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和章惇,这对好基友为什么反目成仇?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8 发布于上海

《宋史》是元朝丞相脱脱、阿鲁图等人先后主持修撰的,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

在《宋史·奸臣传》的记载里面,一共记载有二十二名奸臣,分别是:蔡确、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蔡卞、蔡攸、蔡翛 、蔡崈、赵良嗣、张觉、郭药师、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卨、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

文章图片1

图片出自知乎网友“无约而至”,鸣谢,侵删

其中北宋的10几个,除了蔡京父子,几乎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变法派。其实蔡京本人也是变法派出身。而王安石执政时期变法的三员大将:章惇、曾布、吕惠卿,无一例外荣膺“奸臣”称号。受《奸臣传》的影响,我们后人看待苏轼和章惇的关系时,往往觉得章惇后期执政后欲致苏轼于死地。

李一冰在《苏东坡新传》中是这么说的。

章惇与苏轼之间,为何有这样的深仇大恨,文献无征,不甚明白。——李一冰《苏东坡传》

文章图片2

但事实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苏轼和章惇的关系,经历过蜜月期、莫逆期,最终因为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成了最后的样子。事情还是得从那“千古第一龙虎榜”开始说起。


同榜进士,激情青年。

嘉佑二年(1057年),中国科举历史上的第一牛人榜,揭晓了。这一场科举各科共录取了899人,其中进士388人。这些人中,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有十多人,出名的有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文章图片3

这些人里,王韶、曾布、张璪、郑雍、梁焘、吕惠卿、章惇,苏辙,林希,都当过宰相或副相,对宋代时局甚至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榜成进士者有曾巩、苏辙、叶温叟、林旦、朱光庭、蒋之奇、邵迎、刁璹、苏舜举、张琥(后改名璪,与李定同治苏轼乌台诗狱,必欲置之死地以求富贵者,就是这个同年)、程筠、傅方元、邓文约、冯弋、家定国(眉山西社刘巨门下的同学)、吴子上、陈侗、莫君陈、蔡元道、蔡承禧、张师道、黄好古、单锡、李惇(李方叔之父)等。——《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古人很看重同榜进士,同一届考中的,尽管毫无关系,也以“同年”、“年兄”、“年家”、“年台”、“先辈”等相称。科举被主考官取中的都会去拜会主考官并成为其门生,所以他们都算是这届主考欧阳修的门生 ,而殿试中榜进士更是可以称为天子门生。

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唐国史补》

章惇与苏轼都在这一年中了进士,然而他俩的殿试名次都不是很好,都是乙等,(详见上一篇文苏东坡到底考了第几名?)。

这一榜的三甲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这仨人跟前面提的一群人比可以说是毫无名气了。

文章图片4

而且状元章衡,还是章惇的侄子。章惇家世相当显赫,祖上往上数7代都是大官。光宰相就有好几个。可以说是标准的世代簪缨,官n代。在这样的家庭中,章惇又从小被长辈当做神童,寄予厚望。现在章惇被侄子比下去了,觉得很没面子,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复读了

这年四月苏母程夫人病逝,苏轼父子兄弟回家守孝。所以章惇、苏轼虽然是同年,在嘉佑二年却并未订交。

章惇出自东南福建的官宦世家,苏轼出自西南巴蜀之地的农桑之家。同一年考中进士,结果一个回家复读;一个回家奔丧。他俩再一次出现交集,就是四年后了。

凤翔订交,此子杀人

两年之后,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派到商洛(陕西省商洛市)做县令,同时还兼任雄武军(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节度推官。

这一年的十月,苏轼守丧期满回京。两年后参加了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文章图片5

1061年,苏轼到任凤翔,此时章惇还在商洛县令的任上,两个人才就在此时订交。并且经常相约郊游。

治平元年(1064)正月,苏轼自清平镇至盩厔县,商洛令章惇率同僚苏旦、安师孟自长安来谒,同游楼观。——《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1064年,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为商州令,一起担任考官,主持考试的刘原父认为他们都是国家中才能最优秀的人才,十分尊敬他们。章惇与苏轼相处融洽,非常快乐,一起游玩南山诸寺,寺有怪物害人,人们不敢住宿。章惇住下后,怪物不敢出来。

他们和三五好友同游仙游潭。仙游潭深不见底,两边又是悬崖峭壁,山壁之间架着一座独木桥,非常的危险。章惇邀请苏轼过桥去对面的山壁上题字,苏轼不敢去。章惇就说,“你不去,我去”。

文章图片6

章惇四平八稳过桥,毫无惧色,挥毫泼墨写下“苏轼章惇来”(苏轼、章惇到此一游)。苏轼等章惇回来拍着他的后背说“子厚(章惇字子厚)他日必能杀人。”因为能自己拼命的人,一定也能杀别人。章惇听了哈哈大笑。

章惇邀苏轼过桥去题字山壁,苏轼谢不敢,诗曰:“犹有爱山心未至,不将双脚踏飞梯。”章惇说:“你不去,我去。”他平步过桥,乘索挽树,摄衣而下。以黑漆濡笔,在石壁上书大字曰:“苏轼章惇来。”再照样攀绳拊树而还,神色不动。苏轼拍拍章惇的背脊道:“子厚他日必能杀人。”“为何?”惇问。“能自判(拼)命者,即能杀人。”轼答。

传说还有一次,章惇和苏轼正在一起喝酒,酒喝在兴头上,突然听到有人说最近山上来了一个吊睛大虫。章惇和苏轼趁着酒兴,一起骑马爬山,去围观老虎。

还没到老虎近前,一股冷风直冲下来,苏轼的马被老虎的气息惊住了。吓得不敢往前。苏轼也吓了一跳酒醒了一半,说:“马都这样了,不要执著再往前了。”立即掉转马头往回走。

章惇一听,反而快马加鞭往前冲,跳下马来,掏出一面铜锣,可劲地往大石头上敲。

那老虎正在睡觉,突然听到震天响的锣声,老虎都懵了,它哪知道来了什么天兵天将,嗖地一下,蹿进山林里。这件事让章惇很是得意,圈马赶上苏轼,抚摸着苏轼的背说:兄弟,你以后一定不如我。

子厚为商州推官,子瞻为凤翔幕佥,小饮山寺。闻报有虎,二人酒狂,勒马同往观之。去虎数十步,马惊不敢前。子瞻曰:“马犹如此,著甚来由。”乃转去。子厚独鞭马向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铜沙罗于石上攧响,虎即惊窜。归谓子瞻曰:“子定不如我。

——陈鹄《耆旧续闻》

两个人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来了,苏轼更倾向道家洒脱清淡的性格,虽有豪放气,却不做逞强事。章惇是儒家士人,也是一腔热血,却敢说敢做。有一股拼命争强的好胜劲。

这一年苏轼25岁,章惇比苏轼大两岁也不过27岁。

此事经年,背道而驰

1066年章惇离开商洛任上,本来是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召试馆职,考试合格,却遭到知制诰王陶攻击,未任馆职,只能去武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做了知县。也是在这一年苏洵去世,苏轼兄弟丁忧回蜀。

文章图片7

三年之后(1069年),苏家兄弟守丧期满,王安石变法开始,欧阳修离京。

这一年,李承之向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荐章惇。王安石一开始很犹豫问李承之“听说这个章惇非常没有品行”,李承之说“我看他很有才华,可以一用。”

王安石见到章惇之后,看他积善言辞,恨得之晚。就调章惇进入集贤院。

先是李承之荐惇于王安石,安石曰:“闻惇极无行。”承之曰: “顾其才可用耳。公诚与语,自当爱之。”安石见惇,惇素辩,又善迎合,安石大喜,恨得之晚。——毕沅《续资治通鉴》

王安石见章惇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而这时候的章惇名声已经不大好了,主要原因就是他为人比较狂傲,又有一些污点,在当时被人认为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於廷。”

后面这句是说他第一次考中了进士却嫌名次低,不去就职的事。而“佻薄秽滥”是有传言章惇进京赶考的时候,曾经被美女诱惑,给人家借夫生子。这事出自元朝人编的《虚谷闲钞》,这故事听着都不靠谱,加个狐狸精都能选进聊斋了。

章子厚惇,初来京师,年少美丰姿。尝日晚独步御街,见雕舆数乘,从卫甚都。最后一舆有一丽人,揭帘以目挑章。章因信步随之,不觉夕,妇人以手招与同舆。载至一甲第,甚雄壮。妇人者蔽章杂众入,入一院甚深邃,若无人居者。少选,前妇人始至,备酒馔甚珍。章因问其姓,妇人笑不答。自是妇人引侪辈迭相往来甚众,俱亦姝丽。询之,皆不顾而言他。每去则以巨锁扃之,如是累日夕。章体为之疲,意甚傍徨。一姬年差长,忽发问曰:“此岂郎所游之地,何为至此耶?我主翁行迹多不循道理,宠婢多而无嗣息,每勾致少年之徒,与群婢合,久则毙之,此地数人矣。”——《虚谷闲钞》

不过,“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於廷。”这话是蒋之奇说的,蒋之奇也是苏轼、章惇同年,欧阳修一手选拔的门生。

文章图片8

这个蒋之奇真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专门捕风捉影,爱挑人私生活攻击。上书攻击欧阳修和长媳吴氏有私情的也是他,这种人嘴里的话又有几分可信。

讽刺的是这个蒋之奇在书法艺术上成就还挺高,后来和苏轼的关系也一直不是特别坏。反观苏轼和章惇,两个不知道变通的人,最后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真是可惜。

从此章惇和苏轼的政治生涯,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但两人的私交还是在的。

之后的几年在王安石的提拔下,章惇平步青云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

乌台诗案,仗义执言

章惇平步青云的时候,正是苏轼郁郁寡欢的时候。

从欧阳修开始一批老臣文彦博、范镇、司马光,接二连三原来权力中枢。苏轼也去杭州做了通判,又从杭州到密州;从密州迁徐州;从徐州调湖州,最终乌台诗案爆发,权力终究是没有放过这个久负盛名的,欧阳文忠公第一继承人。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中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一向保护苏轼的范镇、张方平、苏辙纷纷上书,左相吴充也有进言。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文章图片9

最后借着太皇太后曹氏的力量,乌台诗案就要定案,发难者李定、舒亶非常着急,只有再想办法激怒神宗,要把苏轼搞到大逆不道的死罪,才能不入赦免之列。他们又搬出一向嫉妒苏轼才华的右相王珪出来搞事情。

文章图片10

就是这个千钧一发之际,章惇站出来了。

右相王珪(禹玉)于进见皇上时,忽言:“苏轼于陛下确有不臣之意。”神宗改容道:“卿何以知之?”王珪就举出轼作双桧诗内,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句为证,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于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章惇在旁,接口疏解道:“龙者,非独人君,人臣俱可以言龙也。”神宗也说:“自古称龙者多矣,如荀氏八龙,孔明卧龙,岂人君也。”王珪语塞,退朝后,章惇诘问王珪道:“相公乃欲覆人家族吗?”珪曰:“这是舒亶说的。”章惇气愤得大嚷道:“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的吗!”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出狱之后,苏轼写信给章惇表示感谢:

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忽蒙赐书,存问甚厚,忧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恭闻拜命与议大政,士无贤不肖,所共庆快。然轼始见公长安,则语相识,云:“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方是时,应轼者皆怃然。今日不独为足下喜朝之得人,亦自喜其言之不妄也。

轼所以得罪,其过恶未易以一二数也。平时惟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反覆甚苦……然异时相识,但过相称誉,以成吾过,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真与世俗异矣。——《与章子厚书》苏轼

苏轼后来贬到黄州,还给章惇写信诉苦,章惇一方面送药送物,一方面让自己的儿子章援拜在苏轼门下。

这应该是章惇和苏轼朋友之交最高光的时刻了。

有人说章惇是投机分子,此时为苏轼说话,是看到乌台诗案大局已定。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首先乌台诗案并未结束,很难说案件走向是更倾向谁。另外在任何政治事件中,不站队是最好的投机。

文章图片11

我们从另一件事中也可以看出章惇绝非是善于站队的人。

宋神宗曾下令处死一个漕官。宰相蔡确觉得宋太祖以来,定下不杀文官的说法,不能从神宗开始开这个先例,于是神宗就想把这个人刺面发配,章惇顶撞宋神宗说还不如把这人杀了,因为“士可杀,不可辱”。

神宗时以陕西用兵失利,内批出令斩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确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斩某人,今已行否?”确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确曰:“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杀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杀不可辱。”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蓼花洲闲录》高文虎

这样一个人怎么能说是投机分子呢?在乌台诗案中为苏轼仗义执言,完全是出于章惇对苏轼的信任和友谊。

文章图片12

然而,这份信任在后来的事件中,被苏轼兄弟亲手打碎了。这后来的事,并不像李一冰《苏东坡新传》所说的“文献无征,不甚明白”,反而非常清晰。

同年反目,失望至极

宋神宗因为受到永乐城之败的打击,加上肺结核发作,英年早逝。高太皇太后临朝。

她立即召用熙(宁)、(元)丰时代的旧臣,67岁司马光成为了国之柱石。

章惇对太皇太后的人事任命很不服气,当面顶撞太皇太后:“您住在大内深宫,怎么知道这五个人可用?”

高太后心里理亏,只好撒谎说:这是大臣们举荐的。

文章图片13

章惇内心冷笑一声,接着说:既然是大臣们举荐的,为什么不把举荐的大臣公布出来?

章惇争的是制度上的保障相权。如果人事任命都越过宰相,直接“中旨颁发”,那后面相权如何再制衡皇权,制度根本就会动摇。

章惇所争的,是政府重要人事的任命,不经过宰相的审核进拟,径由“宫廷”除目,显属侵害了相权,并非没有道理,无奈说话的态度有欠庄敬,台谏们就抓住这一弱点,对他开始攻击起来。

之后,司马光一味的废黜变法内容,和此时唯一留在中枢的变法派章惇产生了矛盾。

夹在中间的苏轼,里外为难。尤其是在废到免役法的时候,苏轼气的给司马光起外号“司马牛”。眼看章惇和司马光矛盾越来越激烈。没办法,苏轼用法正当年劝刘备礼待许靖的案例劝章惇尊重贤者,章惇也听了苏轼的话,对司马光客气了一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辙的一道奏疏,让苏轼和章惇的关系敏感了起来。

文章图片14

顶撞太后、得罪司马光之后。章惇也成为被围攻、弹劾的攻击目标。在诸多弹劾奏章中,用语都很刻薄、恶毒。把章惇列为罪大恶极的“三奸”和“四凶”之一。这些在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中都没有提及,事实上两党之间相互碾压,都没有什么道德可言。

这也是苏轼这样的人,为什么积极地索求退隐,苏轼这样的性格实在是理解不了为什么昨日还是兄弟,今天就成了仇敌。这样的是,苏辙能理解。

这些也许在章惇的意料之中,出乎他意料的是苏氏兄弟也加入了对他的“恶攻”行列中。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十八日,初任右司谏的苏辙上《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

苏辙在奏章中,指斥章惇在变更推行免疫法问题上,居心叵测,“巧加智数,力欲破坏”。明确地提出罢免章惇枢密院职,“无使惇得行巧智,以害国事”。

苏辙乞罢章惇,有政治理念、党派不同的因素,显然是有政治碾压倾向的,但苏辙实在不该忘了章惇与苏轼的关系。这可是在令兄最危难之际,仗义执言的人,如今由苏辙上这样的奏疏,实在是有点忘恩负义。

尤其是章惇本来就不是一个大气的人,章惇历来以行事狠辣,敢作敢为,睚眦必报而著名。

在章惇看来,握着刀把的手不仅仅是苏辙,也有苏轼。

众皆所知,苏家兄弟关系密切,兄友弟恭,苏辙在弹劾章惇前,按常理该与其兄苏轼通气。苏辙的翻脸无情,也意味着苏轼的翻脸无情。即便苏辙上章前,苏轼不知,但在苏辙上章后,也未见苏轼有回护章惇的任何示好言行,等于默认苏辙的攻击是对的。

我们姑且认为苏轼不知道苏辙要弹劾章惇,也可以想象出苏轼这样的人在得知此时时候的无措。一边是一奶同胞的弟弟,一边是患难之交的朋友,他谁都不能站,他只能闭嘴。

现在再看苏轼在元祐时期,屡次请求外放,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章图片15

在政治圈层里,苏轼这样的人根本容不下。他不能闭上眼睛享受政治群体的幻象,就只能请求外放离开这个反复无常的群体。

然而苏轼还是太天真,他以为自己想外放离开纷乱复杂的朝政,别人也喜欢。苏辙弹劾给了章惇致命一击,五天后章惇被贬知汝州,随后又改提举杭州洞霄宫,从枢密院大臣一下子跌落为一个闲人。用章惇语自道是:“洞霄宫里一闲人,东府西枢老旧臣。”

在这种时候,苏轼干了一件特别匪夷所思的事。他上奏《缴进沈起词头状》,指控章惇附和王安石谋求边功,草菅人命。

元佑元年三月二十二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状奏。……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构隙四夷。王韶以熙河进,章敦以五溪用,熊本以泸夷奋,沈起、刘彝闻而效之,结怨交蛮,兵连祸结,死者数十万人,苏缄一家,坐受屠灭。《缴词头奏状六首·沈起》

苏轼一直看不惯战争,之前也屡次抨击过贪恋边功的行为。也许在苏轼看来,这只是沈起的案子让他想起来当年一直看不惯的事。但这在章惇眼里,无异于落井下石,在给自己补刀。而且苏轼可能忘了,但章惇一定还记得,同样的时期,苏轼之前还曾经夸赞过章惇。

文中涉及章惇招降五溪边民之事,而这正是章惇仕途中颇为自得的功绩之一。而在此前,苏轼在诗中曾赞誉章惇此举“功名谁使连三捷”,“近闻猛士收丹穴”。

文章图片16

当初,章惇比苏轼职位高,苏轼写诗夸赞,如今,地位一变, 苏轼就“前倨后恭”,如果你是章惇你怎么看。

其实这事,也好理解,苏轼一向嘴巴大,抓着什么说什么,思考太少,一辈子因言获罪。

当初夸赞章惇是就人而言,而批判对外战争的政策是对事而言。这样的解释,我们后人能懂,你让当事人章惇怎么能理解呢?

这还没完,章惇被外放之后,苏轼还给他写了一封信。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及。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九日。

苏轼真是在章惇的事上,误会大了。他以为自己想外放归隐田园,就觉得章惇也是这么想的,这封信一到无异于火上浇油,在章惇眼里这就是杀人诛心,来看自己笑话了。

其实从这封信也能看出来,一方面苏轼不是诚心要搞章惇,要是搞他,就没有必要再给他写信,置于死地即可;另一方面是真把章惇外放,当成了逃离政治旋涡的手段,以为他跟自己一样有心归隐田园。

文章图片17

这封信还留下来了,就是顶有名的《归安丘园》帖。

一朝得势,杀人诛心

了解了这些,等于补充了《苏东坡新传》里没有提到的部分,我们抛开苏轼从章惇的角度去看。苏轼就是要给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小人。

我们不能要求人家当事人去占到我们上帝视角的角度去理解苏轼啊。除了这些事,《苏东坡新传》倒是写了另一件事,其实也和苏章过节有关。

那就是乌台诗案的翻版——车盖亭诗案。

元祐中期,蔡确为安州知州,安州有静江兵卒应该戍守汉阳,蔡确坚决不调遣,吴处厚愤怒地说:“你在朝廷时多次陷害我,现在在邻郡做守臣,还这样吗?”

文章图片18

正巧吴处厚得到蔡确的《车盖亭诗》,诗中引用郝甑山的事,于是就抄好并加以注释上奏给宋哲宗说:“郝处俊被封为甑山公,恰巧唐高宗想传位给武后,郝处俊劝谏才作罢,现在蔡确是用这事来影射太皇太后。并用沧海扬尘事,这大概是说时运大变,更不是好话。诽谤朝政,都是不该说的。”

执政议置蔡确于法,范纯仁、王存以为不可;文彦博很生气,主张将蔡确远贬岭南,纯仁听到这个消息,就赶去跟吕大防说:“此路自乾兴以来,荆棘已七十年。吾辈开之,将来恐自不免。”大防就不敢说了。——《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蔡确定案的时候,当时有想将他贬到岭南,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拦了下来。

蔡确和章惇是变法派的伙伴,估计睚眦必报的章惇这个时候就有了有朝一日自己当权,一定将元祐党人一网打尽,将苏轼贬到岭南的想法了。

蔡确最终被流放到南方。吴处厚被提升为卫州知州,然而他的结局也不好。士大夫因为蔡确的事害怕并厌恶他,不久吴处厚就去世了。绍圣年间,吴处厚被追贬为歙州别驾。

再后来,《苏东坡新传》里就写得很详细了。高太后一死,章惇等人当权。

文章图片19

先拿苏轼开刀,爱之深,恨之切。在章惇眼里,这些都是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复仇的火焰始终在章惇胸间熊熊燃烧,即便把苏氏兄弟烧成灰烬也难解心头之恨。

最亲密的朋友,成了最凶恶的敌人。于是苏轼被革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由定州改知英州,又贬到惠州,再贬到儋州。

章惇独相七年间,所有贬放元祐党人的旨令,都要经过章惇的手。

章惇在不断贬逐苏轼到更远的瘴疠蛮荒之地过程中,还有两件事做得实在太过分:一是一旦发现苏轼沿途经过的州郡,有郡守或其他臣僚对苏轼一行待之以礼或提供生活便利,则给予严惩,使得沿途州郡官员对苏轼避而远之。所以苏轼流放途中的歇宿之地大多在寺庙。

二是派遣对苏轼有宿怨的官员或政治敌手任贬放地州、路官员和巡按流放属地,对苏轼进一步加重身心折磨,乃致促其早亡。称其凶恶至极,应该不为过。

至于派程之才去做广南一路的提刑,李一冰《苏东坡新传》所说非常详细,这里不再赘述。不过以章惇的聪明,应该也不会想不到苏程两家会重归于好,只是也不很在意就是了。

文章图片20

然而世事变化,波云诡谲。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章惇因反对传位徽宗,徽宗上台,立即把他罢相。政敌翻出更多旧账,结果被贬雷州。

与此同时,苏轼遇赦北还,六月,苏轼到达京口,章惇的儿子章援也在那里,章援是苏轼门生,也是苏轼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的状元。

章援想起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怕苏轼像父亲一样得势之后再报复自己家。想要当面求情,此时苏轼已经病重拒不见客。

没有见到人,章援诚惶诚恐地写了一封七八百字的长信,为父亲求情。章援的信哀凄动人。苏轼看到信之后很感动,抱病回信。

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可知。建中靖国之意,又恃以安。海康风土不甚恶,寒热皆适中,舶到时四方物多有,若昆仲先于闽客川广舟中准备家常要用药百千去,自治之余,亦可及邻里乡党。又丞相知养内外丹久矣,所以未成者,正坐大用故也。——苏轼

林语堂在其所作的《苏东坡传》中,赞叹此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文献,因为其中表现出来的宽容大度和仁爱精神,在古往今来的人物中,实在不多见。

文章图片21

苏轼又给雷州的章惇写信,寄送《养生论》和药方。章惇看到苏轼的来信,也许内心就释然了吧。

苏轼和章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两个人都是有啥说啥的直肠子,用苏轼的话就是“性不忍事,心里有话,如食中有蝇,非吐不可。”章惇也是如此,两人都因为说话得罪人实在是太多。

两个人都是学霸,一个制科第一名,一个考中还不满足非要复读再考,考了个全国第五名。

两个人都做实事,司马光废除免役,苏轼、章惇都不同意,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他们俩都做了很多实事。

但两个人最大的不同,苏轼是出世的,他实在不想在政治漩涡中混了,一直乞求外放,并且把章惇也当成这样。

然而章惇是个有极大政治野心的人,章惇自以为是个政治家,苏轼自以为是个文人。两个人终究走向自己的极端。章惇也远没有苏轼大度……

在给被贬雷州的章惇去信后不久,苏轼死于北还的途中。

四年之后,章惇死于贬所,两人终未再见。

苏轼宋哲宗绍圣元符年间的遭遇,是章惇等人的有意报复,又何尝不是他说话做事欠缺考虑导致的呢?

同样,章惇在这7年相权独揽,最后因为一句“端王轻佻”得罪了宋徽宗,最后老死贬所,甚至被列入《奸臣传》遗臭万年,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两个人终究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也许在天国,章惇遇到苏轼也会说一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过去的就过去了,再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文章图片22

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是以传主苏东坡的角度书写的,与王珪、李定、舒亶、林希不同,李一冰并没有把章惇写成一个纯粹的小人。

但由于章惇不是主角,李一冰忽略了很多从章惇角度看到的事件,借以补充在此。目的是使《苏东坡新传》更完整,更立体。

我们对待古人和历史,应不避讳,不隐善,不避恶,谁都是人,不能无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