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篇关于记忆的文章,可能会刷新你对自己生命的认知

 解毒时光 2022-07-08 发布于北京

记忆是什么?是冬日黄昏夕阳映红的窗户,是起床上学前的一个茶叶蛋,是寒风瑟瑟中父亲温暖的大手,是失去恋情后被窝里循环着的那首情歌。

记忆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可能自然中,只有时间能与它的神秘性相匹敌。在思考记忆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陷入我是谁、我在哪儿的哲学迷思,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记忆就等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过去,也几乎等于我们自己。

接下来,我们就跳入记忆的河流,去探索关于记忆的十个有趣的问题,在最后,还有一个大胆而又震撼的发现,足可以改变一个人关于生命、关于记忆、关于自身的认知。

一、记忆的特点:遗忘曲线

都说鱼只有7秒的记忆,那么人的记忆的特点是什么?一百多年前,一位叫做艾宾浩斯的德国哲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构造一些无意义的单词,来去测试人对单词的记忆反应。

他将研究结果用一种曲线的方式来呈现:人们记住的东西,在20分钟内急速下滑,一个小时后趋于平缓,一天之后变为水平,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Forgettingcurve):时间间隔越长,遗忘的东西越少。

他发现记忆的内容越多,所用时间就越长,而且不是线性的增长。如果音节数为7个,只需一次记住;如果音节数为12个,就需要17次重复记忆;如果音节数增长为16个,则重复记忆会增加到30词。有趣的是人在一次能记忆的极限大概是在7个左右的词。这些内容,最后被称为“艾宾浩斯法则”(Ebbinghaus law)。

二、你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研究记忆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我们不需要去考察其他对象,只要回到自己的记忆档案柜里就行。那么这个研究可能会发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几乎没有人会记得1岁之前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最初记忆都是从三四岁开始。在婴儿期,人会经历一段黑暗的无记忆阶段,弗洛伊德将这种形式的失意称作“婴儿失忆症”,目前学界统一为“儿童失忆症”。

可能有的人说我记得两岁甚至更早的事情。我的一个经验是,我也模糊的记得自己在幼儿的时候,被姐姐放在腿上摇晃睡觉时的状态。但这个记忆中,我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我姐姐在摇晃着我,仿佛看电视一般,并没有参与感。最后在追溯记忆的来源的时候发现,原来只是姐姐在某一次跟我说起来后,我才模糊有了这个所谓的“记忆”。

有一份调查,显示了最初记忆类型的特点:最多的是感到快乐兴奋的记忆,其次是悲伤和痛苦,再次是感到诧异,最后是感到羞耻、后悔、好奇等。很多的初次记忆集中在弟弟妹妹的出生、家里人的死亡、疾病或者灾难、节日庆祝和上学第一天等。

那么为什么人类会有一个记忆的儿童黑洞时间,目前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有两个主流的声音:第一是语言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类在慢慢形成语言之后才会组织开始“个人传记”式的记忆;另一个是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婴儿阶段,人类自我意识很弱,只有在慢慢形成自我意识之后,才会在这个“我”周围叠加记忆。

三、我们可以闻到记忆

世界上最有名的关于记忆的描写当属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流年》中用了好几页纸描述着一种回忆的感觉——

“天色阴沉,看上去第二天也放不了晴,我心情压抑,随手掰了一块小马德莱娜浸在茶里,下意识地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妙的变化。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突然而至,其中缘由让人无法参透。”

可能有一首中文歌唱的更加简洁明了——“我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当我们吃到小时候的零食时获得满足感已经不是食物能提供的了,还有太阳晒过被子的味道,冬日热腾腾的馒头出锅的味道,当一些曾经在我们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味道再次出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认得,而且身体里会升腾出一种莫名的感觉,它不像是回忆,而是一种更纯粹的,不假思索地感受。

关于味道的记忆,目前已经有了从人体解剖学角度的解释。首先人类的嗅觉细胞相对较少,大概只有1000万左右,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跟牧羊犬的2.2亿个神经细胞或者人类视网膜的2亿个感光细胞比起来简直不值得一提了。所以人类对气味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就算光我们还能分出个七八种颜色,但对于气味,想想我们匮乏到只能用一些最基本的词汇香臭就概括了。

这也就导致我们对于气味辨别的模糊度很高,也就是说就算十年前吃的一口东西跟现在吃的有一些差距,只要不是太大,我们都会认为是一种味道。这也就是气味记忆比较容易触发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就是人类的嗅觉器官与大脑之间的传导途径很短,可以说是有一条专线,这个专线并没有与人脑产生语言的部分相接触,气味可以直接触发记忆,而不用大脑用语言描述,或者说根本无法用语言描述。这也就是我们在闻到某一个熟悉味道时会有种莫可名状的感觉的原因。

四、羞耻是用永不褪色的笔写下记忆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感觉,记忆中,胜利的愉悦可能并没有失败带来的羞耻记忆的深刻,我们往往会记住输的最惨的那一次,而不是赢得最开心的那一次。不用担心,这是全人类的特性。

有研究表明,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机制,对于失败、羞耻等内容的强烈记忆,有助于我们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或者持续改进,持续进步,是一种正向的激励措施。所以,试着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去看那些用不褪色的笔写下的羞耻,跟他们和平相处,从中吸取教训。

五、有那么一瞬间,时间停住了

还记得上周三中午,你是怎么过的么?你可能会努力的回想,然后败下阵来,说没什么特别的,跟平时的周三中午一样,就那么过的吧?自己也不是很确定的样子。

但如果问911的时候发生了什么?70年大庆的时候怎么过的?或者问上了年纪的人,领袖去世的那天都怎么了?可能会得到一个非常精确的回忆。比如我记得得知911事件的那天,我在上大学,跟几个哥们到学校对面的电脑城里去攒个电脑,在四处逛凑配件的过程中,偶然路过一家摊位,他们挂着的电视上面放着这条新闻,摊位前面渐渐聚集了更多的人……

如果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一定不会记得这么多细节。这个有趣的现象,被称为“闪光灯记忆”。这个术语非常形象,就好像在那一刻,听到外界一个激发之后,记忆开足了马力,给当前的世界拍了一张全景照,记住了更多平时本不关心的细节。

这个特点,其实也可以加以利用,如果想记住更多,就去创造一个“闪光灯记忆”瞬间吧。

六、绝对记忆:是幸运还是诅咒

著名的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在一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叫做富内斯的人物,在一次事故之后,他获得了一种看似让人羡慕的能力——绝对记忆。他可以记得1882年4月30日早晨南边天空上乌云的形状,房间中每一块大理石的每一条纹路,每片森林里每棵树上每片树叶的形状,更甚者是还记得每次见到这些叶子时的心理状态。

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被发现有这种绝对记忆的能力。一位俄罗斯人就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而且在他的世界里,记忆是通感的:文字有颜色、味道甚至疼痛。这并不是一种想象,而是真实的神经链接,后来人们研究他时发现,他的记忆是视觉化的、结构化的,简单说他是在用一种二维平面甚至三维立体来去记忆一维的文字或者数据。

这世界上还有一群被称为“学者综合症”的人,他们有数学天才,可以心算长达七、八十位的数字;有图像天才,能够精准的记忆一个城市的每一个建筑,并用画笔重现;有音乐天才,听过的乐曲可以百分之百的复原。

但有了令人羡慕的某一方面超强的记忆之外,他们也有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大部分“学者综合症”都无法正常的沟通,他们可以记住很多东西,但他们似乎不太理解他们记住的内容。

可以说大部分人是因为理解而记忆,但拥有某些方面“绝对记忆”的人是记忆了但不理解。他们能够区分昨天的树叶和今天的树叶,但是没有办法用一种抽象的方法来去描绘树叶。换角度看绝对记忆也等同于没有记忆,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让记忆为他们所用。

丰富的记忆,也毁掉了他们生命体验的连续感,所有的东西都像是新的,要重新记忆,他们对于外界信息应接不暇。同时可能会受到失眠的侵袭,每当闭上眼睛,所有的记忆涌上心头,真不知知道绝对记忆是一种幸运技能还是邪恶诅咒。

七、这一幕,仿佛在哪儿见过

在一个阳光午后,你在桌子前端起咖啡,突然一种感觉涌上心头,这情景仿佛在哪儿见过,是多么的熟悉,或是在梦里,或是曾经我预见过?某一阵风、某人的一句话,一种情绪,一种心情,都会像扣动的扳机射出一颗记忆的子弹,击中我们,一种神圣的先知般的感受在我们内心浮现。

西方人甚至发明了一个很有节奏感的词“de ja vu”来形容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真的是我们梦见或者预见的么?

真相可能会吓你一跳,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感觉的话,可能要去查一下脑神经了。目前比较有力的科学解释是,在人的大脑中,颞叶脑负责加工处理当前的工作,并将结果传送给海马体,海马体负责将信息存储成记忆。在一个神经回路中,颞叶脑加工的信息,同步给海马体之后,形成了一份现在状况和记忆的copy,但此时神经的控制似乎忘掉了先后顺序,也就是不记得到底记忆是不是这一现状的copy还是以前的copy,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错乱感。

还有一种解释可能更简单形象,就是人脑的左右其实并不是同步工作,而是切换着交替工作的,在左右脑中间有一个处理器,负责传输给左右脑信息,并决定哪边工作。可就在某一刻,处理器发生了点错乱,制作了两个现状的copy,同时发给了左右脑,让他们同时启动,这个时候我们陷入一种茫然状态,自然而然的觉得两个copy中一定有一个是记忆,另一个是现状,于是就似曾相识了。

特别的,似曾相识的这种发生原理,跟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症的原理很像,所以经常有这个感觉的人,要小心了。

八、怀旧: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都说人一怀旧就老了,现在甚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开始怀旧了。怀旧其实也是有一些科学的记忆特性的,有一个调研数据发现,平均年龄70岁的人,他们回忆起的过去,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其中最多的还要数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最少的竟然是他们中年阶段,而在久远的记忆里,15-25岁发生的事情,他们记得更多。

还有一份有趣的调研发现,“震惊世界的是你20多岁发生的事情”。虽然一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大事,但能够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往往是20左右发生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经历了儿童期之后,我们快速的成长,一切都是新的,都那么让我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一切都是值得记忆的。

而到了中年,我们每天上班下班,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有什么好回忆的呢?所以人到中年,就只能怀旧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九、为什么年纪越大,日子过得越快?

有一本名为《沙漏之书》的作品中,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沙漏现象。沙漏这种在古代用做计时的工具并不是一直都准时的。随着使用,沙漏内的沙子互相摩擦,越来越光滑,沙漏中间的细颈也被磨得宽大,导致了沙漏越用越快。这特别像人生,儿时觉得一天好长啊,到了中年,一年跟坐上火箭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心理时间”或“主观时间”的概念,不同于客观的时间,人们对同样的时间在不同的感受下是不同的。比如无聊时时间就会很漫长,而看一场有趣的电影,结束了还意犹未尽。当约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此前的时间都会是煎熬的,而在事情发生时,却让人来不及反应。

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有人用“注意力”,我更喜欢一种“欲望”的解释。人是一种欲望的动物,一辈子都在欲望的设定和猎取中度过,只有欲望的猎取会让人感到兴奋,忘掉外界时间,全然投入。在欲望盲目或者设定阶段,会陷入一种焦急等待,看着时间走过的感觉。

而在欲望的反面,痛苦则会更加延长人们对于时间的判定。我有过骨折的经历,在手术过后的第一个夜里,疼痛折磨的我无法入睡,盼着天早点亮起来,每半分钟就看一次表,但这半分钟,似乎经过了一个小时一样。

那这又跟时间越来越快有什么关系呢。按照刚才说的,有趣会觉得时间过得快,无聊会拉长时间才对,那么年轻时候各种新鲜的事情,会让我们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中年后重复的生活才是度日如年。

但实际上刚才说的感觉是一种相对“心理时间”,不做过多的复杂解释,引用一位心理学家的比喻——

客观的时间,是匀速流逝的,就像山谷里的一条河。某人年轻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快的,是他自己跑得快,速度比河水快。到了中年,他的速度减慢了,几乎与河水保持同步。到了晚年,他越来越慢,河水就显得流的更快了。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看客观时间,年轻时候比我们慢,中年跟我们差不多,晚年就比我们快很多了。

其实这种感觉上的不均衡,给我们带来一个机会,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如果一成不变的提前步入老年,我们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快,相对来说活得就越来越少。如果人生充满了新鲜的挑战,今天去旅行,明天去新工作,后天学会一项新技能,在固定的人生长度内,人可以活出自己不一样的生命长度。

十、记住是为了忘掉?

既然有记得,就会有忘掉。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极端的遗忘,比如在车祸后的失忆。在心理学角度,有两种遗忘,一种是逆行遗忘,就是在某个点之前的记忆全部被抹去,这是我们最熟悉的遗忘,喝酒短片就是属于阶段的逆行遗忘;还有一种就是顺行遗忘,在某个点之后,再也无法存储记忆。

这就好比一个写了一半的记事本,逆行遗忘就是撕掉了以前写的,只有空白,而顺行遗忘就是撕掉了所有空白的,无法再写。

其实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有记得的遗忘和遗忘的遗忘。记得的遗忘我们经常会遇到,我记得我有钥匙,可就是不知道放在哪儿了;我记得这个人,可就是叫不出他的名字;我记得这部电影,可就是说不出来是哪部。这种话到嘴边的感觉,往往憋得让人难受,甚至可以憋死强迫症。

但比起来,遗忘的遗忘就更可悲了,最常见,也最让人动容的情况,就是阿尔茨海默症,我不想描述他们的病状,转述一个太太给他先生写的信,他先生其实已经在八年前去世了——

“我已经到了度假的地方,期待着愉快假期的到来。我才发现与你分离是件非常伤感的事情,希望我们的一切会逐渐好起来。我在度假的地方,有很多人一起,我希望我们能好起来,因为这样的分离太让人痛苦了。希望我回家之后一切都好好的。这里很好,很多人,亲爱的丈夫,我没有太多东西要写,期待着回到家与你相聚。亲爱的,希望一周后回到家,我们都有个好心情,相信我。”

老人也许发现不了,她被困在三四句话中间,不断地重复那些内容,她有的不是记忆,只有一些情绪,如果信纸很长,她可能会一直写下去,用不同的话写着同样的痛苦、思念和爱……

写在最后:人生可能不止如初见

我们聊了人的记忆的开始,以及一些有趣的现象和无奈的遗忘。凡事有始有终,记忆终究在一个什么地方结束?那基本上就应该是死亡的那一刻。

在很多濒死体验(NDE,near-death experience)的研究中,那些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大都宣称看见一系列图像从自己的脑海中快速闪过,一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一瞬间统统涌了出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

也有研究这种过电影的Flashback的感觉描述可能不够准确,电影毕竟是按照一种顺序的播放,而那种濒死感更像是在同一时刻看无数个电影,一种思维“全景画”的感觉,一幕幕不是顺序的在眼前上映,而是同时涌了出来,大脑用尽最后的力气,用一种爆炸而又绚烂的方式,释放了最后的记忆。

如果用一种更浪漫的想象,人都是一个永恒的天使,活着的时候,在人世间收集各种记忆,体验一种固定的生活。在肉身即将死亡的瞬间,我们关闭了一切的外部感官,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自身,回归到本源。

那一刻会发生一个奇妙的现象,就像之前提过的,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在做梦的时候,也许只有几分钟,我们却会觉得过了一整天,有句古话也说“天上方一日,人间几千年”。在全部注意力回到我们所收集的所有记忆的时候,时间似乎就停止了,意识在那一刻获得了一种永恒,进入到了无限的回忆中。

这里,就叫做“天堂”吧。

也许在回忆中,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场景,用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打破了时间的概念。抑或是在回忆中,我们创造了无数个平行空间,创造了自己的宇宙,用我们在这一世的所收集的记忆素材,把那些我们错过的选择,我们没走的路都再走一遍。

也许,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正是我们闭眼之后永恒中的某一个平行记忆,在这里,我们注定要做这个选择,要遇到这些人,要跟他们完成在其他平行记忆力没有完成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