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故事】广州城池

 哈哈狮的信箱 2022-07-07 发布于广东

广州位于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主要支流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相汇及江海相汇之处。北面是越秀山、白云山,山地丘陵,岗岭连绵。环珠江口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聚居,新石器时代今广州一带就是珠江三角洲人口最为密集的居住中心,先秦时期已有“楚庭”“南武城”等建城之说,长期的经营,为南海郡设治所和南越国建都奠定了基础。

图片

现位于越秀公园的“古之楚庭”牌坊(来源:岳思文)

作为南海郡治的番禺城

广州城的前身是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郡。南海郡尉任嚣,入治番禺,建立郡署、军事驻地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史称“任嚣城”。番禺城遂成为岭南政治、军事中心。据考证,早期郡治所在地相当于今广州市中山四路旧仓巷至德政路一带。任嚣城比较小,“仅能藩离官舍暨中人数百余家”。

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

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国祚90多年,这是广州城建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史称“赵佗城”。番禺城的宫城大体指北到今越华路,南到中山路,西至吉祥路,东至旧仓巷。迄今为止在这一范围考古发掘出规模不小的南越国宫苑,其中有一、二号宫殿,有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石砌水池。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有巨大精美的铺地砖、数十种陶制瓦当,“表明建筑群分别有大小不等的宫殿、廊道、门阙,有着统一的、清一色的外表装饰”。考古发现表明,在宫城内,有仿效汉都长安的规模宏大的宫殿和苑囿。宫城北端,有接待贵宾的越华楼。宫城以外,在城东及城东北为手工艺区及墓葬区;城西为王子府邸(今光孝寺址)、贵族居宅及对外交通商旅接待区;城北为中下层居住区,有王室汲水饮用的越王井;城东北为王室墓葬区、祭祀区和游览区,有朝汉台和越王台。宫城以南至珠江边是百官府邸,珠江以南仍是居民区。总之,番禺城是政治、军事中心及集商业、手工业等功能的都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当时的繁荣:“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图片

南越国时期的曲流石渠(来源:岳思文)

汉唐时期的广州城

汉平南越以后,番禺城虽不再是都城了,但并没有在战火后湮废,反而有所发展。《汉书·地理志》称:“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

东汉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步骘认为“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0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黄武五年(226年),东吴首置广州,广州自始得名。步骘重修的番禺城规模要小于南越国都,其官署也不能与南越国宫苑相比,但是经过此番反复,终于确立了广州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晋代的广州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虽然较为安定,然而,从南朝到隋代,却也经历过不少政治、军事事件,围城攻城的事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城池虽不断加固,但城垣范围基本未变。东汉末期,佛教传入岭南,三国时广州城内开始出现佛教寺院建筑。南梁,在宝庄严寺建成壮观的六层舍利木塔,是城内的高层建筑。城市建设相应有所发展。三国时,刺史陆胤因“州治临海,海流秋咸”,开渠引蒲涧甘溪水入城,建水塘蓄水,“民得甘食”。

唐代的广州,是全国重要的贸易经济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并成为唯一一个设有市舶使的城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一是城区向西扩展,为适应阿拉伯商人来穗贸易寓居,官府设立蕃坊,加强管理。蕃坊北至今中山路,南达今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今人民路,东临今解放路。其中建有怀圣塔、光塔,这是广州城内一座高层建筑。城南珠江边建有广阳馆,既为市舶使院,又是接待外商的驿站。

二是整治市区建设。岭南节度使卢贞在陆胤引甘溪水入城北的基础上,“疏导其源,以济舟楫,更饰广厦,为踏青避暑之胜地”。广州都督宋璟教民以“陶瓦筑墙,列邸肆”。其后百余年间的地方官员如岭南节度使杜佑、李复、杨于陵等也致力于这项易茅为瓦的改革。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906年),刘隐在城南凿禺山扩建城池,号新南城。在凿平的禺山上筑双阙,禺山下兴建商店民居。终唐一代,广州的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有较大变化。“州城三重”,从南至北,以南城门、子城门至官衙门纵列(一说子城及东面的古越城和西面的蕃坊并列为三城)。唐代广州城只有东西南三门。居城北正中的(今省财政厅附近),在隋代是广州刺史署,在唐代是岭南道节度使署,称“都府”。府前以清海军楼直街为主干道,向南出了清海门,城外商业街主干道直达江边,初步形成了一条南北向轴线。城内有高大华丽的寺观塔庙,东郊建有规模宏大的南海神庙。市内溪渠沟连,舟楫通行,西澳澳口涌上有码头。城市一再扩宽干道、排列店肆,成为一个商业味很浓的港城。

南汉时期的兴王府

梁贞明三年(917年),刘龑称帝,定都广州,改为称兴王府,史称南汉。南汉以雄厚的国力仿长安城大兴土木营建兴王府,强化城市中轴线形象,在广州城建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使城市区域分工更为明确。

城中心区为内城,包括宫城、皇城。以北部中心城区高地(今中山路以北的财厅前一带)为皇帝施政和皇家起居之宫城,将唐节度使府改建为乾和殿,筑建昭阳殿、文德殿、万政殿等许多宫殿。往南中区为皇城,大体以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北京路为中轴,设置中央行政机构与事务机关。皇城之南为郭城(“新南城”),坊市布列中轴大街左右,称“左街”和“右街”,是人烟稠密的商业居住区。郭城南门面向珠江,称鱼藻门(今大南路、文明路一带)。西部城区尤以蕃坊一带客商云集,居民密集。

图片

药洲遗址(来源:岳思文)

南汉兴建了一批水利园林工程和大批园囿宫殿。“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州”。区内水域成网,风景优美,刘氏辟为园苑,有昌华苑、明月峡、玉液池、华林园、含珠亭、紫霞阁等。城南凿西湖,亦称仙湖。东城以北,在唐代甘溪基础上辟为御苑。建甘泉宫,亦名芳春园,夹溪二三里皆植木棉、刺桐,两岸为平坦大道。将越秀山上越王台改名游台,筑“呼鸾道”直通台前。在河南(珠江以南的地区)修建有不少离宫坛庙。在隔山乡乌龙岗一带高地修筑郊坛。刘氏陵园在城东南方(今番禺新造镇北亭小谷围大学城)。刘氏王朝崇尚佛教,环绕兴王府建有二十八寺,以应天上之二十八宿。

宋元时期的广州城

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国。宋在广州设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成为宋朝的重要税收来源。

自汉代至南汉,广州城以版筑夯土为主,晋代开始用砖,唐代子城更多使用砖砌,但大规模使用则在两宋时期,这一时期广州城在南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由一城扩展为三城。习称宋代三城。宋代广州城由子城、东城和西城组成。庆历四年(1044年),广南东路经略使兼广州知州魏瓘在兴王府城墙基础上修筑子城,周长2.5公里。城为砖石墙,有垛和城楼。其范围大致为:东至今德政路,南至今大德路和大南路,西至今人民路,北至今东风路。城内北为官衙,西为商业区,临江为商业及码头区。此后,经略使兼知广州王靖、程师孟完成东城修筑,后者还整修旧城,疏浚药洲西湖。广州子城、东城布局都是以官署为中心,街道为“丁”字形,而西城为商业区,道路呈“井”字形,四通八达。屋面以瓦为主,街道一般都很狭窄,便于做买卖。蕃汉杂居是西城特色,蕃商居所“层楼杰观,晃荡绵亘,不能悉举”,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南宋时期,广州城南沿江淤出不少地面,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市。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在城南边筑东西雁翅城直至海边,用以保护官署和商业区。

广州宋城的面积为兴王府城的4倍以上。宋城疏浚修成贯通城内的排水大渠,状如脉络,统称“六脉渠”,后代沿称。城内又开凿疏浚了通往珠江的西濠、南濠(西澳)、清水濠(东澳),修筑内港码头,方便航运。天圣三年(1026年)广州知州邵晔“凿内濠以泊舟楫,不为台风所害”。熙宁三年(1070年),又在城外凿濠,横贯东西的玉带濠。濠上建了不少桥梁。广州逐步形成以水道为骨架的商业街市形态。城内建一批崇楼杰阁。诸如清海军门、粤楼(南宋称“共乐楼”,元代改名“远华楼”)以及镇南门外的海山楼。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军攻克广州城,东、西城被毁,存下子城及雁翅城。值得一提的是,至元十六年(1279年)成立广州录事司,是建制城市之始,“以州之东城、西城、子城,并番禺、南海二县在城民户隶之。”录事司的成立,改变了广州城区分属两附县所辖的局面,强化了城市作为一个独立政区的职能。这一时期,抓紧修治城池及衙署、学宫、庙宇,浚深西城南濠;加上外贸和海上航运的发展,广州很快恢复为重要港市。

明清时期的广州城


图片

明崇祯《南海县志》之《隶省城图》

明代广州城市建设继续发展,比较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将旧城重修叠砌。第二次是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1378—1380),将三城连为一城,是对广州城的一次整体改造,修建的城垣达三分之二以上,加建四个角楼及东、西水关。城外濠池也作相应改造,北部山地无濠,于制高点建五层楼,时称望海楼。于越秀山左右凿象岗为大北门,截文溪为小北门。经过这次扩建的广州城被称为“老城”或“旧城”,周长10.5公里,陆续建有8个城门。由大北门至归德门直街,即大北直街(今解放路),已经形成城区中轴线的雏形。第三次在嘉靖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564—1566),广州将城扩展向江边,在宋雁翅城基础上兴建新城,把商贾云集的豪畔街等包括在内。新城又称外城,周长3公里,亦有8门。广州城扩展到后倚越秀山,前临珠江。明代对广州城内濠渠疏浚并建立闸门,自东西逶迤城南,径至归德门外,皆可通舟楫。城内街道宽广平直,主要街道可容10人或15人并马而行。街道一侧种植树木,出现鞋匠街、饭馆街等专业街。横街建有多座牌楼。经过多次改造和扩建,城中六条溪水长流不断,越秀山一部分也囊括城内,逐步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图片

清康熙《广东府舆图》(来源:《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版)

清顺治四年(1647年),为保障沿江商户及护卫新城,由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直下江边,修筑东翼城(今万福路转南沿越秀南路北段)、西翼城(今一德路转人民南路),各长20余丈,统称为鸡翼城,各设一门。此后,有清一代,城垣不再扩展。受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影响,清代广州城区却突破城垣局限,向东、西、南方向扩展。广州西门外的十八甫商铺密布,十三行商馆林立,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沙面统一开发规划,形成完整的方格状道路系统,错落有致地分布具有西方近代建筑风格的建筑及各种近代市政公用设施,俨然是一个近代城市雏形。河南成为民间土特产集散地和外贸重要口岸,机器、造船等近代工业建立,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外地富商迁入,形成与广州城区隔江相望的市镇,至光绪末年,河南已有数千家商店、数百间工厂,十分繁盛。清代以后广州商业区沿东濠东侧和珠江北岸向东发展,光绪末年教会在东山购地建房办礼拜堂、书局、学校,大面积开发东山。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天字码头堤岸筑起第一条马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州至三水铁路开通,城内设电话总局。次年设邮政局,创办戏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无线电报局、自来水公司。宣统三年(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后,外国人和华侨富商在东山大建住宅,“地价日增,屋宇日盛”。

图片

光绪《广州府志》所载《省城图》

民国时期的广州城

辛亥革命之后,广州工商业迅速发展。1918年,广州成立市政公所,统一管辖市区。同年孙中山撰定《建国方略》,提出扩建广州城区,东连黄埔,西接佛山,要使广州成为以黄埔为深水港的国际大商埠。翌年11月,广州开始大规模地拆建城墙,改建为路面宽15米以上的新式马路,现越秀公园内还存留长约1000多米的城墙。市区由百子路、大东路、惠爱路、聚龙东路等连成东西向主干道马路,由中山纪念堂、广州市府合署大楼、中央公园、维新路(今连新路)连成南北走向中轴线,两旁兴建骑楼,把低层民居围成一个街区。市区面积扩展到32.6平方公里。广州城市逐渐向现代都市发展。

图片

越秀公园内的城墙

越秀公园内的城墙,现为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岳思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