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文化探谜⑾】熊家冢楚王陵遗址为什么敢称之为“天下第一王陵”?五十辆战车在春秋战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考古学泰斗张忠培说

荆州熊家冢

楚王陵中国

仅有,

天下第一,

是名副其实的

天下第一王陵

三十多年前,当我在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看到那浩浩荡荡兵马列阵时,不禁想到了古代兵书《司马法》里的那句“国虽大,好战必亡”。不过,后来当我和荆州的考古专家一道,全程见证了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发掘,却有另一种感受。或许,对于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来说,国家的“名分”和壮大就是从战火中逐步确立的。

熊家冢一号车马坑局部

人类从诞生起,就与战争密不可分,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一切战争都有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时代,楚非华夏,“土不过同”(即:疆域不过方圆五十里),楚国这个外姓国家不过是化外的蛮夷,名不正言不顺,楚王的“王”也是自己给自己加冕的,其合法性在当时的逻辑里行不通也走不通,当年的称王还曾惹恼过周穆王三征荆楚。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打促和,当楚国足够强大、有足够大的威慑力时,才有讨价还价的筹码,楚国才会有“霸主”的地位,也才得到周王授权“奄征南海”,具有在南部中国想打谁就打谁的大义名分。楚王才真正成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国家元首”。而从经济目的来说,占有更多的土地,占有更多的人民,抢夺更多的牛羊,——显然是战争最为明显、最为直接的目的。

荆州熊家冢遗址,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地绑在战车上前行的楚国最清晰的一个标志,从这个迄今所见中国东周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保存遗迹最丰富的楚国特大型贵族墓地,这个被中国考古学泰斗张忠培先生誉为“天下第一王陵”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楚国。

 

熊家冢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之所以把楚国说成是“绑在战车上前行”,其实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简要的概括。一说到春秋战国,人们映入脑海的都是那一幅幅尘土弥漫、金戈铁马、战车纵横的历史画卷。易中天在其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一书的开头写道:“从春秋到战国,这五百年历史是绑在战车上前行的。”

据说,春秋时有数百个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楚国用强大的兵阵,随着隆隆前行的战车,用杀戮和鲜血灭掉了四五十个小国,统一了中国的南方,冲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史书上说,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再看看荆州熊家冢楚王车马阵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我们不难想象,楚国的“车千乘,骑万匹”绝非夸大其词!那兵车出征的场景是何等壮观!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天下第一王陵”窥探到春秋时战争的规模。熊家冢墓地占地731亩,主要由主冢、冢、殉葬墓、车马坑以及祭祀坑、主冢飨堂与回廊建筑遗存等六部分组成。其中,主冢直径达67米,考古勘探结果表明,主冢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在我国同时代的古墓葬中,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主冢封土直径仍超过100米,高超过4米,而据专家推测,实际高度应该在15米左右,首开中国古代陵墓“不封不竖”之先河。所谓“不封不竖”,据《周易》、《汉书》记载,先秦墓葬的不封不树就是在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不栽种树木。在主冢的一侧,有殉葬墓92座,分四行排列,气势恢宏;冢一侧,有殉葬墓40多座。这130多座殉葬墓,除了个别的是殉葬狗,基本上都是人殉。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墓,在迄今为止的考古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是在主冢西南面,有车马坑40余座,其中主车马坑长达130多米,小车马坑39座,两排排列,形成气势恢宏的楚王车马阵,为全国罕见。

2005年以来,荆州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熊家冢遗址发掘了41座殉葬墓、6座祭祀坑、6座马坑、5座小型车马坑。仅仅在那个特大车马坑里只发掘了百分之六十的面积,就发掘出了43乘车,164匹马。而据荆州简牍研究所所长武家璧博士的复原研究,大车马坑内至少葬车65乘,若算上辅助车辆,可能会达到67乘。步入车马阵展示大厅,但见车马坑内,43辆马车分两排并列整齐摆放着,164匹战马尸骨依然完好。马车车轴朝西,车轮、车厢、车伞虽历经2000余年,其轮廓依然十分清晰。每驾马车有两到六匹战马扶驾,战马尸骨完好,马头一律朝西边,均匀分布在车舆两边。足见其军容严整、规模浩大。

值得注意的是,60辆以上的车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什么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荆州市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学者祁慧告诉我,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将五乘车编为“伍乘”,十五乘车编为一“广”,二十五乘车编为一“偏”,两“偏”合起来为一“队”。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祁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国的先祖是与周王朝有着近亲血缘的姬姓大国。卫国第18代国君懿公嗜好养鹤,玩物丧志,国内民心不稳。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人趁虚而入,卫懿公要发兵抵抗,大臣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于是,卫懿公向都城的市民“受甲”,让他们去抗敌,可市民们却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哪里能够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好带领仅有的一二十辆兵车亲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史载,直到卫文公初年,卫国仅有兵车30乘。

对于早期的农耕社会来说,兵车无疑是集各种资源耗费巨大的大型作战平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楚国大司马楚蔿掩实行“量入为赋”改革,对封君和贵族拥有的车、马数量进行统计和在册管理,并作为征收军赋的依据。《司马法》记载,“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备,谓之乘马。”周代,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一田为100九田一井,为900亩;十六井为丘,14400亩;四丘六十四井为一,为57600亩。也就是说,每拥有土地57600亩,需要交纳战车1乘、马4匹、牛12头、甲士3人、步卒72人,同时备好各式兵器。

毫无疑问,春秋时期的战车,犹如现今的坦克、大型军舰,作为姬姓大国的卫国,也不过只有30乘的兵车,这些缺少兵车的小国,因为缺乏这种大型作战平台,便很快在战争中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也因此,仅仅在熊家冢遗址一号车马坑内就发掘了属于楚国的60余乘兵车,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可见当年楚国的强大和巨大的战争能力。

楚国的兵车是怎样的作战方式呢?以熊家冢一号车马坑为例,武家璧博士作了这样的复原研究:车阵分为前驱、中军、后殿三部分。前驱左广、右广各15辆战车居于前排,中军15辆仪仗车(含导车1乘)居于后排中央,后殿左、右各有战车一伍、辎重车一伍,拱卫中军。车阵又可以分为左、中、右三军。左偏军由左广前驱15辆、左后殿10辆组成,中军由仪仗车一广15辆组成,右偏军由右广15辆、右后殿10辆组成。三军共有仪仗车、战车、辎重车65辆。《左传》记载:“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一号车马坑的车阵结构,完全符合“楚子为乘”的记载。

如此完备的车阵,令人叹为观止,也展现出一幅两千多年前楚国军队车辚马萧,君临天下的壮观景象。难怪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从熊家冢遗址规模宏大的主冢,阵容豪华的车马坑,身份显赫的墓主,阔绰的祭祀场景上看,可与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

据文献记载,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一般给每乘战车配备战士75人,包括车上甲士3人,车下徒兵72人,那么战车一队就有士兵3750人,这相当于一个半到两个“师”的编制;它的指挥官叫“师帅”,一般由具有中大夫爵位的世袭贵族担任。

在那时,“五十乘”兵车犹如当今美国的航母,是“超级大国”威慑其他国家,解决纠纷的“国之利器”。史书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楚襄王为太子时,曾被当作人质送往齐国。后来楚怀王去世,他就向齐闵王承诺割让楚国东地五百里得以回国,即位为楚王。可是,等到齐国派人如约前来接收土地时,楚襄王却反悔了。齐国君臣大怒,立即派出兵车五十乘,驰往齐楚边境进行武力威胁。楚国上下一时手忙脚乱,最后还惊动了秦国出兵齐国边境。三国经过一系列繁忙的军事、外交斡旋,才最终解决这次领土外交争端。

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到战国后,战车开始衰落,逐步为步兵、骑兵所取代。绑在战车上的楚国,因为军事实力的强大,建国800余年的长期稳定状态,使其楚人、楚国、楚语以及屈原所代表的楚国国家意识,在战争中被改变并逐渐形成。

对比欧洲,大多数时间,欧洲尤其是西欧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城邦一个国家,所以西欧最早诞生了民族国家的概念,而“统一”欧洲的不是皇权而是宗教。所以,西方国家在政治上自由的,而在宗教意思乃至意识形态上则有“异教徒”的概念,具有价值观上的排他性。

相比之下,中国则在长期的战争中,形成了多民族、多种族同在一国的状况,即便楚国这个诸侯国也是如此。也因此,政治意义上的统一的国家概念,与文化意义上的不同并行不悖,构成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庸思想。

而我的结论则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在一时期,文化意义的中国逐渐成型,国家意识开始发酵,连绵的战争使中华东西南北的交流和联系紧密加强,这一切都为一个统一的秦朝中国奏响了前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