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北京特稿】乾隆御笔题诗的大觉禅寺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郢都故事·北京特稿】

乾隆御笔题诗的

大觉禅寺

文/图 张卫平

“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従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一首《浣溪沙·大觉寺》,不禁让人生发出对北京大觉寺的无限遐想。

春节期间,我们通过网上预约,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海淀区阳台山麓的大觉寺。通过在手机上核对预约情况,又扫了扫北京健康宝后,我们排队依次进入大觉寺内。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距今已有953年了。由于寺院里有个闻名遐迩的清水灵泉,所以叫“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

大觉寺因乾隆皇帝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乾隆不但为大觉寺写过好几块御笔牌匾,还为大觉寺写过一首打油诗。

所以,大觉寺管理处就专门在寺内办了一个《乾隆与大觉寺》的展览。

进入大觉寺,最大的感受是寺里的古树众多

首先,一进门就见左右边各有一棵古树。据介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

由于寺内有一株300年的玉兰树,因此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说起来,大觉寺共有八绝,即: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讲到大觉寺的历史,要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说起。

那年,善人邓从贵出资修庙并刻《大藏经》,始称清水院。

金代时,成为皇家行宫

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改名大觉寺

后又经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两次大修,到明末,寺庙被毁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渐成现有格局。

1979年8月,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觉寺的寺院建筑坐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体现了辽国时期契丹人朝日的建筑格局。

寺庙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庙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三个部分所组成,从山下向山上蜿蜒而建,占地共有6000平方米。

 越过鼓楼和钟楼,来到大雄宝殿前,但见上面高悬着乾隆题写的匾额“无去来处”。

“无去来处”是佛家用语,大意是说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佛祖无处不在。

需要说明了的是,乾隆题写的匾额已经被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去来处”四个字,是后人找来乾隆相同的字拼成的。

 穿过大雄宝殿,就来到了无量寿佛殿,上面悬挂有“动静等观”的匾额。这四个字,据说也是乾隆御笔亲题的。

在无量寿殿前,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树高约25米左右,胸径约7.5米,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围。据说,春夏时节浓荫可蔽半个院落,可谓是独木成林了。

据说,当年乾隆曾专门为这棵银杏树王赋诗一首: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

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看来,乾隆的书法的确不错,可吟诗的水平也不怎么高。

 大悲堂。又称大悲坛,檐下悬有匾额“最上法门”,也是乾隆御笔,是寺院里的藏经之处。

在游览中我们感觉到,在大觉寺里,历史的细节常常在光与影中很巧妙地展现。

在大觉寺最里面,一座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塔高12米,是覆钵式塔,与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

大觉寺依山而建,树木繁盛,山道蜿蜒,曲径通幽。

穿过这道圆门,又是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

如果要下山,可走廊道,红艳艳的,很是喜庆。

如果要上山,拾级而上,一坎坎片石叠磊成别致的台阶,登山中又是别样的感受。

大觉寺,一座并不是很不大的寺庙,在北京也并不是很出名,却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特色,有着不一样的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