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古道今 | 端午节的“苏式”习俗你都知道吗?

 黄之中 2022-07-08 发布于上海

传统

节日

图片
图片

夏意渐浓,端午来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有“初始”之意,是仲夏的开端,盛夏的起始。由于端午节的习俗众多,它的叫法也衍生出了很多个:端阳节、菖蒲节、纪念屈原日、纪念伍子胥日、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五月节等。 

图片

传说,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图腾族群,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是先民们选“飞龙在天”之吉日而祭拜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还有传说,认为端午来源于“恶月恶日”。因这一天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蚊蝇孳生,百虫活跃,古人将五月五日称为“恶月恶日”,这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恐惧,无力抵抗,只好小心翼翼躲避着。但智慧的古人也发现,正是仲夏万物皆盛的时节,草药也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时候,这一天采药驱病是最为有效的。因此,便衍生出佩香囊、挂菖蒲、熏艾草等辟邪的民俗活动。

图片
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经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是一个龙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传说有地域区分,屈原、伍子胥、勾践属于南方,这和竞渡与吃粽子的地方性正相符合,因为竞渡与粽子的先决条件,显然是河港众多与盛产稻米之缘故,而这两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伍子胥、勾践又是属于吴、越的。书上流传有关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图片

李亚萍《吴地端午划龙舟祀子胥》

闻一多先生还说:“'端午’最初作'端五’,这更可见第五这号数的势力之大。至于后世改五为午,或系取在一日之中的意思。……中央之数五,午是中央之时……何况五午声音又完全相同呢!”闻一多先生推测“五与龙有不解之缘,节日中五的意义愈深厚,愈见其与龙的关系之密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期间有“五瑞”,就是常见的夏季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和大蒜等,也有其它植物,比如苍术、白芷。可见五瑞与五毒一样,也有多种说法。总之,“五瑞”都具有强烈的易挥发气味,从而起到退蛇虫、灭病菌、净化空气和驱毒辟邪的作用,又都是应季植物,易得。

值得一提的是大蒜头,《清嘉录》中记载,端午日前,截取菖蒲叶子作剑,割飞蓬的梗作鞭,再加上蒜头,悬挂于门上能驱鬼。有的地方农谚云:“端午不吃蒜,鬼从门前钻”。古人认为大蒜具有解毒、杀虫、杀菌、消炎作用。从神灵信仰,到祭祀祈福,从辟邪攘灾,到追思纪念,一步一步,也逐渐丰富了端午的内容。

图片

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叶菖蒲、吃五黄和制作端午景等习俗。

图片

赛龙舟

图片

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那是因为古人对生活的期盼总是与土地相关,民以食为天,而能不能填饱肚子,就要看田里的出产,而种植庄稼,就要靠天吃饭。赛龙舟,祭龙神,就是祈求飞天之龙,能够保佑农田丰收,百姓安康。赛龙舟相传起源于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屈原。这也成为一地之体育运动。

图片
图片

吃粽子

图片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苏州人家里都要浸糯米、洗粽叶、裹粽子。粽子按形状分小脚粽、三角粽等;按口味分淡、甜、咸;按馅料分有肉、豆、蛋等。在苏州,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2500多年前的伍子胥。

图片
图片

佩香囊

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编织,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图片
图片

挂艾叶菖蒲

图片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苏州人家的大门上都挂有结扎在一起的菖蒲、艾叶、大蒜头。此外,很多人还会将晾干后的菖蒲或艾叶煎水,给小孩子洗澡,以避免蚊虫叮咬。艾草和菖蒲,它们能够挥发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油脂,对蚊虫有驱赶和杀灭作用,对人有提神理气、通窍消滞等功效。

图片

齐白石《端午》

图片

吃五黄

图片

为了避虫驱邪,民间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在古时,达官贵人们都会在端午这一天摆五黄宴,也就是这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摆在一起吃。而雄黄是一种驱虫的药物,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显出原形。因雄黄有毒性,现在人们改以饮陈年黄酒为五黄之一了。  

图片
图片

端午景

图片

明清时期,民间有制作“端午景”的习惯。《清嘉录》记载当时苏州端午景的情况。“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这也成为文人雅士把民俗引入清供的一个例子。这一时期绘画“午瑞图”的作品也十分流行,依据此时期的“端午景”“午瑞图”的题材也相应出现了变化,画中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成为“午瑞图”中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此外,夜合花、茉莉花、栀子花、萱花、枇杷等在农历五月前后盛开或成熟的花卉及果物同样是“午瑞图”的描绘对象。   

图片

清·郎世宁·《午瑞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虽说近两年总有人提端午节最好不要祝“快乐”,而应该说“安康”合适,不过在很长的岁月里,端午确实是一场欢乐盛事,人人都参与其中,热闹无比,令人怀念。

图片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到端午节。

大观园里热热闹闹,不仅要“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以驱蚊辟邪,还要“治酒席”,将雄黄酒、桃子、桑葚、粽子等吃食一应摆上,互相宴请,是为“赏午”。

图片
图片

沈从文在《边城》描述了湖南湘西过端午的盛况。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而那故事里的男孩和女孩,也是借由这一年一度的盛事,才得以相遇、相识。

图片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提及孩子对端午的印象。

“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便叫“粽子节”似乎更亲近些。

图片
图片

张恨水的《现代青年》写到:

“恭喜你今天毕业,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总是要吃一个的。这是好口气,以后你还要高中呢。”

图片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写到:

端午要吃咸鸭蛋、系百索子、贴符等。“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图片
图片

迟子建在《故乡的吃食》中写到:

童年过端午的经历,父亲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迟子建并不理解,只是觉得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这世上的诗人那么多,只有屈原会给人们带来节日。

图片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

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端午节,既是美食,也是思念

既是童年,也是乡愁

端午,行端,中正

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

追思过去,展望未来

祝您端午安康吉祥!平安幸福!

图片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