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秘23】假如楚国人拍《星际穿越》……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湖北省楚文化

研究所研究员邵学海说:

曾侯乙漆衣箱

出土为上述论述

提供了实物证据,

表明二十八宿

起源于中国,

而形成体系

则不晚于

公元前6世纪。

无论是宇宙科幻片《星际穿越》,还是前些年的票房大户《阿凡达》、《地心引力》等等,无一不展示出美国人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力。而2000多年前的楚国人,其掌握的天文知识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相比其他地域诸多神话故事,楚国人对太空的有限认识多少要靠谱一些。

靠谱的证据就是文物。

最有代表性的“太空文物”就是一件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匫,俗称“衣箱”。

衣箱的箱身与箱盖分别用整木剜凿而成,器内髹红漆,器表髹墨漆,衣盖正中朱书篆文“斗”字,周边按顺时针方向用红漆书写二十八宿的名称。

二十八宿就是楚国人眼中的天空。

有趣的是,这二十八宿为反向排列。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认为,这很可能表明绘制者是以衣箱的拱形盖面象征圆形的天穹,以长方形的箱底象征大地,在想象中由底往盖顶上看,也就是由大地仰视天穹。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先生认为:“根据《天问》诗篇中的一些设问,我们猜测这幅天象图可能表示了古人心目中九重天的景象,其中包括太阳、月亮和九子母星座图,太阳中可能有金乌,月亮中可能有玉兔。与天象图画在一起的,还会有与曾侯乙墓另一衣箱所绘相类似的后羿射日图。此外,还可能有嫦娥奔月、雨师蓱翳、风神飞廉以及死后化为大鸟的王子乔的图像。”

二十八宿作为一个总称,最早见于《周礼》。最完备的二十八宿,相传载于战国中期楚国天文学家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国天文学家石申的《天文》中。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创立二十八星宿体系的,是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公和石申公。但是,随着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那件写有二十八星宿名称漆箱的出土,证明了二十八星宿体系早在甘、石二人之前的楚国就已经存在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邵学海先生据此认为:“曾侯乙漆衣箱出土为上述论述提供了实物证据,表明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而形成体系则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

衣箱并非随州曾侯乙墓的主要文物,在这样一件附属文物上居然绘有二十八宿,这意味着什么呢?邵学海先生的观点是:“如果考虑到出土二十八宿衣箱的曾国只是楚的附庸,并且二十八宿恒星区划体系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图案随意地描绘在箱盖上,就可推断,二十八宿体系在当时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天文知识,它形成的时间,必定比这件文物下葬的年代还要早出许多。”

天文学最直观的作用是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提供依据,而对于农牧业生产发展最早地区的中国,显然对于天文学知识有着迫切的实际需要。

按照现有文物和典籍推断。先秦时期,人们并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动的,更不知道地球自己也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着。也就是说,先民们不知道地球既有公转,也有自转。以为天空是一个巨大的,不停从东向西转动的球体,地球则处在球内的中间,是不动的。

为了通俗地讲解这个问题,邵学海先生打了一个比喻:在古人心目中,天空这个所谓“球体”相当于鸡蛋的蛋壳,地球相当于内中的蛋黄,古人就站在蛋黄的表面,看蛋壳的内圆不停地自东向西地转动。所以我们无论走到那里,天空就好像半个球面笼罩在我们头上,日月星辰都镶嵌在这个球面上,似乎也没有远近的差别。

这么一说,就很有画面感了。假如楚国人要拍摄一部类似于《星际穿越》的宇宙科幻片,会怎么拍呢?单从出土的楚国文物来看,楚人是爱幻想的。有一个奇特的文物为证——楚式球形敦。

铜敦

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

口径21.2、高21.3厘米

荆州纪南官坪砖瓦厂27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敦是盛放煮熟的饭食的球形食器,上下两半对称,分开来可作两件容器使用。铜敦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它的形制变化很有规律,表现在口径与腹高之比逐渐加大:在战国早期较浑圆,到战国中晚期则更似西瓜状。

敦,是古代盛放饭食的器皿,上面一个盖子,盖在锅上就成了一个球形的造型。通俗地说,这是一个盛菜的锅。而楚式球形敦,也就是楚国人用的这个锅却与其他诸侯国的锅完全不一样。

    楚国人的这个锅呈 “S”形,就像六片云纹托起一个浑如天体的圆球。

    就当代人看来,这哪里像是古代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的食器,倒像是一颗正在浩瀚的太空中遨翔的人造地球卫星。

    难道这仅仅只是巧合吗?楚人制造出独特的、神似人造地球卫星造型的锅,不能不说是意味隽永深长。

正如《星际穿越》中提到了一个词“太空虫洞”,充满了科学基础上的无限想象。事实上,科学的进程有赖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这个探索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000多年前的楚国人深谙于此,他们仅仅靠肉眼的观察,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体系。如果因此类比,天狗吃月、嫦娥奔月之类的古人幻想,未必就不是类似于今天《星际穿越》的科幻故事!

 幻想与科学之间,有时仅仅只有一步之遥。正如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所言: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

2000多年前的楚国人喜欢异想天开,那个用独特的球形敦和人鸟合一的文物——凤鸟羽人,就展现了楚人对太空探求的梦想。好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升上太空时,播放了用荆州出土的彩绘石馨敲击出的《东方红》乐曲,也算是圆了楚人两千多年前的太空梦。

         羽人是人、鸟合体的一尊神话人物偶像。他的主体形象以人为主,但嘴为鸟喙,身后有尾羽,并且只有一只鸟爪状的脚。脚爪抓踏在一只凤鸟的头上。而凤鸟则展翅高踞于一只蟾蜍状异兽之上。蟾蜍状异兽昂首蹲伏,张口瞪眼,牙尖爪利,四足踏一蟠蛇。

        整件器物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羽人是一尊什么样的神,有多种探讨,或认为与楚国原始图腾崇拜有关,或认为是受佛教艺术影响,或认为是道家羽化升仙思想的产物。 

 当我们感叹今天的中国人拍不出《星际穿越》时,不妨从楚国文物中激发灵感、扪心自问: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把老祖宗的爱好给丢了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