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帝对秦牛正威的评价,折射出舆论领袖的语言和思想的贫乏

 解毒时光 2022-07-08 发布于北京

《青春有你2》这档综艺逐渐升温,内容梗开始传播次元壁,人们不断追问“蛋黄的长裙”是什么?“秦牛正威”又是谁?每到这个时候,就总有些舆论领袖KOL出来开始推波助澜,一方面蹭热度,一方面提升内容流量。

不出所料,那个自称知名音乐自媒体的“耳帝”也出来评论“青你”了,不过略有意外的是他没从自己的“老本行”评价音乐性入手,转而去对一个女孩品头论足。姑且不论他这个做法和评论内容是否恰当,单就其使用的语言来看,里面充满了陈腐的气息,代表着很大一部分所谓“公众舆论领袖”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境界,那就是贫乏且功利。

先看一下“耳帝”都写了什么——

秦牛正威像是一个95后的身体里面住了一个70后或80后女人,人如其名,又正又威。

正表现在气质上,她的气质不是新世代女孩的个性与鲜活,而是上上一代脱胎于集体审美的那种正统、得体、温婉与土纯。这样的属性若在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成为午夜情感节目电台DJ,传统晚会主持,市级诗朗诵比赛上擅长排比句的声情并茂的一等奖选手,以及小学教师(而且是会留在无数男孩童年时代记忆里的那位美丽的语文老师,有她特有的将普通话3声拉长的播音腔,一遍遍地教大家朗读课文)。然而她在这个时代参加了《青春有你》,是70后灵魂与20年代综艺的碰撞,朗诵腔与嘻哈产生的喜剧反应,所谓reader,其实那种笑果和70后阿姨学rap的语感是差不多的。

而威表现在思维与行动上,她也不是新世代女孩的横冲直撞,而是上上一代懂得借助形势、紧抓机遇与大胆表现的心态,第二集VCR采访里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问,既然知道跳舞是减分的,那为什么还要表现?她说,我知道自己这方面能力是弱项,但是既然来了,自己是什么程度的就表现给老师看看。我很熟悉这样的老套话语,也很像是那一代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老师长辈面前要自信、要大胆、更重要的是要大大方方的,能力反而次要。她基本上唱歌跳舞样样不会,表演才能仅限于茶话会表演、班级联谊会节目、艺考时突击一个才艺以及聚会时为长辈们跳支舞唱首歌的水平,然而其实那个时代很多人的“脱颖而出”就是这种情况,你的才艺水平多高未必,只是氛围到了,态度端正,姿态得体,场面也得到了完善,形势与舆论也恰好需要你,你也就顺势而上了。这种“形势”在当下,就是节目需要热点与话题,她也自然有了热搜、讨论与知名度。

我没兴趣贬低或夸奖她,她毫无才能,我并不会欣赏她,我只是在分析这样的一种属性与情形,我觉得渴望世俗成功的人其实需要这样的钝感跟行动力,不会跳舞就赶紧去突击一个跳舞,哪怕很丑;没有特色与才艺,诗朗诵也敢拿来充当;当不了rapper,那就大胆做reader,谁能预料到有如此爆炸的舆论效果。很多很多时候,不要担心你掌握了什么,技艺有多高,你拥有什么不重要,现实反馈给你的是你做了什么。偶像选秀是展示天性与生命力的节目,就像参赛的众多选手,虽然前期努力准备的功课都不知做了多少,但是你不知剪辑、舆论、形势与话题会把你引向何种境地,然而这种意外与未知也是节目好看的地方,对于年轻孩子来说,不要被怯懦与羞愧羁绊了你,你无法预知境遇的歪打正着与舆论的变幻莫测,大胆呈现与无畏行动最重要。

这段冒着典型的功利性舆论领袖言论臭气的文字,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分析对象,下面就逐一看下“耳帝”文字里的腐臭之处。

一、标签化,并且是强烈固化的标签

“秦牛正威像是一个95后的身体里面住了一个70后或80后女人,人如其名,又正又威。”

这个开篇,带有强烈固化标签的描述性语言,“95后的身体”,“70后或80后女人”。这种标签的使用最恶毒的地方就在于,每使用一次,就会强化标签的印象。

并且隐含在背后的那种带有“封建男性”的思维方式更让人觉得油腻且恶心,年纪、女性、身体,就是第一段核心要表达的内容。

随后各种标签扑面而来:“午夜情感节目电台DJ”、“传统晚会主持”、“市级诗朗诵比赛上擅长排比句的声情并茂的一等奖选手”、“小学教师”(而且是会留在无数男孩童年时代记忆里的那位美丽的语文老师,有她特有的将普通话3声拉长的播音腔,一遍遍地教大家朗读课文)。

对此不用再做更多评价了,没错,的确是有那种播音腔的小学教师,但也有那种带着班里同学一起探索童年的可爱老师。这种贫乏的刻板的标签化的语言,毁掉的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印象,毁掉的也是我们对美好的想象能力。

最后,还有什么“70后灵魂”、“70后阿姨”,这种赤裸裸的性别和年纪攻击,依然还存在于主流的所谓KOL的口中,真是一种讽刺。

二、对立性,人为制造出来的冲突感

有些东西,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好像标签化的描述往往是成对出现,比如黑人和白人,律师和混混等。“耳帝”的话语里引用标签,都是为他下一个目标服务的,那就是——通过对立面的描述,认为制造出矛盾和冲突感。

“而威表现在思维与行动上,她也不是新世代女孩的横冲直撞,而是上上一代懂得借助形势、紧抓机遇与大胆表现的心态”。这句话再明显故不过了,用标签划分了“新世代”和“上上一代”,同时制造了他们的冲突:新世代女孩横冲直撞,上上一代懂得借助形势。

很想知道“耳帝”所说的“上上一代”是哪一代,是他母亲那一代么?

从95后到70后,从选秀女孩儿到小学老师,从个性展现到集体主义中的个体智慧,“耳帝”将这些我们思维中的刻板印象玩弄于文字之中,并制造着对立和冲突,可以迅速地在两边形成阵营,让读者可以自动选边站。

试问,哪个年代没有自由的灵魂?哪个年代又没有怯懦的表达呢?

三、说教性,假借普世道理的个人说教

“耳帝”核心的想要表达的就是,一个95后的女孩儿不应该是这样啊,她有着70后阿姨的思想和做派,但这个做派其实也不错,虽然我不喜欢,但值得借鉴和推广。

所以他无形中,定义了95后女孩该是什么样,70后阿姨该是什么样,参加选秀该怎么样等等。

不过不知道是对自己观点的怯懦还是表达的不自信,“耳帝”大都是假借着普世道理来说话,他没有说具体该是怎样,而是借用大家的刻板印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说教。试想,说了一些刻板印象,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这是什么?

这不就是废话么。

四、功利性,置身事外的态度指指点点

耳帝这段话里,最有趣的要数“我没兴趣贬低或夸奖她,她毫无才能,我并不会欣赏她,我只是在分析这样的一种属性与情形”。

一副置身事外,有点端着,还有点扭捏的大言不惭相。

当前的公众舆论中,充斥着这样的话语表述:这事情跟我无关,我说说你们随便听;我不选择站边,我就是分析一下;我不喜欢他,但我也不批评他,我只是说事实。

这种不带有自我观点性的论调,实际上是一种“功利性”的伎俩。谁也不得罪,发表了观点,迎合了大众,赚取了流量,还留下个好口碑。

如果说陈述事实那叫废话的话,没有鲜明观点的评论,那就是放屁了。

五、刺激性,用陌生的表述让人迷失

“耳帝”的话初看起来很刺激,一方面由于他利用标签创造了很多对立,有一种戏剧感。另一方面还用了很多流行词甚至陌生词,比如rapper,reader,还有不知所云的“钝感”等等。

在那本描述纳粹的贫瘠语言的经典书《第三帝国的语言》中,有一段非常形象的话——

纳粹语言艺术中最高和最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不在于作两种帐,分别给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看,也不只在于用几个深奥的词语震一震大众。其真正的作为在于无所顾忌地混合异质风格元素——不对,“混合”这个词不完全合适——是在最强烈的对立的跳跃力,从学者跳到无产者、从冷静者跳到布道者的声调,从冰冷的理性者跳到男人克制的眼泪流露的动情,从冯塔纳式的平实直简、柏林的不拘礼仪到信仰卫士和预言家的激情。

这方面戈培尔是无人企及的大师。这就像交替用冷热水冲澡时的皮肤刺激感,就是这样强烈的物理作用;听众的感情——他们的感情从来都平静不下来,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推开,被吸引、被推开,没有一刻喘息的时间留给批判的理性。

“耳帝”们的公开言论,一方面有着星象大师或算命先生般的魔力,模棱两可中,描述了诸多的可能,并把自己的观点(甚至根本都没有观点)隐藏在一个很深的地方,让人们对号入座,总会觉得说的有道理。

另一方面,用一些刺激性的话语和冲突性的矛盾,让读者觉得畅爽,但这种畅爽只是情感层面的,而不是心灵思维层面的,这种毫无营养的畅爽最终加剧了语言的贫乏和无能,让人们在刺激中,丧失了思辨的能力。

想起一个有趣的段子,说瞎子给人算命,说对方家里有哥们几个——“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从一个到四个,全都能覆盖到。语言中,这种类比、隐喻的方式,可以让人更形象化的理解内容,但一味的使用就需要引起警惕,因为类比、隐喻往往就意味着对现象的重复表达,甚至是模棱两可的表达,并没有创造出新内容和新的认知。

还是那句话,对事实的重复是废话,没有观点的批评就是屁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