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材料中有新问题:四物女宛丸VS《脉经》

 德寿堂图书馆 2022-07-08 发布于黑龙江

《脉经》卷八、九为《金匮要略》一古传本(后文简称《脉·金》),部分内容较《金匮要略》更丰富。

其中《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有一段材料,颇值得重视。其文如下。

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后三月来,脉无所见,此便是躯。有儿者护之,恐病利也,何以故?怀妊阳气内养,乳中虚冷,故令儿利

有意思的地方是这段“师曰”与《三国志·华佗传》中的一则医案,高度相似。

《三国志·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两则材料皆是论述婴幼儿下利,病因亦是相似。即:妇人在哺乳期间,在此怀孕,怀孕以后,阳气内养胎儿,乳汁虚冷,婴儿吮乳后而泄泻。这种病症华佗认为可治以“四物女宛丸”。

包伯航老师考证“四物女宛丸”极有可能是《范汪》苦酒白[1]

《范汪》苦酒白丸疗赤白滞下,肠已滑,日数十行者方。

女萎 半夏洗各二两 附子 藜芦炙去头各一两

右四味,捣合下筛,和以十年苦酒,顿丸如梧子,若有下者,饮服三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

《范汪》苦酒白丸“女萎”或为“女菀”之讹。女菀为菊科植物女菀的全草或根。《神农本草经》记载:女菀,味辛温,生川谷。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疾。

目前所见出土医方中,还未有含“女菀”,当今临床,也甚少见运用“女菀”者。

《神农本草经》记载:藜芦,一名葱苒,味辛寒,生山谷。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去死肌。

《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味辛平,生川谷。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本草经集注》记载:附子,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女菀、半夏、附子、藜芦皆有治肠鸣泄利之功,且女菀性温(2两)、附子性热(1两),虽藜芦性寒,但方中藜芦量少(1两),方剂整体偏温,适用寒利。

这两则相似的材料,提示有两种可能:一是叔和收录《脉经》中的这则材料,源自华佗所诊医案,因华佗(145-208年)的生活年代早于王叔和(210-280年)。二是:华佗与叔和看到的是同一批原始材料。华佗用以指导“东阳陈叔山小男”的诊治;叔和用于编写成了《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目前笔者倾向于第一种可能。

在《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言: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此条文记载的“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与东阳陈叔山小男案及《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亦多相似,只是多出“关脉濡”的脉象记载,并补充赤石脂汤或“针关元,补之”。脉象引入经方医学,约是自仲景始。这则材料,在年代上,应该晚于东阳陈叔山小男案。

这三则甚有密切联系的材料,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此亦提示同仁:在关注出土医学文献与传世医学文献对读的同时,不要忘记传世医学文献之间的对读,亦是重要。

换个角度,在旧材料中,亦能发现很多新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