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3:时代的进程中仿如青春期的那一刻

 平凡女子游书海 2022-07-07 发布于广东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存在着某一个阶段,某一年,或者是某一个时刻,突然间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轨迹,人生仿佛在那一刻进入另一个阶段。

这样的时刻,每个人应该都有过,只不过是你是否察觉到这样的时刻对你人生的影响。对于一个人来说,产生这样的变数最有可能的便是在我们的青春期。

对于所有人来说,青春期是躁动的,跳跃的,个性张扬的,青春期也是突破过去,遇见新生的时期。很多人的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阶段发生了突变,有的人一跃而上,有的人则是纵身一跳。

当我们把眼光从个人身上跳到整个时代,我们会发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也会存在着像个人发展中青春期一样的岁月。在那样的时光里,旧的东西迅速被淘汰,新的东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人们身边,你想阻止它继续的步伐,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徒然。

就像英国的1963年,这是充满变革的一年。英国知名的记者罗宾.摩根,阿里尔.列夫合著的这本口述历史纪录《1963》,讲述的就是青年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具有塑造社会、商业和文化的一年。

这一年,被《时尚》杂志主编戴安娜.弗里兰称为“青年震动之年”。这一年的影响,遍及了音乐、艺术、时尚、政治、电影、文学、新闻等行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社会。

从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现代美发教父维达尔.沙宣等名人的口述角度,让我们一起还原那不平凡的一年,看看曾经的名流们,如何在黄金时代,留下他们动人的一笔。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1 我们都曾心中只有梦想过

1963年,是怎样的一年呢?

1963年,披头士乐队第一次登台演出;

1963年,战后经济开始繁荣发展,青少年们开始摆脱贫困危机;

1963年,美国的约翰. 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总统遇刺;

1963年,玛丽.匡特设计师将连衣裙的下摆裁去六英寸,相当于今天的2.54厘米;

1963年,雄心勃勃的美发师维达尔.沙宣利用建筑美学的原则设计了一款新时代的发型......

是机缘?还是巧合?在那一年里,人们的生活、喜好和外貌就这么改变了。应该说,战后的世界,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来到新一代人的手里时,它已经做好了脱胎换骨的准备了。

曾经的婴儿潮一代已经长大,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购买力。

青年的一代,早就摆脱了贫困的困扰,他们开始面对的是,这一代人该拥有什么的选择中。

工人阶层的地位提升,使得他们的孩子有机会摆脱原生家庭的阶层属性,来到大都市中闯一闯。就像书中描述的,曾经,如果你说话有“地方口音”,别人就会瞧不起你,那一年,哪怕你说话带有口音,大家都不会介意。

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来到伦敦,来到新文化、新思潮的中心,和这个世界正面打起了交道。

那个时候,音乐是一种很好的天赋。每当夜晚降临,一拨又一拨的乐队,让年轻人躁动的内心得到舒缓,有的人也从中找到了他们最爱的东西。

在那个时刻,人们的心中只有梦想,想通过音乐实现自己的价值,想通过音乐赚钱,想通过音乐创造出不平凡的作品。

这样的时刻,仿如我们生命中的青春期一般,那个时候,我们也是觉得,我们只要有梦想就好了,我们畅想着未来,我们也期待着未来。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2 我们也渐渐走向迷茫过

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青春期是我们人生阶段中比较危险的时期,因为变数太大了。这个时候的我们,心理和生理开始向大人转变,我们也开始变得十分地敏感,多愁善感。

对于1963年那群天之骄子也是如此。那时候的英国,可以想象得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地自由,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地自由,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也是多么地自由。

但是,每一份自由,都不可能是绝对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坦言,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梦想在那一刻都成真的,所有的变化在那一年就这样发生了,而他们就这样来到了世界的中心。

虽然我自己不是滚石,也不是披头士的粉丝,但是从我们的课本,从我们的老师口中可以听得出来,他们那一代人真的很迷恋当时的英国的乐队。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拨走上历史舞台的先锋们,他们当时的年龄非常地小,很多人甚至都是考上了大学,觉得没意思,然后就退学了,然后投入到他们喜欢的之中。

那个时代的父母,想要阻止这样的社会潮流,也是无能为力。就像有位父母说的,这简直是让他去阻止尼加拉瓜大瀑布流淌。可见,当时整个社会的潮流已经到了人力不可阻止的地步了。

历史把这群孩子推向了舞台的中央,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种考验。这个时代的人随着而来的问题,他们渐渐迷失了,有人曾说,他不曾想过自己三十岁之后的日子。

或许在他们的父母那一辈,是极度克制的。但是,到了这一代人,却是极度的自由。而过了度的自由,就会丧失一些最基本的底线。失了这些底线,就会肆无忌惮,也会开始走向疯狂。这也是在那个时代,有的人后来慢慢地堕落的原因。

这和人成长的道理是一样的。青春期,年轻就是你的本钱。但是,有的人在这个时期却更容易迷茫。

别说1963年,就说我们身边的近几年就好了。至少在2020年之前,作为这个时代的存在者,我无时无刻不觉得这社会的节奏太快了。那些在爸妈年代要积累好久才做成的事情,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好像一下子就搞定了,所以,我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看到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读书的孩子,总是轻易地就可以决定不读书了,父母还十分地赞同。原因不外乎,隔壁家的小孩子不也没读多少书,然后就出来自己创业,不也赚个锅满瓢盆的。那些读了很多书的孩子,最后还不是在替人打工。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人的底蕴的区别了。读书与不读书,区别不在于赚的钱多少,而在于对于生命的形态,是敬畏还是张狂。

岁月,其实是要经得起沉淀的。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3 我们也曾从疯狂慢慢沉淀

这本书的最后,是这一拨当初黄金时代的佼佼者,在岁月渐老之后的感言。他们很庆幸遇见了这个1963年,他们也很幸运,经历了这样的一年。

然而,生命的状态,不管当初飘得多高,最终,我们都是要沉淀下来的。就像在这一迷茫的人中,还是有人非常清醒地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所以,他们比别人活得更久,比别人更有资格来回首过往。

或许中国人在对于生命状态的理解方面更加地成熟,毕竟在我接触到的思想中,先人们总是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走得越顺的时候,越是需要居安思危,越是需要充满敬畏,因为,月满盈亏,这是自然的规律。

就像那些年十分赞同孩子初中还没毕业就不读书的父母们,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形势之下,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呢?

这个问题,或许这些父母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像1963年,面对突然变化的社会潮流,很多大人们也是招架不住的。因为他们也不曾经历过这些,他们也没有过来人的经验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选择会更好。

1963年之前,大部分的青年都还受到战后的影响,他们或许会迷恋物质的安全感。1963年之后,他们突然之间觉得,他们生活在一个并不饥饿的社会,他们不用为吃不饱烦恼,但是,他们心中依旧有所追求,内心的躁动,需要精神世界的充实来抚平。所以他们中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行列,创造出一部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他们寻求共鸣。

这个场景,和当下的我们有点像。只是目前来看,我们好像还看不清到底是谁被推向历史的中心。如果是你,你是否知道,当下的你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什么选择是错的呢?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父母那一辈的很多东西也是在被快速淘汰,新出现的潮流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我们都在向着未来奔赴。

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时代正在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