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武术的回眸与展望

 太行森林 2022-07-08 发布于河北


中国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蜿蜒行进,历经曲折却生生不息。它的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十分凸显,其多元价值毋庸置疑,技击、健身、教育、审美共冶于一炉。它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走到历史的今天,这样的一宗富矿竟然与奥运无缘?武术进学校已喊了近百年,却依然显得寥落。武术的命运,人们淡漠它吧,却也大都关切。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作一些历史性的回眸,又从奥运的价值观去审视它,再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去思考它的未来。

1 中国武术社会存在方式概览

1.1 明清以前的中国武术

古代武术的早期主要是存在于军旅之中。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左传》也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军事实力是极其重要的,武技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军力国力。在《汉书·刑法志》里 “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的记载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对军旅武术的重视。

其次是在宫廷。《礼记·内则》里记载“成童舞象”,就是指武技之舞。《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表现的是廷中殿前的击剑、以武取乐造成的结果。

民间也有为数有限的游侠剑客。他们缘起于士阶层,“平时肆力于耕耘,有事则执干戈以卫社稷者”。春秋时代文武分途,武者成为游侠、剑客,服务于上层社会。他们大多都身怀绝技,义薄云天。

自唐以降,武则天建立了武举制,直至光绪二十七年废除,前后延续1200年。宋代创立了武学。武举制和武学开辟了一条平民以武进入军中的仕途之路。

总之,这一时期的武术主要存在于军旅和宫廷。

1.2 明清时期的民间武术

自宋代开始,城市的出现,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勾栏瓦舍有了“路岐人”(即艺人)的“打套子”、“相扑”等表演。南宋出现了大量民间结社,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等与武技有关的团体。不妨说宋代开启了民间武术的先河。

明清时代,冷兵器渐次退出了军事舞台,民间武艺得以空前活跃,拳家林立,流派纷呈,是传统武术的大发展时期。今天不少传统拳种与此有关。清代虽有不少限制民间习武的规定,但以习武结盟、结社等势如潮涌,难以禁绝。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在此间形成。

历代的农民起义,多出于灾荒之时。揭竿而起,结众为伍,以武造反,亦是古代武术的一种社会形态。

1.3 民国时期的近代武术

西方列强妄图蚕食中国,“落后就要挨打”使爱国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探索“西体中用”、“中体西用”等改良之路。武术也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开始向体育方向转化。“中华新武术”、“土洋结合”、“国术救国”倡导一时。在孙中山“尚武精神”引领下,西北军爱国将领张之江先生游说包括蒋介石、宋子文等在内的45位国民政府首脑要员作为建馆发起者,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该机构云集全国名家高手,传习武技,举办国考,传播海外,远赴柏林奥运,为武术的教育化、体育化、科学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许多省、市、县相应成立分属机构。政府对武术统筹管理得以实现,称之为“国术”。

民间武术人,以武为业,保镖护院、教拳卖艺。各拳种流派得以授徒传承。然而,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央国术馆被迫偃旗息鼓,武术发展中断。

1.4 新中国以来的现代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确立为国家开展的正式体育运动项目。由政府统一管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于1953年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观摩大会,会后部分参加者赴北京怀仁堂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可见政府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角度看,当时政策不扶持民间武术组织,对封建、反动的组织予以坚决打击和取缔。

1957年出版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组织专家编创了长拳、刀、剑、枪、棍的初、中、高级规定套路,此后形成了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先后有10余省成立了专业武术队。武术初步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发展之路。运动技术水平得以空前提高,涌现了如蔡鸿祥、李福妹、陈道云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积极推动了武术的普及与提高。

国家体委统一管理在高等体育院校开课、开班,确立专业,使得民间武术进入了高等学府之门。

此时基本上是官方武术的一统天下。民间武术自生自灭。1982年国家体委发动了“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成果斐然。

由于仍以发展竞技武术为主体,使得发掘之成果尘封入库,沉寂下来。20世纪90年代,中国武术成功进入亚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武术联合会应运成立。武术“源于中国,走向世界”竞技武术的主导地位更加确立。

1.5 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术

随着改革开放,民间武术出现了勃勃生机。民办武术馆校林立,尔后家族武术产业俏然兴起,广收门徒,波及海内外,成为民间武术的重要一支。

此时官方的竞技武术与民间的馆校、家族产业并行并存。地方政府在政策放宽后,赛事频频,十分活跃,部分企业家开始瞄准武术产业市场。而官方的竞技武术却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民间武术的开放,社会上的怪力乱神相继出笼,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也有为牟取私利不择手段的,对此类糟粕必须有足够的警惕。目前政府部门尚缺乏强力的措施出台。

2 竞技武术的反思

近代以来,武术开始进入运动会,出现竞技武术的称谓。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国术国考,还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民族形式体育活动的展演大会;无论是柏林奥运会的成功展演,还是北京亚运会的大放异彩,武术三度出现“由表演而比赛”的历史发展。第一次变化萌发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出现于五六十年代,第三次发生在九十年代以来。武术运动成功进入亚运会,并连续举办了14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代表着竞技武术发展走向了一定的高度。尽管竞技武术是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产物,但从其技术主体、审美标准等来看,它还是反映出中国武术“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不仅成为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武术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天地”的工具,而且也是普通大众防身、健身、养生的手段,并用作社会教化、文化娱乐等。以套路为主要竞技形式的武术运动毋庸质疑地推动了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也为中国武术的国内传承和国际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它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武技、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运动形式,是中国武术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它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而不容置疑。但作为高端的竞技运动,它参照体操比赛的评分办法。后来逐渐走向了“高、难、美”的技术方向,即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为了能够进入奥运会,增加可比性,甚至削足适履,派生了许多过分的旋转翻腾的动作。实践证明,它不仅远离了大众,而且两次申奥失利,至今与奥运无缘。

从竞技武术发展的现状反观武术的存在,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1)普及性不够

虽然国际武联有149个会员国,但是有些组织还不能完全代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 整个武术界,在不少国家只有华裔华侨凭着自己的爱好勉强经营,参与的人数颇有限,远不及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普及程度。另外,武术在电视网络的宣传的欠缺,也直接影响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普及。国内能看懂武术套路比赛的人为数不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那些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看得懂“中国式的体操”。

(2)客观性欠缺

评分类项目本身带有主观性,经常造成评比结果上的异议。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在奥运会中已是众说纷纭、纠纷不断,再增加一个更具内涵特征的评分项目自然会让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心存芥蒂。

武术讲求“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其中的“身法”、“协调”、“劲力”、“精神”比较难评。即使采用了分块打分,其“演练水平分”主要还是由裁判员来根据经验和感觉来判断比较。从规则、技术角度,武术套路走西化的路仍然无法客观评价。全运会有评判性的问题,进入奥运会照样会有。任何一个裁判都是有国籍的,也就有国家因素在里面,很难把握评价的客观性。

非客观性不免带来了赛前排名、暗箱操作,有悖于竞技体育原则的不良现象。以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竞技主体申请入奥,在评判的客观性方面显然有失偏颇,两次申奥失败自然难免。

(3)精彩性不足

自从罗格做奥运会主席时期就开始执行的奥运项目“瘦身计划”,主要针对的就是比赛精彩度不够、参与人数不多的项目,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市场开发情况、赞助商参与热情、商业价值开发潜力、收视率、电视转播效益、金牌分配是否过于集中等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武术套路论难度,比不上体操、跳水、技巧。论优美,比较花样滑冰,没有大场面飞动的旋律。加之运动员动作雷同,风格较单一,容易审美疲劳。最主要的,观众看不懂孰优孰劣,悬念不强,难以吸引观众。

散打是中国推出的现代竞技项目,与传统武术没多大关联。特点不突出,与其他格斗项目区别不大,独特性不够。相比之下,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始终保持动作和规则的高度统一,同时强调适度对抗性。而中国武术的某些规则容易走极端。武术运动的胜负界限,应该更明确一些。

这一1936年就已技惊奥运的中华体育文化项目不仅至今仍没有找到一种向世界展现自己内涵与外延的合适形式,反而依然持续构划着一种为寻求加入奥运家庭而不断适应与调整的独特历史轨迹。总之,武术以套路的形式进军奥运举步维艰,需要策略转移。

3 未来武术的思考

约10年前,从一本《生态批评的空间》受到启发,我们开始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思考中国武术的未来。认为未来武术将朝着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和艺术的武术方向发展,太极拳和推手可能是武术存在的重要形式。回眸当时的思考,觉得还可以再展望一下未来武术的存在形态。

3.1 作为体育竞技

作为体育竞技的武术应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但要考虑武术竞技的形式。武术套路的技术内容固然非常好,但不适合高端的竞技比赛。竞技武术可以以进奥运为目标,但竞技内容不应该是套路演练,而是对抗竞技。这里的对抗应该是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文明对抗,诸如太极推手、中国式摔跤以及长、短兵、中华射艺等原本属于武术的运动形式。

有学者在总结分析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艰辛努力和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武术“入奥”应首选武术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太极拳。太极拳的套路演练比赛依然会重蹈评分难以客观量化的覆辙,而以对抗决胜负的太极推手更具可行性。经过30多年的探索式发展,太极推手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竞技技术体系。由于它尚巧不尚力,制人不伤人,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出奇制胜。人们更期待它成为一项最具有东方文化特点和中国武术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还有学者反思认为武术入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把中国式摔跤列入中国武术项目群,呼吁竞技武术增加中国式摔跤竞技内容。中国式摔跤不以粗野和蛮力相搏,以巧制胜,斗智斗勇,动作漂亮神奇,深得崇尚文明格斗的人们喜爱。其优势在于:技术丰富、对抗精彩、文明高雅、胜负易判、观赏价值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摔跤相比于以套路表演为主的武术,更贴近奥运比赛的“竞争”本质,更符合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要求,具备向奥运竞技平台发展的可能性。深度整合武术与中国式摔跤,将会加快推动中国“国技”运动入奥的历程。

武术的长、短兵器运动这几年在国内外也开始时兴起来。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这项运动的竞技性毋庸置疑。它所代表的武术器械技法迥然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击剑,值得探索。

近10多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传统射箭活动中,社会上兴起了所谓“传统射箭热”,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形成于中华文化圈,以弓、箭以及相关器物为媒,准确击中目标为本质属性,文射和武射为表现形式,跨地域交融为主要特点,兼具多种价值属性并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称它为中华射艺。古代武艺常常把“射艺”排在第一位,今天有机会复兴这种传统武技,期望它成为武术竞技的内容之一。

当今世界流行的暴力、血腥的格斗运动,残酷而野蛮,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是罗马角斗场的重演。积极倡导武术文明格斗将是对世界竞技体育的贡献。

3.2 作为健身运动

作为大众健身运动的武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主流项目进行推广无可厚非。套路形式是拳种流派技术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手段,应积极改革创新,编创简单、易学、有趣的武术套路,开展交流表演比赛,活跃身心。以“身心合一”为导向,将武术优秀的拳械运动推向世界。

将来,很多拳种的核心技术可能只局限于少数人去掌握和研究它,大多数人群可能就是练练太极拳之类的套路技术、组合技术、基本技术等,走“身心合一”的健身之路。我们把它称为“自然的武术”,和自然很接近,包括气功,都可能融在一起,为大众健康服务。若干年以后,这类武术就是使人接近大自然,顺应生态文明的大趋势。当你置身于旷野 、园林、绿地等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之中,恬淡虚无,心旷神怡,用一种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心情去练拳,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让动作自然地流动,毫不牵扯勉强,从而感受到接近大自然的无为的状态,体悟到圆、通的无碍妙境,从而获得身心健康。

3.3 作为文化遗产

作为文化遗产,我们国家在积极保护。传统武术多姿多彩,不少拳种的核心技术中的攻防技艺充满着中国智慧,是不可再失传的宝贵财富。一方面要在小众中进行精细地传承、研究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在大众中从简和标准化,积极在学校开展,最好结合传统文化从体育课中独立出来,建议教育部在中小学开设《国学·国术》课,亦文亦武。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大学则开设有关选修课。

保护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要重视传承保护核心技术。不少人误以为把师傅的几十个套路学下来,就是传承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忽略了老一辈掌握的核心技术。无论哪个拳种,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生命力。

3.4 作为艺术形式

作为艺术形式的武术,武术套路将发挥重要作用。应充分把它艺术化、舞台化、影视化,不受规则限制,该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高水平套路运动员的功力和技艺仍有广阔天地。他们不再受规则约束限制,不断从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充分地艺术化,在影视、舞台、表演娱乐活动中,一展英姿,大放异彩。

艺术的武术使得习练者自得其乐、自我完善。它培养人们一种流连忘返、沉迷陶醉的高峰体验。艺术的武术将身体的无穷变化演绎为一种艺术,在攻防进退中充分展示个人的想象,创造一种攻防的艺术形态,不仅千变万化,而且享尽形态、节奏、神韵之美。通过艺术武术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

4 结语

展望未来,武术的社会存在方式和管理模式必将从一味由官方操办和家族自由经营中走出来。代之而起的是,各级武术管理者与专业人员、企业家三结合的方式正在形成,并初见端倪。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武术的新发展需在“体育强则中国强”命题下,在服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健康中国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目标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地处理好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的合理张力,在实践探索中强化理论总结,在理论研究中突出实践指导。

我们期待中国武术的锦绣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