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仁山履祥

 流星雨刘鑫 2022-07-08 发布于浙江

金仁山履祥

  金履祥(1232一1302),字吉父,号次农,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人。其先祖在北宋时从衢州桐山峡口迁至兰溪三峰桐湖,六世后,族中有一支迁移至附近的桐山,取村名叫桐山后金。这个桐山后金村,有些传奇色彩。让我们在叙述金履祥事迹之前,先讲一讲两个小故事。   南宋绍兴初年,刚从三峰桐湖迁来桐山后金不久的金景文(是金履祥的从曾祖父),他好读书学问不一般,但力学而不求闻达。他与妻子包氏竭尽诚意地奉事父母,父亲曾经身上长了一个毒疮,夫妇俩一方面为父亲求医问药,一方面天天斋戒向苍天祈祷,愿以自身来代替父亲长疮,过了不久父亲身上的毒疮竟痊愈了。母亲死后,夫妇俩在墓旁搭了一座草庐,守护着母亲。在一个夜晚,上空出现天光照耀,五彩灿烂,人们都认为是夫妇俩的孝行感动了苍天。后来此事传到了金华郡守耳里,郡守就报告给朝廷。皇上下旨,改其所在望云乡为纯孝乡,并赠匾“纯孝格天”,以此作为表彰。   金履祥的父亲名梦先,博学多闻,志向高远,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每次都试场不利,名落孙山,可是其家学已经非常充茂了。金梦先的夫人童氏,生了四个儿子,金履祥是老三。童氏怀孕将要临产时,金梦先刚好有事在兰溪县城留宿。夜晚睡着时做了一个梦,梦见家塾堂壁上那幅老虎图,画虎的纹斑渐渐鲜艳明晰,虎身蠕动尾巴翘起,忽然一只真虎跳跃而出,在堂屋中飞腾吼叫。一觉惊醒后,他自言自语地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吾殆得男也耶?”金梦先第二天匆忙回家,儿子已出生,就取名祥。长大读书后,因去县学参加课试,改名为开祥。后来拜访师友时,师友们都认为开祥不是学者名,回家后禀告给父母,就定名为履祥。   年幼的金履样好学敏睿,父亲或兄长教他念书,教上一遍就能背诵,才智不像是个孩子,反如成年人,左右邻居,亲朋好友都以为奇异而爱护他。淳佑七年(1247),十六岁的金履祥,走出大山到县城学校(邑庠)读书,每次堂试都名列前茅,遂补郡博士弟子员。二年后(18岁那年),考中待补太学生,所写的文章在郡县中已经很有名气了。可是他反而后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有些不对劲,为自已志向未定而懊丧。他就改变了学习方向,抛弃举子业,不走科举之路。先拿《尚书》来熟读说解,解读到后卷时,才觉得先前人们对它的意义的解释太粗浅了。十九岁那年开始注意周敦颐、二程的学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说金华北山何基先生得到了理学大家朱熹的真传,想前去拜访可惜没有人引荐。二十二岁时由好友王元章推荐拜王柏为师,初次见面金履祥就向先生请教为学之要。王柏告诉他:“立志。昔先儒胡文定有云:'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又请教读什么书,王柏说:“自四书始。”后来王柏又把他引荐给何基,金履祥即行了拜师礼,表达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意,叙述了自己过去所走的弯路,希望先生能对自己有所教诲。何基说:“会之(王柏字)屡言:贤者之贤,便自今日截断为人。”并把自己定的为学的要义给金履祥看。从此以后他跟从两位大师学习,何基教他:“省察克治”;王柏教他“涵养充拓”。两位先生所教言简意赅,金履祥佩服至致,终身践行不忘。于是讲贯益密,造诣益精,知道学问不是身外之物。   金履祥早年就有治理天下的大志,读书刻苦努力,涉猎非常广博,凡是天文、地形、礼乐、刑法、田乘、兵谋、阴阳、律历等书无不研究到极致,并且侧重于实用。如在地理方面,他对各地山川、风土、物产都很熟悉。咸淳七年(1271),四十岁的金履祥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出游国都杭州公卿贵人之间,人们争相邀请,都非常器重他。他乘机向朝廷进献了一个牵制捣虚之策,原因是当时元兵攻打襄樊,襄樊十分危急,朝臣们坐视而不敢救。金履祥进策:派一支精兵,由海路出发直捣河北元后方,那么襄樊之危将不战而解。并且详细叙述了海运所经过的航道海港,沿途郡县的补给,以至大洋小岛,航途的难易远近,历历可考。但是这样好的计策,朝廷没有采用,金履祥只好告辞回家。到了南宋王朝垂危的时候,大概是想起金履祥进策中的话语有道理,没落王朝下了一道诏令,封金履祥任迪功郎,史馆编校,想起用他,但是已经来不及用了。   金履祥对父母、伯父母(他过继给伯父为嗣),竭尽“八行”之首,以孝闻乡里。他对何、王两位恩师同样行孝道。金履祥出身贫寒,家里比较穷,中年时投师何、王门下,二位先生对他很看重,平时家里有困难,父亲及伯父母丧葬时得到过二位先生的极力帮助。古人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所以当何基逝世时,金履祥说何先生是当今巨人,丧礼举世瞩目,葬礼应当办得隆重一些,不能太寒碜。于是他参考了礼制,创造出一套为师治丧的礼仪。他对众人说:“为师服者,吊服加麻,心丧三年,古之制也。”就领北山众门人,以义制服,学生为老师举行了一个肃穆隆重的葬礼。六年以后王柏逝世,金履祥主动来帮助先生的家属治丧,率领其门人,用同样的礼仪为王柏下葬。自那时起,家乡的人们开始明白老师学生之间的义气,出于人之常伦,也是不可缺少的。   德祐元年(1275),金履祥被朝廷征召任迪功郎,史馆编校。当时南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灭亡是指日可待,回天已经无力,身怀天下之志的金履祥头脑非常清楚,他是力辞不就的。回到兰溪老家不久,严州府太守派人送来聘金和书信,聘他担任严州钓台书院主讲。信中是这样说的:“此邦之士,知尚儒学久矣。而义理之作兴,不能贷夫利欲之汩没。台之有书院,正所谓名节而张雅道。况其地靓深幽夐,士习于此,果能专一其向,而以读书修业为事,其于观感兴起之诚,有不能已。先生尚能嘉念后进,播然而来,扶世善俗,功岂少哉!”言辞真切,让金先生十分感动就慨然前往钓台书院任教。钓台书院位于富春江严子陵隐居的地方,旧有书院屋字犹在,但已荒废多年,好久听不到读书声了。金履祥一到书院就广招门徒,第一堂课先从严子陵先生怀仁辅义说起,摅发孔孟仁义学说的深奥理义,讲得真切动人,让在座的所有学生开始了解义理之学。   在钓台书院讲学不到一年,第二年(也就是1276年),元兵就攻人临安,战火很快遍及严州,盗匪四起,金履祥不得已,带领妻儿离开钓台到金华山中避难。在此期间曾受邀去金华丽泽书院讲学。

南宋祥兴二年(1279),也是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王朝彻底灭亡。金履祥这一年四十八岁,作为前朝遗民,他当然无意于仕途了。宋亡后,他深怀亡国之痛而感念旧知,作了《广箕子操》,抒发胸志。他是这样写的:

炎方之将,大地之洋;波汤汤兮,翠华重省方;独立回天天无光。此志未就,死矣死矣死南荒!不作田横,横来者王。不学幼安,归死其乡。欲作孔明,无地空翱翔。惟余箕子,仁贤之意留苍茫。穹壤无穷此恨长,千事万事,闻者徒悲伤!   金履祥有报国之志,渴望独立回天,但是现实让他无用武之地,自己成了亡国奴,心中不胜悲伤。从此以后隐居乡间,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在至元十八年(1281),金履祥回到兰溪老家过五十岁生日,随后受聘于齐芳书院(地址在今黄店柱竿山)和童乐精舍。大约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金履祥在县城小天福山创建了仁山书院,广招门徒讲学,邻县金华、龙游、浦江等四方学子慕名而来。浦江的柳贯(现属兰溪)由父亲的朋友引荐,也前来仁山书院拜师学习。当时柳贯年少,在金仁山门下受业时间不长,因家庭屡次遭难而辍学,但受益匪浅,已得先生学问之大概。金履祥中年时在老家仁山之下建造了一座房子,他的老师何基亲手写了一块扁额:“仁山书堂”四个字,所以后来学者都称他为仁山先生。晚年的金履祥回到老家就隐居在仁山之下,以著书为主,少收门徒。金华学者许谦穿着草鞋步行到兰溪纯孝乡仁山之下,拜金履祥为师,从学二、三年尽得真传,成了“金华四子”之一。许谦是金履祥最得意的关门弟子,对他寄予厚望。许谦也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继承了先生的遗志,成了有元以来的伟大理学家。元大德七年(1303),金履祥自知时日不多,临终前对儿子金颖说:我的书稿前编,是我用心三十多年写成,一生精力大多化在这个方面,我的学术心得都能体现于此!我自认为此书须开启后学,不可以不传,但也不可泛传。我快要死了,请让许谦来依次辑录编成定本,此人将来或许能为我传下此书。此时许谦正从金华徒步冒雪来探望先生,于是先生将书稿托付给许谦,而后溘然而逝,终年七十二岁。三年后,元大德十年(1306)九月,下葬于仁山后垅,今墓犹在。   许谦遵禀先生遗志,将先生遗稿加以整理校核,把《尚书表注》、《大学疏义》、《指义》、《论孟集注考证》、《通鉴前编》等编合成若干卷,这些书存入书院作为教材,传授给学者。另外把杂诗文《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乱稿》、《仁山噫稿》等,编成若干卷,藏在家中。今天金履祥的著述大多得以流传,其功在白云先生许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