需要做好养生的注意事项,第一要防暑,防暑就要防晒、降温;第二要祛湿,有一些饮食、运动方面的注意事项。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三伏天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01“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是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牋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

何谓“春夏养阳”

第一,要保护阳气,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为何这么热的时候还要保护阳气?因为人太贪婪,总是图一时之乐,特别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空调冰箱是人体寒的中药来源,人们脱得太快,吹的太凉,喝得太冷,吃得太冰,这个时候阳气最易耗散,寒邪最易进入,所以我们要“春夏养阳”。

第二,夏天顺应天时,天气炎热,同性相求,人体内的阳气也会向外舒展,这个时候阳气在舒展的过程中,人体最容易把阴寒之邪排出体外,为了让阳气充分舒发借阳气宣发舒散秋冬体内积聚的阴邪,通常需要我们调适阳气,养阳而使阳得以舒展顺畅,所以要“春夏养阳”。

我们除了下面要讲的药物、针灸、敷贴等方法外,平常适当增加运动,出点汗,汗出而寒邪出阳气舒。多去户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稍微多穿点,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状态。吃点辛味食物,能促使身体内部的生发。早晨早点起来等等行为都是养阳的表现,是夏天养生的常态。

总的来讲“春夏养阳”就是要保护阳气,要配合阳气舒发,以达到与自然的平衡及自身的平衡。

02“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1、“冬病夏治”源流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冬病夏治是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三伏天”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目的。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重要的时机。  

2、“冬病夏治”主治功效及适应症  

功效

温阳益气,健脾补肺益肾,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止痛。  

主治

胃病、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月经不调、早衰;荨麻疹、虚寒头痛;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肩腰腿痛证;老年、儿童体弱易感等。  

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鼻炎、咽炎、哮喘、肺炎、支气管炎、气管炎;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拉肚子、放屁多、打嗝、呕吐、口臭、腹痛、各种胃炎(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肠炎、结肠炎、便秘等;  

3、颈肩腰腿痛:头痛、偏头痛、颈椎病、落枕、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腕关节综合征、脚后跟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4、妇科疾病:乳腺增生、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白带多、不孕、月子病、乳汁不足等症。  

5、亚健康调理:疲劳综合征、手脚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其他病症。  

6、儿科疾病:吐乳、腹泻、消化不良、易患感冒、小儿夜啼。(小儿艾灸,中病即止,不要贪多。)  

3、三伏天概念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乃藏阴气于炽热之中。具有警示作用。《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气阳降的时候。  

“伏邪”所指“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03“冬病夏治”具体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包括内服汤药、食疗、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敷贴疗法等数十种方法,下面就简便廉验的几种方法做叙述,并重点讲述三伏贴疗法。


1、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一次,共15次。

2、拔罐疗法:取膻中合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一次,共15次。

3、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日捏脊10遍,每日一次,连续30日。

4、食疗法

1.冬虫夏草炖老鸭:冬虫夏草20g,老鸭1只(1500g左右)。先将老鸭洗净,再将洗净的冬虫夏草纳入鸭腹中,加料酒、葱姜、精盐、味精适量,入锅中煮至老鸭肉烂熟,即成。本食疗方补肾益精,止嗽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肾阴亏虚者:气短,呼吸急促,动则喘甚,低热或潮热,头昏耳鸣,舌偏红苔少,脉细无力。


2.紫河车粉胶囊:新鲜紫河车2个去除膜及脐带,用清水洗净,竹片撑开烘干,研为细末。装入胶囊之中。2次/d,5g/次。本食疗方可补肾益精,纳气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肾阳虚弱及肺肾两虚者。症见呼吸短促,动则气喘,咳嗽吐泡沫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3.人参蛤蚧粉:白参100g,蛤蚧100g。先将蛤蚧去鳞皮及头足,以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与白参同研细末,瓶装备用。2次/d,4g/次,湿开水送服。也可装胶囊服用。本食疗方可补肺气,纳肾气,止咳平顺。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辨证属肺肾两虚者。症见气短,语言低微,动则喘甚。苔白滑,脉沉细。

4.黄芪炖乳鸽:炙黄芪40g,乳鸽1只。先将乳鸽宰杀后去毛及内脏,与黄芪同入炖蛊内。加精盐、葱姜、料酒、味精等调料,隔水炖90min,即成。佐餐服食之,2次/周,连服1个月。本食疗方可补脾益肺,固本定喘。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证属肺脾两虚者。

04.三伏贴法  

图片



第一

天灸方主要组成

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其中白芥子为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清.吴师机《理淪骈文》谓之“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三伏贴方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病情情况具体制作。一般主要组成的常规配伍包括:延胡索、炒白芥子、生姜汁、麝香(丁香或香附)、甘遂。

阳虚型:吴茱萸—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过敏性鼻炎:白芷—辛温,通鼻窍。

消化系统: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妇科:吴茱萸、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摘自单桂敏的经验: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1、这次我是使用的这个处方:采用药物白芥子25%,延胡索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2、取穴:定喘,肺俞,膏肓。左右各三次,贴敷3-4小时,既揭去敷药。每天或隔天一次,7-10次为一个疗程。以生姜水调敷定喘,肺俞、膏肓、等穴治冷哮。后人根据这一疗法,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


3、每次贴敷后,最好在结合局部艾灸,这样会增加叠加效果。如果是过敏性鼻炎,还可以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攒竹、阳白、太阳、肺俞。方法:治疗鼻炎不可能用艾灸盒艾灸,因为灸盒太大,扣不住这些脸上的穴位,所以艾灸面部,最好就是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尽量感觉热,这样效果好,从迎香开始艾灸,双侧,每侧艾灸时,迎香的部位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的时候,移到鼻梁,来回几个回合,感觉大热移动到印堂,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移到攒竹、阳白、太阳,面部艾灸下来大约是30分钟到1个小时。


4、艾灸治疗鼻炎取穴面部的穴位,一定要用好一些的艾条。最好使用金艾条或高级艾条。

图片

图片

(附:有求必应群讨论集合)


第二

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地道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制备: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制备: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可调。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第三

敷贴部位

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三伏贴选穴对照使用说明:每次选ABC其中一组来贴,然后依次贴敷,不是一次全部贴敷

1.适用于呼吸道疾病、老慢支、咳嗽、支气管哮喘、咽炎以及小儿咳嗽、反复感冒、阻塞性肺气肿选穴:
A:定喘穴(2),大椎穴,肺俞穴(2)天突穴,膻中穴;
B:肺俞穴(2),大椎穴,膈俞穴(2),脾俞穴(2);
C:定喘穴(2),心俞穴(2),天突穴,膻中穴


2.适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痛、脊髓炎退行性脊柱病变选穴:
A:肺俞穴(2),足三里(2),三阴交(2),太溪穴(2),阳陵泉(2)阿是穴
B:脾俞穴(2),足三里(2),太冲(2),公孙(2),环跳(2),天枢(2),阿是穴
C:肾俞穴(2),足三里(2),肺俞穴(2),委中(2),昆仑(2),阿是穴


3.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长期坐在电脑前面工作的人群选穴如下:
A:大椎穴,百劳(2),肩井穴(2),天柱穴(2),阿是穴;
B:肩井穴(2),天宗穴(2),风池,阿是穴
C:大椎穴,百劳(2),风府,阿是穴


4.适用于亚健康,免疫力低下人群,气虚,血虚,体虚。选穴如下:
A:肺俞(2),大椎,百劳(2),足三里(2),气海
B:足三里(2),内关(2),肾俞,命门,太冲(2)
C:肝俞(2),脾俞,中脘,膻中穴,太溪穴(2)


5.适用于脾胃虚寒,胃痛胃酸胃胀,慢性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便秘,厌食等选穴如下:
A:脾俞穴(2),胃俞穴(2),梁丘穴(2),足三里穴(2)
B:膻中穴,脾俞穴(2),胃俞穴(2)天枢(2)
C:脾俞穴(2),胃俞穴(2),足三里穴(2),肾俞穴(2)


6.适用予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月子病头痛伤风等属寒证者选穴如下:
A:关元穴,肾俞穴(2),三阴交(2),上髎穴(2)
B:脾俞穴(2),次髎穴(2)足三里(2),气海
C:肾俞穴(2),足三里(2),下髎穴(2)阿是穴;


7.适用于男性肾阴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前列腺问题,燥热、盜汘、虚汗、头晕、耳鸣、四肢畏寒、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选穴如下:
A:气海,肾俞穴(2),三阴交(2),命门,关元穴
B:脾俞穴(2),太溪(2)足三里(2),三阴交(2);
C:肾俞穴(2),心俞(2),关元穴,命门,阴陵泉(2),中极;


8.适用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头痛、头晕、失眠及精神萎靡取穴如下:
A:百劳穴(2),肺俞穴(2),膏肓穴(2),手三里(2)
B:大椎穴,风门(2),脾俞(2),膈俞穴(2);
C:大杼穴(2),肺俞穴(2)膏肓穴(2),合谷(2)

括号内写2是身体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穴位都需贴敷,阿是穴:无固定穴位,以疼痛位置或病痛局部压痛或缓解解点是阿是穴。

三伏贴(灸)腧穴选择,其主要目的是顺应天时,激发机体,性相求,顾护阳气,所以并不会是选择腧穴进行针刺的疾病治疗,在腧穴选择上,可以做一些经验调整


第四

三伏贴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贴伏加强:肺俞(双侧)2个

图片

初伏:百劳 风门 (双侧) 4个

图片

图片

中伏:大椎 定喘 (双侧) 3个

图片

图片

中伏巩固:厥阴俞 脾俞 (双侧)4个

图片

图片

末伏:肾俞 命门(双侧) 3个

图片

图片

末伏加强:足三里 (双侧)2个

图片


第五

伏贴注意事项

1.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及其他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2.患者在贴敷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3.贴敷过程中出现小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4.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天气炎热、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

5.在取下贴敷剂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止痒药物,以免进一步刺激局部皮肤。

6.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7.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

8.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发泡问题,争议最多,也是不知情的个别自媒体攻击三伏贴的主要攻击点之一:有没有效,我不管,反正有水泡就是错的)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