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荆州2】荆州,一座依水而兴的滨水生态城市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荆州一座依水而兴

的滨水生态城市

文/图 张卫平

    荆州古城墙,被考古学家誉为的“南国完璧”,城内居民对城墙的感情油然而生。

    上了年纪的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过去洪水泛滥时,居民也曾用沙袋堵住城门,将泛滥的洪水抵挡在城墙外。

荆州古城东门护城河与九龙桥

    在长江荆州江段、“荆南四河”、荆东河、内荆河等干支流以及洪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库的四周,最常见的就是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堤坝。

    水是生命之源,却也是因其泛滥、漫延而造成无穷的灾难。古先民十分清楚地知道,守护荆州大地的安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修筑坚固的堤防。

    楚人临江伴湖,在荆州建都立国411年,以楚庄王、孙叔敖为代表的楚先民,从春秋时期就在荆州开始了治水活动。“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皇览》),组织修筑堤防、修建水库、疏通沟渠,对云梦古泽进行开发利用。特别是楚人在湖边高处筑堤防水,以利垦殖。人们“沿着河滩湖滨修筑零星的堤防,并开垦堤内低洼地,出现圩田,长江中游地区开始利用湖泊中隆起的部分,挽堤为垸”(《中国水利史略》)。同时,首开中国开挖人工运河的壮举,修建“云梦通渠”,引沮漳河水进楚国都城——纪南城,经观桥河进入扬水。通渠(亦称楚渠)联通长湖,穿过江陵、潜江进入汉水,从而沟通了长江与江汉之间的航运。

  荆州市连接荆州区与沙市区的古河道——便河

    两晋和宋代,荆州人又先后在楚渠的基础上“开扬口、起夏水”,疏浚、开挖了扬夏运河、荆南槽河,加筑了长江大堤和干支民堤,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荆州水文化,留下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天下传奇。

    荆江大堤的保护范围,历史上曾是古云梦泽解体后形成的一块河网交叉、湖泊众多的冲积平原。在荆江尚未形成明显河床形态时,江汉平原主要依靠零星分散堤垸挡水御洪。

    据考古发现的《江河简》记载,荆江地区自西汉时期起便开始修筑堤防,但这些堤防目前尚无法确认其具体位置。

 夕阳西下的太湖港渠

    历史上,荆江河床形成后,水流归槽,水位抬高,过去低矮的堤垸已经难以抗御洪水。荆江大堤有明确记载的修筑史,是从东晋桓温开始,培筑江堤。

    据文献记载,荆州刺史桓温于东晋永和元年间(345年)开始了后世称之为荆江大堤的堤防修筑历史。随后,唐朝修筑了沙市“段堤”,五代修筑了寸金堤和监利古堤垸,北宋修筑了沙市长堤,南宋再筑寸金堤和监利、洪湖江堤,元代修筑李埠、万城堤大堤,明代堵塞了江陵境内最后一个穴口——郝穴,清代更是将诸多零散的江堤连接成较为完整的长江大堤。

荆江河道荆州市沙市江段

    长江荆州河段大堤的修筑,有效地抵挡了洪水的泛滥,减轻了洪涝灾害的影响。从此,江汉平原进入全面开发和发展时期,继而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

    如今,在中央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大背景下,依水而兴的荆州开始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格局,启动了江河岸线整治、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江河湖库水质提升、水上污染综合治理等9大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以“壮士断腕”的决断,关闭、搬迁、沿江、沿河、沿湖和水库周边的企业,强力推进长江江滩的综合治理,努力打造滨水生态绿城,让荆州人民共享长江生态保护的新成果,见证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到“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沧桑巨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