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念无明:生活不止苟且,还有曾经和未来的苦难

 解毒时光 2022-07-08 发布于北京

    《一念无明》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失手错杀母亲的躁郁症患者,出院后与曾经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共同生活,尝试挽回因自己破产而被追债的未婚妻的感情,却因为好友的跳楼自杀和未婚妻痛苦的控诉而再度陷入躁郁症的边缘,最终在邻居的排挤下,完成了与父亲和自我的和解。

片名一念无明,应该取自佛教用语。无明,指不明道理,不了解真相,也就是,“愚痴“。而这世间有两种无名,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顾名思义,无始无明就是没有开端,没有源头的愚痴。而一念无明就是因为一个念头,一种欲念所导致的愚痴,也就是因欲望产生的烦恼。不是很清楚片名的用意,大概是想说一切的烦恼都是因为一些欲念所导致的吧。

整片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无以复加的苦难,不同于《海边的曼彻斯特》片中的那种一个人的绝望,《一念无明》让我们坠入的是一种苦难的循环,仿佛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并没有什么好的人生,一切的事物都是以他最坏的一面所呈现出来。人性在苦难的缝隙中探出来的身形,永远投射不出伟大的影子。

也许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但我们一定能分辨出坏的日子。炒股失败,还是借钱;错手杀母,起因确是照顾母亲。未婚妻无力还债,怨憎无比。幼年遭父亲抛弃,亲情生疏。每一样都不用分辨,就能嗅出悲剧的味道。在被贴上躁郁症标签后,精神病院中的一年,只是命运的瞌睡,在一个隔绝的环境中忏悔和恢复,其实是一种更大的苦难。而出院后与生疏的父亲,同住在一个几平米的房间中,一切的生活压力,现实问题扑面而来,钱、工作、亲情、爱情,当曾经逝去的一切,萦绕在心头却依旧无法获取的时候,该如何去面对。

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苦难,亦或说,人能在多大的苦难之下依旧坚持的活下去,而不选择结束草草的一生,这不是一个数学的等式。哪怕是有一丝希望的微光,我们也能够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这也许是人性当中,可敬却也可悲的一面吧。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那些我们经历过的,以及即将要经历的苦难。更好的生活,一定存在,但并不一定是我们的。不过,真正可怜的,是那些被位置苦难吓到的人。真正经历苦难的人,大都无暇自怨自艾,都在忙着应付苦难的日常。只有那些无病呻吟的人,才会害怕苦难和畅想幸福。

正如富有不能代表一个人一样,苦难也不能定义一个人。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不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所经历过和未经历的一切。正如片中余文乐所扮演的角色,一念而起,将自己的生活引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最后却一念而终,并没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这种苦难,而是与自己和生活和解。再苦难的生活,也都是人的生活,也都是我们的生活。正如片中曾志伟所扮演的父亲的一段心理变化,他说一辈子都在逃避,最后面对这个躁郁症的儿子,不能再逃避了。除非选择死亡,否则我们逃避的生活,早晚会跳到我们面前,并以一种我们更加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呈现。与其说面对苦难,不如说让苦难称为自身的一部分,去理解,去和解。

片子还涉及了一切其他主题,比如父子之间,曾志伟很好的诠释了一个父子之间的一种欲说还休的感情,以及对自己年轻时的悔恨和对未来生活的直面。还有对躁郁症,以及一切精神疾病或者的关心和帮助,呼吁社会、社区减少对他们的歧视等等。虽然片尾落到了这一主题上,但我更愿意将本片的母题定义在苦难上,轮回式的苦难。电影不一定都要积极正面阳光,在向我们展示出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因此而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下自己的态度。

生活不是剧本,也不是一道数学题,更不是有得必有失的一种平衡。“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公平,也没有什么否极泰来。生活中有连续的苦难,也有离散的快乐,以及在苦难和快乐中的我们。当我们无法摆脱厄运的时候,那就学会跟厄运相处吧。苦难不见得会让我们变得伟大,但苦难也无法将我们变的渺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