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业盛撰文:【明月共同途】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你读懂了吗?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明月共同途】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的颁奖词你读懂了吗?

文\汪业盛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获此殊荣,其颁奖词为:

【明月共同途】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为什么以【明月共同途】作为其颁奖词的主标?这句话如何断句?是什么意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是“明月//同途”,而不是“明月/共同/途”。那么,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同途”是词组吗?是什么意思?嘿嘿,别说是你,杨振宁先生本人早年时候都没读懂这个词。

这里就要先说一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两弹元勋”邓稼先之间的一段佳话。

杨与邓是同窗好友,两人中学同学、西南联大同学,又一起出国到美留学,但是在学成后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1950年,博士毕业的邓稼先怀着科技报国之心,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为中国两弹事业竭虑殚精。虽然因核辐射而患上了癌症,依然无怨无悔,在临终之即,仍念念不忘,“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太远…”

而杨振宁则为了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当时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在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

可以说,当时的选择,于邓稼先而言,是义无反顾的,而对杨振宁来说,内心却是矛盾重重的。回国,可以尽孝尽忠,这无异是一条“正道”;留美,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痴迷的科学事业,但作为炎黄子孙,这无异是一条“殊途”。

我们无法知道,他曾经多少次在异国他乡深夜难眠辗转反侧,或许从他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发表的感言中,可以略窥其心迹:“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这句话同样也可作为今年颁奖词中“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这一句的注脚。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长期封锁,杨振宁先生在第一时间回到中国访问,再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好友邓稼先,期间,两人多次促膝长谈。相聚苦短,言之不尽,邓还给杨写了一封信,信末化用诗句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曾坦言,“当时没有看懂这句话”。

很显然,这句话是化用苏东坡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者,明月也。那么邓稼先为什么不化用成“千里共明月”,而是“千里共同途”呢?

“同途”这个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是找不到的,而这个词的出处,翻遍典籍,只有一个孤例,却偏偏正是“明月共同途”,语出宋代诗僧释子淳《赵州婆子勘破话》一诗:“木人岭上歌,石女溪边舞。明月共同途,无私照今古。”

要准确理解“同途”一词,就有必要先弄清楚佛门禅宗这一段让人津津乐道、又闻之色变的“赵州勘台山婆子”的公案。

《联灯会要》载:

台山下有婆子,凡有僧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便云:蓦直去。僧才行,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每每如斯,僧举似师。师云:待我与汝勘过。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师归谓众云: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

五台山下有一个老太婆,凡是有过路的和尚问她去往台山的路怎么走,她就回答“一直走”,而等和尚刚走三五步,她又自言自语:“好一个和尚又那么走了。”这些和尚想,这老婆子的话句句透着禅机啊,莫非她是得道高人?可是她为什么对所有人的回答又都一样呢?久而久之,和尚们的心不静了,就纷纷向赵州禅师请教。赵州禅师说:“我明天亲自去看一看。”他化作一个问路的和尚,老太婆依然那样回答。赵州禅师回去后对众和尚说:“好了,这个老婆子,我已经替你们勘破了。”

赵州禅师究竟勘破了什么?一千个和尚有一千种答案。历代有很多和尚从中顿悟得道,修成了大德高僧,也留下了许多透着机锋的诗偈。

如黄龙慧南禅师偈:“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你是行人就老老实实走你的路,和“路”较什么劲呢?你是和尚就踏踏实实修你的行,和“婆子”较什么劲呢?)

无门慧开禅师偈:“问既一般,答亦相似。饭里有砂,泥中有刺。”(问题既然是同样的问题,回答当然是同样的回答。至于究竟有什么禅机,饭里有砂只有吃饭的人自己咬到才知道,泥中有刺只有走路的人自己扎到才知道。)

文殊思业禅师偈:“勘破婆子,面青眼黑。赵州老汉,瞒我不得。”(嘿,赵州老和尚,你休要瞒我,不知道是你勘破了婆子,还是婆子勘破了你呢。)

这些都是高僧们从“赵州勘台山婆子”的公案中,对“大道”的感悟。

再回到释子淳的诗偈,“明月共同途,无私照今古。”他对“大道”的感悟是什么呢?天上的明月,不偏不倚、无私无我,照着古往今来的一切路人,千万人,千万路,行虽异,实同途。殊途同归,见性即佛,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大道”吗?

所谓“同途”者,殊途同归之“大道”也。

2017年,走过漫长的岁月旅途,游子归来,杨振宁先生终于恢复了中国国籍。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有两份深深的遗憾:一是父亲直到临终都没有原谅他的“抛乡弃国之罪”;二是好友直到去世也没有盼到他“同途”归来。

当年,邓稼先先生选择回到祖国,化身为石,奠定国防科技的坚实基础,为中国争取了发展之机,可以说他撑起了祖国的“过去”与“现在”;而杨振宁先生选择留在美国,借彼为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归来后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先进科学后备人才,可以说他撑起了祖国的“未来”。这也是对颁奖词中“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的解读。

2021年,在自己的百岁华诞上,杨振宁先生深情地向好友告白:“稼先,我懂了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的,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故人千里共同途,明月无私照今古。我仿佛看到一位世纪老人,正孤独地跋涉在漫漫长途,一轮明月,洒落一身清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