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特稿】荆州古城,那三座看不见的山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郢都故事·特稿】

荆州古城

那三座看不见的山

文\图  张卫平

2020年7月3日(星期五)出版的《荆州日报》“江津笔会”专版刊登了《郢都故事》上的文章《荆州古城,那三座看不见的山》,现予转发,并向编辑老师致谢! 

在荆州古城内,有着非常奇特的“三山不见山”,即荆州人对城内与关羽镇守荆州有关的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的惯称。

这“三山”,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只是城垣内侧的土丘。为修筑荆州城墙时所利用,现已成为荆州古城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三山”所在处的土城垣宽达三四十米,为当时城防将士常常集结的地方。

由于“三山”早已与古城墙融为一体,只见城墙,不见山丘原貌,故有的“三山不见山”之说。据说,这与家喻户晓的“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

松甲山在城内北面、现在的新北门附近,紧靠城墙。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关羽检查军情时,常借着月光在此松开衣甲小憩。过去,这里曾建有关羽祠,后毁于战火。如今,这里建有“九老仙都景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观——玄妙观和梁元帝的皇家园林——湘东苑为中心的大型历史人文景区。

卸甲山在古城的西南、现在新南门东边,紧靠城墙,传说关羽每征战得胜归来时,都在此卸甲,并登临此地。

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关羽祠,以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教育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作好人”。

相传,明代宰相之杰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张懋修,曾在此读书考中状元。因而卸甲山自古享有地灵人杰之美誉。1940年,原卸甲山关羽祠,毁于日寇侵华战火。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卸甲山复建了关羽祠。复建的关羽祠,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既然有另于宫殿的富丽堂皇,也不同于寺庙的凝重肃穆,呈现出一种平和的大气韵致,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其文化内涵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并成为全球关羽文化教育基地。

一般认为,掷甲山在城内“西北隅”的土城垣上,即现在的三国公园北湖边,与城墙紧紧相连。相传三国时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城,关羽闻讯从襄阳率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羽见状,痛心疾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边,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地为“掷甲山”。汪业盛先生在《七绝·掷甲山》一诗中云:“甲刀一掷转成空,千载还余义与忠。漫向古砖观古史,欣同春鸟话春风。”

    据荆州地方史专家浦士培先生考证,掷甲山并非在荆州古城内,而在“龙山门(现西门)外西北隅”的嵠峨山。浦士培认为,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历史事实,清康熙年间,荆南道观察使祖泽深才将荆州城内西北角的掷甲山改称为余烈山。为了纪念关羽,在余烈山修建了关羽神祠庙,嘉庆皇帝曾御书匾额“威振华夏”悬挂其上。但是,作为地名的掷甲山,虽仍然作为“三山”之一在民间流传,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其实,这“三山”被冠以“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精彩链接] 

【郢都故事·荆州文物之最17】汉代“文房五宝”中最奇特的一宝:“古人的橡皮擦”

【郢都故事·诗韵荆州】这个秋天,荆州园博园诗意盎然

【郢都故事|重阳节特稿】老年人,要学会聆听

【郢都故事·诗话文物42】 秘道重重,锻造铁打荆州——题荆州古城墙藏兵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