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对酒当歌2] 智慧的饮者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郢都故事·对酒当歌2]

智慧的饮者

张卫平/图

酒场如战场。酒的对垒中,靠的是实力,拼的是智慧。聪明的饮者在推怀换盏中永远都能进退自如,无论实力的对比如何悬殊,形势的逆转如何严峻,都能找准突破口,挥酒自如地化险为夷,成为酒场上永远的胜利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国最具智慧的饮者当属周恩来,他将酒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的社会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作家权延赤在《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一书中讲述的许多周恩来与酒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周恩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牢牢把握住酒场上的主动权。

比如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就机智地挫败了几次国民党在酒宴上的进攻。

一次,在张治中举行的宴会上,来自中统和军统别有用心的人频频向毛泽东敬酒。“敬酒不如说进攻,海潮一样一波退下,一波又推涌而来,那场酒真是喝得轰轰烈烈”,到后来就变得惊心动魄了。

一般来说,酒宴上不可能每个人的酒量都一样大。虽然毛泽东不善饮酒,但国民党一方也不会全都是高手。酒场上的常胜将军周恩来深知此情,酒过三巡,他适时出击,神采飞扬地提议,所有能喝酒的先生都举杯,由他代毛泽东敬大家三怀,随后又以自己的名义再敬三杯。两轮敬酒后,他又说:我们不是赌酒,是为友谊干杯,不能强人所难。能喝的就请再干三杯,然后继续喝。

三个一连三杯后,所有的人都被周恩来的气势压倒,没有一个敢再跳出来向毛泽东进攻了。事后有人说,一个周恩来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其实,周恩来虽有海量,也曾醉过,但他仍是酒场上的智者,无论醉与不醉,都是永远的胜利者。

胜利的纪录一般只是保持在同等量级上,就如运动场上的摔跤和举重,只能是在同等量级的运动员之间进行比赛,如果有那么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轻量级非要与高自己几个等量级的运动员一比高低,其结果只会是一败涂地。

赛场如此,喝酒亦然。

不过,我这里讲的并不仅仅是以酒量大小划分的等级,主要讲的是社会阶层所划分的等级。

如果对饮者是官员,则按官阶大小来划分。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县长和一个乡长喝酒,受伤的恐怕永远只能是乡长,哪怕当乡长的酒量全国第一,也不大可能把县长喝到桌子底下去。比如有着酒神之称,嗜酒如命的许世友将军,在周恩来为劝他不要在喝酒时用武力逼灌同僚而摆的“鸿门宴”上,只喝了两瓶茅台酒后,就当场“伏首称臣”了。

一般来说,官大,酒量并不一定就大。但你能拼命去灌领导吗?酒宴上最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小官们在向高自已一个甚至几个级别的领导敬酒时,不是说:您随意,我干了!就是说:我三怀,敬您一杯!

碰到这种情况,再有智慧的饮者,唯一的选择恐怕就只能是在让上级领导喝好的同时,尽可能的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了。

酒场上的智者,除了能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外,有些人还善于借醉酒避祸。

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写道:“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其意未必真地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多惧祸,惟论于醉,可能疏远世故。”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正是用此策保住了性命。阮籍和嵇康是晋的两大著名酒鬼。嵇康刚烈,坚决不当司马昭的官,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阮籍同样坚决的不当官,但他采取的是借酒装醉的方式,巧妙的与之周旋。后来,司马昭有意替儿子司马炎(即后来的晋武帝)“求婚于籍”,要娶阮籍的女儿为妻。可是,马昭派来说媒的钟会每到阮籍家,都看到阮籍烂醉如泥,神志不清,根本没机会游说。一连72天,天天如此。钟会为了向司马昭交差,企图窥探阮籍贯对时局的看法以网络罪名,然而,阮籍“皆以酣醉获免”。

但是,以酒保身的阮藉与明代的郭德成相比,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阮籍的醉酒,不过是自饮自醉,玉山倾倒,醉烂如泥而已。郭德成却是经常要与明太祖朱元璋对饮。面对杀人如麻的朱元璋,真是伴君如伴虎。郭德成可谓是借酒在皇帝面前装疯卖傻的高手,几番风云变幻,总能化险为夷,躲过杀身之祸。

所以,在以醉保身方面,郭德成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据说许世友将军在张国焘大杀改组派时,除了打仗就是喝酒。打胜仗就喝酒,喝醉了酒倒头就睡,从而避免了祸从口出,保住了“革命本钱”。若干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才悟出看似愚笨的许世友的聪明之处。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酒能助人治国安邦,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酒,能成就大事。在春伙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为挟天子令诸候,大小诸侯常常以饮酒歃盟的形式,用推让或强行的举动,争当盟主。在春秋战国的549年中,饮酒歃盟多达百次,其中从公元前704年楚王令诸候酒会沈鹿,到公元前279年秦赵酒会于渑池,就多达39次。通过这些会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他们称雄一时,纵横捭阖都没有离开酒,特别是每次会盟中,饮酒歃血贯之始终,结盟之事,多成于酒。

酒是帝王笼络人心,剪除异己的工具,更是其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法宝。

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无疑是善于用酒的大师。他以酒作掩护,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也使楚国的疆域扩大至大半个中国。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当年也是借用酒的特殊功能,佯装醉酒后被部下挟扶着“黄袍加身”,犯了死罪,以致于不得不反,从而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当上了宋朝的第一个皇帝。一年后的公元961年7月,他又故伎重演,在宫中大摆酒宴,请禁军高级将领赴宴。酒过三巡,赵匡胤装醉举杯劝大家辞去军职,到地方去做节度使,以免权高震主,直吓得众将领慌忙伏地叩头,乖乖地交出兵权。“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又于6年后仍用举杯痛饮的方式,罢免了一批拥有重兵的地方节度使,进一步解除了地方藩镇的兵权。

宋太祖就是用酒作为政治润滑剂,颇为顺利地完成了“赎买政策”,清除了军阀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赵匡胤还巧妙地利用酒的政治功能,联络君臣感情。为此,他常常微服到大臣家中造访,与大臣把盏话家常。

同样是利用酒,同样是开国君主,同样是为了巩固自己兵权在握的政权,同样都是对待自己的老部下,明太祖朱元璋却将酒作为“死亡诱饵”,大玩借酒杀人的把戏。已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担心过去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将领会危及他的皇权,便以设宴庆功行赏的名义,把老部下们诏进京城赴宴。当大家开怀畅饮之时,一声巨响,埋在庆功宴楼下的炸药爆炸了,一批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烧成灰烬。

当然,酒的政治功能表现出的并非全是刀光剑影。古人把酒的作用说得很神,认为酒有安国兴邦的巨大功能。酒在陈毅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和文学生涯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陈毅不仅善于以酒抒发其政治情怀,以酒赋诗,而且善于以酒结友,在酒席宴上以独到的功夫推进工作。

汉朝的开国元勋陈平和曹参就善于寄政于酒,以酒从政,以酒治国。陈平知道吕太后篡权,难行国事,就故意做丞相不办事,天天饮酒天天醉。而曹参代替萧何成为汉相国后,又采取了另一种寄政于酒的形式。一切照旧,不作任何变革,自己则日夜饮酒,不理政事。后人方孝儒评论道,曹参作为开国之初的最高行政长官,本应百事缠身,十分忙碌,为何却日日饮酒取乐不问政事呢?这是因为他深知治乱方略。曹参认为,刚刚脱离秦朝残酷统治的国家,应当“不治治之”,自己日日饮酒,以休闲无为的方式间接地施惠于百姓,国家才能太平,人民才会愿意在汉朝的统治下安居乐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