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说“荆”】千年官场两胡广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谈古说“荆”】

千年官场两胡广

文/汪业盛

图/张卫平

东汉时期,朝廷选拔人才为官主要采用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举荐人才给中央,经过考核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而察举制中最重要的是“岁举孝廉科”,即州郡每年向朝廷举荐规定数额(一般小郡一人大郡二人)的“孝廉”。

公元116年岁终,正逢岁举之时,南郡太守法雄召集郡内属吏和儒生进行考察。

法雄16岁的儿子法真对“谶纬之学”颇有造诣,有知人之明。此时,他正好从老家来看望法雄,便在郡府的窗后默默观察。

法雄下来后征询法真的意见。法真说:“曹掾胡广有公卿之量。”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今荆州监利)人,时年27岁,在郡府里任散吏

法真告诉父亲,您的这位部属胡广将来一定会成为朝廷的公卿。公卿者,三公九卿也,这是封建社会最显贵的官职。

公元117年初,法雄在南郡太守任上病卒。临终前,向朝廷举荐了胡广。

胡广到京师参加了汉安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策试,被钦定为第一名。一个月后被拜为尚书郎,从此开始了他在官场上的“开挂”人生。

他享年82岁,为官50多年,居公卿之位30余载,历仕安、顺、冲、质、桓、灵6位皇帝,“一履司空,两作司徒,三登太尉”,“五卿七相,三据冢宰”,“穷宠极贵,功加八荒”,可谓是显赫一时。

他去世后,汉灵帝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并在光武大帝的陵寝原陵为他营建墓地,谥“文恭侯”。他的故吏门生自公、卿、大夫以下数百人,都穿着丧服前来会葬。朝廷给予他的追赠及葬礼规格,为东汉以来人臣之最。

在他为官的五十多年里,东汉政坛波谲云诡,一位位权贵崛起,又一位位权贵败亡,“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汹涌的政治浪潮中,唯有他御风弄潮、左右逢源、屹立不倒,不仅生前无比显贵,而且死后倍极哀荣。死去五年,皇帝还“思感其旧德”,命画师绘制其画像,悬挂于宫中。

那么,这位政坛上的“不倒翁”“常青树”,其“常青”“不倒”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当时京师谚语有云:“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这句话便诠释了一切。

举一则事例。

公元146年,把持朝政的“跋扈将军”梁冀用鸩酒毒死了年仅8岁而聪慧早熟不甘当傀儡皇帝的汉质帝刘缵,打算拥立年幼的蠡吾侯刘志为帝。

此时,位列“三公”的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与“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杜乔商议,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举止有度,宜立为嗣。

可是在朝堂公议时,胡广因梁冀气势汹汹,心生怯意,连忙表态,“惟大将军之命是从!”朝廷其他大臣,除李固、杜乔外,也纷纷随之倒戈。刘志得以顺利即位为帝,即汉桓帝。后来,李固、杜乔被梁冀诬陷下狱致死,而胡广因拥立桓帝有功,接替李固升任太尉。

李固临终前,给胡广和赵戒写了一封绝命书:“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

李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官,史书记载,汉顺帝永和年间,荆州盗贼四起,弥年不定。李固临危受命,出任荆州刺史。到任后,他了解到这些盗贼本来大都是普通百姓,因不堪忍受贪官污吏的残酷压迫而揭竿起义落草为寇,所以他一方面采用怀柔之策,一方面整顿吏治。盗贼首领夏密等人受到感化,纷纷自缚来降,半年时间,荆州境内清平,百姓交口称赞。

据说,胡广、赵戒看到李固的书信,非常惭愧,长叹流涕。

再举两则事例。

公元166年,宦官乱政,清正官员成缙、黄浮等人被构陷下狱,史称“党锢之祸”。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徒胡广、司空刘茂一同劝谏汉桓帝,请求赦免这些大臣。桓帝不悦,胡广再一次见机行事,临阵退缩,陈蕃刘茂被罢职,胡广得以幸免。

公元168年,刚即位的汉灵帝起用陈蕃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司徒胡广一起执掌朝政。陈蕃与窦武密谋剪除乱政的宦官(这次没有带上胡广,也许他们已经认清了胡广的为人),不料机密泄露,陈蕃与窦武反被诛杀。

陈蕃是胡广的学生,即使后来位居胡广之上,也对这位老师十分尊重。在陈蕃遇害之时,许多大臣不避生死、仗义执言,而胡广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取媚宦官,并没有为自己的得意门生说上一句公道话,反而又接替死去的陈蕃升任了太傅之职。这一幕与公元146年的一幕何其相似!

胡广博学多闻,史称其“学究五经”。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成为当时乃至后世为官之宝典。因此,后世不乏得其真传的弟子门生,如五代之冯道,历仕四朝十代君王,并始终位居宰相三公之位,可谓其“中庸”精神的发扬光大者。

大唐宰相权德舆在《两汉辩亡论》中评论:“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亡东京者胡广。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他认为东汉亡于胡广,与李固的绝命书“汉家衰微从此始矣”观点一致,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有意思的是,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一千多年后,大明王朝也有一位名胡广的官员,其为人为官之道均与东汉胡广惊人相似。

胡广,字光大,江西吉水人。

公元1400年,胡广与同乡好友王艮金陵参加殿试。王艮本来由试官议定为第一名,但因其貌不扬,被建文帝黜为第二名榜眼。当时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挥师南下、逼夺帝位,胡广文章中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语,引起了建文帝的情感共鸣。于是,建文帝钦点胡广为状元,并赐名“胡靖”,“靖”者,平定变乱也。

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的前夕,胡广、王艮、解缙吴溥四位同乡聚在吴溥家中共商对策。胡广与解缙两人慷慨陈词,纷纷表示要誓死报答建文帝,唯有王艮只顾哭泣、一言不发。

聚会结束后,吴溥之子吴与弼感叹:“胡广深沐皇恩,能够以身节,真是忠义之臣啊!”话未说完,隔壁胡家传来呼喝声,胡广正在大声吩咐家人:“现在外面乱得很,你们给我把猪关好,不要让它跑出去了!”吴溥笑着对儿子说:“连一头猪都不舍得,他会舍得自己的命吗?只怕真正能够死节的只有王艮啊!”果然不久,隔壁王家传来哭声,王艮服毒自尽了。

第二天城破,胡广与解缙开门迎降,被朱棣重用。

他果断舍弃了建文帝御赐的“胡靖”之名,恢复原名“胡广”,从此开始书写他的“高光”岁月。

他历任太子右庶子、内阁学士、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跟随明成祖北征蒙古,教导太孙朱瞻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明朝不设宰相,内阁即为权力中枢,大学士即相当于宰辅。

他于1418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明朝文臣得到谥号,始于姚广孝和胡广 明仁宗即位后,又追赠其为荣禄大夫太子少师  

明成祖朱棣曾亲自为胡广之女与解缙之子赐婚,解缙后来因得罪太子被下狱而死,解缙之子亦被流放辽东。此时,惯于投机的胡广马上打算解除婚约,他女儿割耳起誓,不肯毁约,毫无风骨的胡广居然生有如此一位烈女,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千年两胡广,不倒是中庸。一样都是生前富贵死后哀荣,也一样都是见利忘义左右逢源,这正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官场生态的真实写照。

然而,青史悠悠,民心为鉴。几千年后,李固之气节依然充沛于天地,而胡广之圆滑也越来越为人们所不耻。

因此,为官还需多“李固”,做人不能太“胡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