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论文写作的步骤

 江边微影 2022-07-08 发布于湖南

教学论文写作的步骤

宋学侠

摘要:本文从整体宏观的高度着眼,以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中期论证和后期修改等各个阶段的各个步骤为线索,对每个步骤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写作的原则、内容与方法等展开充分的论述,以期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学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论题不适当、论据不翔实、论证不充分、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首尾不贯一等问题。其中,尤以写作前的准备工作为重点。准备到位了,写作便一帆风顺,水到渠成。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论文;写作步骤

一、引言

近10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了基础英语教学论文的评审工作,并针对在评审中发现的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于2008年撰写了《教学论文写作要议》一文,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年第9期上。但是,由于遗漏了部分内容,影响了文章的效果,有必要加以弥补。另外,在其后三年多参与的评审工作中还发现,上文提到的种种问题,虽然有的已经有所改进,但其基本面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经过与同仁沟通探讨,悟出了个中缘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应急治标,只有从整体宏观的高度着眼,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健扎实的、治本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便萌生出一个以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为整体框架、以论文写作的各个步骤为行文线索、撰文再议教学论文写作问题的想法。

二、选定论题

(一)论题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

严格地讲,论文写作是从选定论题开始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关系到论文写作的进程是否顺利,关系到论文写作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选定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论题,其后的撰写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展开。题好文一半,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还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成功的科学家和科研教研工作者都非常重视选题工作。

(二)选择论题的原则与标准

所谓合适的论题,一般地讲,应该具备两个准则: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有必要论证之题,即该题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最具争议的、最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而是可论之题;可行性是指有可能论证之题,即作者的主客观都具备足够的条件有能力论证之题,因而是可论之题。一句话,该论之题与可论之题,二者兼备,便是合适的论题。这也是选题的原则与标准。

针对当前教学论文在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对以下4个具体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论题大小应适中。遵照上面提到的可行性原则,论题不宜过宽过大。否则,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其一、可能超出作者本人的主观能力。特别是对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考虑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能力、教学经验、研究经验等因素,首先选择比较小的、比较具体的论题,作为突破口,以增强信心和兴趣。然后,再尝试比较复杂的大论题,使自己的选题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和提高(杨连瑞,1993)。

其二,可能超出一篇论文的容量。譬如《论英语教学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应该是研究方向,而不是论文题目。因为非智力因素有多种,需要撰写一系列文章共同完成。一篇文章只能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很难写深写透。再如,《论英语教学》,这哪里是一篇论文的题目,这分明是一本书的名称,书名叫《英语教学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初中老师,他仅用A4纸4号字两页半,不足2000字,怎么能“论”明白呢?他写的是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2)论题应有时代精神。选择论题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作者对当前的教学状况及科研动态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本学科的前沿信息,诸如,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热点、困惑和关键性的问题;当前理论研究中还有那些有争议的、需要补充的、或者空白的领域等。同时,还应该能够预测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然后,才能比较准确地选择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超前意识的论题。

论题陈旧,是当前教学论文存在的又一个问题。譬如《如何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已经谈论了30多年的老话题,如果没有新的创见,再老生常谈,恐怕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改换一下角度,变成《如何解决厌学问题》,也许能有新的突破。

(3)论题应有实用价值。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选题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教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教学第一线实践中选取的论题,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提高升华为理论之后,才能再回到教学第一线去指导再实践,才能确保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跟风、赶时髦、凑热门,是当前教学论文选题中存在的又一种不良倾向。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一位农村的初中教师提交一篇论文,题目为《论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想象,他在自己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太多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至少不可能是主要的、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论证这样的课题,显然不是当务之急,其应用价值也大打折扣。

(4)论题应有理论高度。前面提到,教学实践是教学论文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同样,理论研究动态也是教学论文选题的另一个重要源泉。从当前理论研究领域中选取别人尚没有研究过的空白问题,或者别人已有研究但尚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别人已有研究结论但自己具有补充意见或不同看法的问题等,作为论文题目,然后再通过确立论点、选取论据、实施论证等环节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具有论辩色彩的理论体系。这样的论文才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当前在这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是原始素材的罗列与堆砌,或者是教学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或者是教学实践的心得与体会,缺乏的就是理论的升华与提高。

三、研读文献

(一)研读文献的重要意义

论题选定之后,下一步就应该对该论题进行攻关研究。其主要工作是收集、浏览、阅读、整理和研究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便为动笔写作做好论点、论据、论证以及材料等方面的准备。这是一个对论文写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必不可缺的重要步骤。当前有些论文内容干瘪、质量低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在动笔之前,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献研读和攻关研究。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研究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花了25年时间,查阅了1500种文献而后写成的。后来,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说过,“《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成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相联系的思想”。现代的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学者用于收集、整理情报资料的时间,约占其研究和写作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杨连瑞1993)。

(二)研读文献的主要方法。

(1)千方百计,收集资料。时值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收集信息资料的渠道空前广阔。除了传统的图书馆和资料室之外,计算机网络也是一个收集资料的重要渠道。在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多花费些时间,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占有与该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分门别类,浏览资料。文献资料收集上来之后,应该根据资料作用的大小,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浏览阅读:①通读——阅读全文;②选读——选读有用部分;③研读——认真、仔细、深入、反复阅读和研究与论题相关的内容。

(3)整理归纳,研究资料。在浏览阅读资料过程中,应该重点探讨了解本论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即,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获得了哪些公认的观点和见解等。特别应该侧重探讨的是,目前还有哪些说法存在争议,哪些说法需要纠正,哪些理论需要补充,哪些短缺或空白需要填补等,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定向、定位、定调子。

四、确立三论

(一)三论的基本概念

论点(又称主题、论题)——论文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论据——用来确定论点的真实性的根据;论证——证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辞海,874—875)。这三论,是论文的主体,是决定论文质量高低的核心部分。

(二)确立三论的步骤与方法

如前所述,研读文献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即将撰写的论文定向、定位、定调子。具体说来,是进一步确立论文的总论点,以及几个层次的分论点。同时还应初步确定主要的论据和论证的主要步骤。为达此目的,在研读文献过程中,还应侧重探讨这些文献中关于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取和论证的实施,以及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广泛的、开放式的积极思考,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感思维。这是一段由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组成的创造性思维阶段。这些思维方法主要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正向与反向、分类与整合,以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等。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随时做些笔录,并把遇到的与本论题相关的精辟论述和语段抄录在卡片上。自己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特别是突然来临的、转瞬即逝的灵感和闪光点,更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这一切,都是撰写论文的宝贵资源。

五、收集材料

(一)材料的重要性

字数太少、内容单薄,是当前教学论文比较普遍存在、也是多年来困扰许多老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笔者近10年在各种全国会议上参与评审的约4000篇论文中,A4纸4号字不足4页的论文多达30%,而且至今还没有改进的迹象。问其原因,许多老师无奈地说,“提起笔来,能写的东西太少了。” “无话可说,缺材料啊!”

材料,对于论文来说,相当于高楼大厦的砖瓦石块。没有砖瓦石块,不能挡风遮雨,高楼大厦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足够的材料,内容干瘪单薄,论文也就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二)收集材料的主要方法

其实,收集材料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至少不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的只是恒心和毅力,只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坚持。具体地说,应坚持做好以下4项工作。

(1)记好教学笔记。最好是日记,至少应该是周记。在这段时间内,教学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获得了哪些效果和成绩,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都应该记录在案。这一切,只用关键词语表达即可,不必系统完整。

(2)积累对比数据。期中和期末的测试成绩、采用新的教法或教学改革实验前后的前测与后测成绩,以及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测试成绩等对比数据,都应该完整地保留下来。能够做些初步的对比分析就更好。

(3)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或者在试用某种教法的前与后,设计一些以多项选择和填充题为主的简洁明了的表格或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原始材料。

(4)进行个案研究。首先,要确定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组学生,或一班学生。然后,进行观察,了解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再后,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其发展变化的原因(章兼中,1993)。个案分析也可以作为论据保存起来。

以上诸项工作,从时间上看,是化整为零。即把实施某项工作的整体时间分散到各学期、各月、各周,或各天中去,这样,其用时就少得微乎其微了,即使工作再忙,也可抽空完成。但从成果上看,却是积零为整。即把零散的、具体的、微小的成果整合累积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十分可观的宝贵资源,供以后进行科研教研和撰写论文时选用。

综上所述,收集材料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应该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完成。到开始撰写论文时,所需的基本材料都应该成竹在胸、准备在案。写作前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二:其一,补充那些撰写本文必须引用但平时没有准备的材料,比如问卷、访谈、个案等;其二,将材料整合归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必要时,还应根据使用的顺序将材料编上序号,以供写作时选用。

六、选取论据

(一)论据的作用

论文的论证必须有论据。论据为论点提供支撑,为论证提供材料。言必有证,主证旁证。论据越翔实、论证越有力。只有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文章才能确凿可靠,才能增强可信度。因此,论据是论文的关键要素,是核心,是生命线。

(二)论据的种类

论据有多种,诸如:对比数据、表格图表、典型事例、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学生反馈、家长访谈、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经典引语等。

毫无疑问,笼统地说,“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很受学生欢迎”,“家长很满意”,如此等等,都不能用作论据。因为这一切都无法使读者相信,你的努力是有效的,是成功的。

(三)选用论据的原则

(1)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那些只为装点门面,而与论点油水不相融的材料,无论如何华丽,也不可选用。

(2)论据应该与所论证的论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以小的论据支撑大的论点。

(3)论据举出之后,应该立即加以解释说明,将论据融合在论证的过程之中,不可穿靴戴帽、单摆浮搁,游移于文章的主流之外。

(四)主要论据的选用

(1)对比数据。在所有的论据中,对比数据是最强有力的客观论据,它能使论证过程数字化。尤其是撰写实验报告,对比数据是不可或缺的论据。

如前所述,对比数据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对比数据;其二是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测试成绩对比数据。

选取数字作论据,必须做到真实确凿、准确无误,不可弄虚作假。

(2)表格和图表。这是一种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的论据。它能把线性的、平面的文字材料转变成多维的、立体的形象,实现文字材料图表化,省去了许多文字阐述。

表格的应用范围很广,上面提到的对比数据可以转换成表格,有些课文的内容也可以表格化。图表可以运用到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之中,如:获得各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既可以用表格显示,也可以用直方图或多边图(曲线图)表示(何广铿,2002)。

(3)典型事例和个案分析。选用典型事例和个案分析做论据时,必须保证它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把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论据,从而导出错误的结论。

(4)经典引语。引语包括著名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的经典语录和精彩论断,本学科公认的科学公理和学科定论,以及相关格言、名言、谚语、警句等。

以下是选取和引用引语时应该注意的5个问题。

①引语与所论证的论题必须具有相通性,才能具有可参考性。比如在引用英、美语言学家的语段时,一定要搞清楚,这段话是适合于英语作为二语的教学领域,还是适合于作为外语的教学领域。如果是前者,显然不适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如果不加鉴别地引用过来,势必造成理论界的混乱。

②引语必须忠于作者原意,不可根据自己论证的需要而断章取义,摘取与自己观点有利的只言片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引语只是论证的辅助手段,无论如何不能替代引用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引语必须简洁精确,短小精悍,适可而止,不可大段引用。

④引语应该前后加上引号,以示他人之言与己言的区别。引语结束时,一般不加标点,在引号之外加上行文所需用的标点。

⑤引语应该注明出处,放在括号中。写法是:作者的姓名,发表的年份,中间用逗号分开。

七、拟定提纲

(一)拟定提纲的必要性

盖楼首先要设计工程蓝图,然后照图施工。同理,撰写论文首先要拟订写作提纲,然后按纲行文。简单地说,写作提纲就是整篇文章的总体思路、逻辑图表和结构框架。鉴于此,在动笔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理清这个思路、绘制这个图表、构建这个框架,以确保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首尾贯一。

有人认为,拟定提纲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写文。实践证明,撰写一篇比较长的论文,如果没有提纲可遵循,单凭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

孙安平教授(2001)把撰写论文之前是否拟定写作提纲作为区别掌握技能的写作者与缺乏技能的写作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下表(表6.1.1):

文章图片5

(二)写作提纲的特点与作用

写作提纲不必设计得正规和详细。只有一个非正规的、粗放式的提纲,才能帮助你:①了解你究竟想写什么;②明确如何把材料整合组织起来;③了解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新的论据支持;④草拟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论文初稿(杨俊峰,1999)。

(三)拟订提纲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明确文章的大小题目。在研究文献和确立三论阶段,已经确立了文章的总论点,以及若干不同层次的分论点。从文章的形式上看,这些分论点便是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少应设立3个层次的大小标题。文章的总题目加上这些大小标题,便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也是写作提纲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为大小标题排序。根据总论点的论证需要,以及大小标题之间存在的相互逻辑关系,将这些标题排成序列,并标注序码。

第三步,材料对号入座。将选定的、将要写进文章中的材料也根据论证的需要分组,并编注序号。然后,分别以序号的形式对号入座,安插在各个大小标题之下。这样,写作提纲便基本完成。如下图(表6.3.1):

文章图片6

提纲完成之后,还必须仔细推敲、反复调整、及时修改。毋庸置疑,调整与修改提纲比全文写完之后再推倒重来,进行大返工要少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提纲的修改可以在动笔撰写初稿之前,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以便确立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在撰写初稿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必要回过头来再对提纲进行局部的、具体的调整与修订。

八、展开论证

写作提纲拟订之后,便开始撰写正文部分的初稿。换言之,就是把拟好的提纲扩展成文章。

正文部分是论证论点、完成论文写作宗旨的主要部分,它与引言、结语一起,构成论文的主体。正文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论点,运用论据,展开论证,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即论文的论点是正确的、可靠的。

(一)三种主要的论证方式

下面,简单介绍围绕论点进行论证通常采用的三种主要方式。从文章的形式上看,也是论证过程通常采用的三种结构形式。

(1)并列式。其特点是,将各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排开,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地论证中心论点。

现以上面提供的表二的写作提纲为例,略加说明。表中第一个层面上的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地排列在文章的同一个层面上,他们从不同侧面、齐头并进地对总论点进行论证。如果这三个分论点被证明是成立的,它们便成为论据,证明总论点也是成立的。

(2)递进式。其特点是,将所有的分论点根据它们的不同层次按照递进的方式排列开来,采取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层层深入的逻辑推理方式,来论证总论点。

还以上述表二为例,在其第一个层面上的第一个分论点的下一个层面,即第二个层面上,又设立了两个分论点。如果第二个层面上的分论点被证明是成立的,那么,第一个层面上的分论点就是成立的,进而证明全文的总论点是成立的。这种论证方式叫递进式。此例是在并列中递进。

(3)混合式。上述表二就是把并列式与递进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先并列(第一个层面),后递进(第二个层面)的混合式论证方式,或称并列递进式论证方式。混合式论证方式是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式或结构形式。

(二)八种具体的论证方法

上面介绍的围绕论点进行论证,仅仅是论文论证的主要方式,真正一篇好的论文,还必须交替使用多种具体的论证方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才能使文章丰厚精彩。

以下八种具体的论证方法,可以有选择地穿插运用到论文中:

(1)分析法:把一个复杂庞大的事物或事理,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对这些部分逐一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这个事物或事理是正确的。前面提到的表二便是分析法的一种。

(2)例证法:用事实作为论据,举例说明,让事实说话,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如典型事例、个案分析等。

(3)推理法: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4)对比法:把两个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导出它们的差异点,如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对比等。

(5)类比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其他特征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6)喻证法:用比喻的方法把道理引导出来。

(7)反驳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观点和看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8)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对立的另一个论点是正确的。

九、完善结构

结构不完善,也是当前教学论文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缺失的大多是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写法上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这里就此略加说明。

(一)撰写摘要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顾名思义,是对文章提纲携领的简要陈述,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有些论文,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主要是英文)摘要。

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该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结论及其意义等。但不一定面面俱到,追求完整,一般应以背景和内容为主。如果有哪些突破性的创新观点和见解,是应该特别重点提及的。

摘要应该内容精练、语义准确、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可以独立成篇。语言应该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多用单句,填用长句。

(二)选择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是文章检索的标识。其内容是表达论文主题的、在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重复率最高的词或词组,通常是名词或名词词组。

一篇文章通常选取3-8个关键词,最多不超过10个。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目、摘要、大小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取出来,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排起来,中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三)撰写引言

引言,或称前言、序言、导言或序论、导论等,是全篇文章的引论部分。比较短小的论文可以不写“引言”二字,但内容不可省略。

引言象一位导游者,引导读者尽快地接触文章的中心内容,包括从事该项研究和撰写此文的动机、目的、作用、意义和理论依据,以及前人对本论题研究的背景情况等。

撰写引言的原则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迅速入题,马上提出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论证的基本观点,接触文章的中心内容。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引领读者在中心外绕圈子。

这里简单介绍三种常用的具体方法:

(1)交待法:一开头就交待论文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和意义。

(2)提问法: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提出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在简单交代背景之后,马上提出问题。

(3)出示观点法:开宗明义,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

(四)撰写结束语

结束语,也称结论、结语,是一篇文章的收口部分。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所以,结束语也是文章的关键部分,文字虽少,价值千金,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结束语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对全篇文章所论证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提高升华,引出作者对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意见。简言之,是论题论证结果的综述,是论题研究精华的荟萃。当然,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引言中提出的、正文中论证的、水到渠成的、自然得出的客观结果。没有充分论证的论点,不可在这里妄下评论。

第二、提出本论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或者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他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出线索。

此外,还可以对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同仁表示谢意。

(五)编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也是正式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通常附在论文后面,只少要离开文末四行。

列举的参考文献应按参考或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

每个列举文献包括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报纸杂志中文章的篇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或报纸版数,杂志期数)等。

主要的文献类型标识为:著作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研究报告R,学位论文D。

十、推敲修改

对初稿进行推敲修改,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也是重要一步。虽然此前已对写作提纲进行了反复修改,这次修改也许只是微调,但实践证明,此时仍然还有必要对论文的初稿进行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审视、核查、推敲、修改。

(一)推敲修改的内容

(1)是否按照提纲要求,把要写的内容完全地、清晰地阐述出来;

(2)句子与句子是否保持协调一致,首尾是否贯一;

(3)是否运用了错误的或不当的语法和词语;

(4)是否符合论文的格式要求(杨俊峰,1998)

孙安平教授(2001)列举的掌握技能的写作者在内容方面审视和修改的重点是:

(1)在思路发展和文章中心等方面做出有效的改动;

(2)对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做出修改;

(3)在修改过程中,注意添加、删略、充实和排序

(二)推敲修改的方法

可以“冷处理”。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方法。即把初稿搁置若干天,让自己跳到庐山外面,使头脑冷静下来。在此期间,再一次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再思考、再研究。这样,站在庐山外面“冷眼”看庐山,从客观的角度,容易看得更清楚,能够突破原来的框框束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这时再进行修改,能使文章再上一个档次。

十一、结语

文中论及的论文写作的九个步骤,完全是出自于写作的需要和行文的方便,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未必真正运用这些步骤,其中有的可能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交叉局面。再者,即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这些显型的或者隐形的步骤,但它们的写作原则、写作内容与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能整齐划一,完全一致。因此,这些步骤只能作为线索,为在写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思考问题时提供参考。

为了保持本文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难免在某些方面与前面提到的于2008年撰写的《教学论文写作要议》一文产生交叉与重复,还望读者谅解。

笔者在研究与撰写此文的过程中,学习参考了包括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文章,以及专家与同行登载在互联网上的文章,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杨连瑞,英语教学论[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 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孙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6] 杨俊峰,英语写作指导手册[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7] 杨俊峰,英语写作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年第11-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