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出土一件龙形玉器

 风吟楼 2022-07-08 发布于广东

文物信息

玉龙通体呈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英文字母“C”形,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如同卷云,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分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从雕刻技法来看,这件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凭添一层美感。

文章图片1

流传经过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表面布满土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是一块废铁。收工时张凤祥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把哥哥带回家的“铁钩子”当做了玩具,经过七八天的把玩和拖拽,“铁钩子”竟然显现出玉器的光泽来。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文章图片2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的文化馆里,也有征集到的红山玉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玉器一直被商周时期甚至战国或汉代的文物。1984年,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前、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文章图片3

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先生凭借丰厚的考古学素养和对红山文化的深刻研究,认定这件精美的玉器就是红山文化玉龙,并撰写论文考证玉龙与红山文化的关系。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文章图片4

历史源流——龙崇拜的另一种起源

中国是一个崇拜龙的国度。古老的先秦经典《周易》“乾”卦爻辞中就用龙来比喻人生的命运,如“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潜龙勿用”等。龙几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对于这种从未存在过的神兽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的图腾,各路学者有着纷纭扰攘的解释。C形玉龙的出土以及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大量出现,似乎为这一问题带来新的启示。

文章图片5

C形玉龙盘曲的身体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变幻莫测的神龙,其命名的由来也出于这种视觉上的联想。但是,当考古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这就是中国龙的祖型时,也出现了强有力的反对声音。著名学者孙机先生认为,《史记·封禅书》中黄帝时代的“黄龙”、“地螾”是指甲壳虫的幼虫“蛴(qí)螬(cáo)”(又称蠀螬),尤其是指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在成长为成虫的过程中会经历多重变化,正是这种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幻不居,使得先民们对这类动物充满了神秘感,从而引起了对蛴螬类动物的崇拜。从红山文化大量的小型玉猪龙卷曲的身形来看,将其解释为蛴螬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将甲壳虫的幼虫当做神龙的源头,未免显得证据不足。

文章图片6

四种金龟子及其幼虫

当然,关于龙的起源,学术界及民间还有很多观点,如蟒蛇、扬子鳄、大蜥蜴、鱼、鲵、猪、鹿、马、牛、闪电、黄河等。最为流行的还是几种动物的合体的说法。其实这些观点无不是以“龙为中国文化独有”为前提,纷纷从考古遗存、现存动物以及文献中搜寻龙的源头。其实,如果我们将视野放诸古代世界,会发现拥有神龙崇拜的民族不止华夏一族,而且中华龙文化也未必是最早的。

文章图片7

距今4000年前,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巴里坤山附近,生活着一支讲吐火罗语的部族,古希腊文献中称其为“吐火罗人”。吐火罗人是最早来到中亚及新疆地区的印欧人部落,在汉代的文献中被称作“月氏”。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月氏人被匈奴侵略,首领被杀,族群被迫向西迁徙。西迁这一支月氏人被称作“大月氏”。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络月氏部族,共同谋抗匈奴。后来月氏进入印度北部地区,建立了贵霜王朝。

文章图片8

而另有一部分月氏人则留在当地或迁往中国甘肃西部等地,史称“小月氏”。吐火罗人以龙为其部族的图腾,并屡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敦煌所出的唐代写本记载:“龙部落本焉耆人,今甘、肃、伊州各有首领。”焉耆(或译“燕支”)应该就是月氏的另一种音译,在文献中又名龙部落。而于阗文、藏文文献亦记载,居留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小月氏为“龙家”。吐火罗“好龙”还表现在众多出土文物中。1979年,前苏联与阿富汗联合考古队,在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的“黄金之丘”遗址发现了数座公元前1世纪的月氏人墓葬。

文章图片9

墓葬出土了数万件黄金器物,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历史学家。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金器中,有大量的龙形装饰,如双龙守护国王金头饰、背向双龙金头饰、双龙纹金剑鞘等。不仅如此,在吐火罗文化影响下的西北游牧部族也多以龙为崇拜图腾。《淮南子·要略》载:“操舍开塞,各有龙忌。”高诱对这段话的注解如此说:“中国以鬼神之事曰忌,北胡、南越皆谓之'请龙’。”《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天地鬼神。”为《史记》作注解的《史记索隐》这样解释:“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唐诗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与西北塞外游牧民族有关。

文章图片10

黄金之丘出土带有双马(龙)神形象的黄金饰品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黄金之丘”墓葬中的双龙形黄金饰品,会发现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龙成对出现、龙首像马首、龙的鬃毛像马鬃、肢端有蹄。其实有学者考证,吐火罗的龙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印欧人宗教中的双马神。双马神是印欧人最为古老的神祗之一。印度婆罗门经典《梨俱吠陀》中将其称作“双马童”。根据传说,双马神是一对年轻的神的使者,常在黎明时刻降临人世,赐予人们财富,免除疾病。黑海—里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被认为是最早的印欧人文化。在那里出土的墓葬中便发现了最早的双马神崇拜的遗物。

文章图片11

黄金之丘出土带有双马(龙)神形象的黄金饰品

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统计分析,颜那亚文化的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600—前2200年。吐火罗(月氏)人作为东迁的一支印欧人部族,在其与母族分离的过程中延续并改造了双马神的形象,成为了形体更加细长的“龙”神。在吐火罗语中,“马”、“龙”、“神”等词汇的发音是相近的,这从语源学上证明了龙神来自于马神。

文章图片12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龙与马关系密切的实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详述了对马的分类:“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这里提到的马的尺寸应当以马背与地表的距离。战国时代一尺为23.1厘米,八尺即1.85米,按照北大教授林梅村先生的判断,这样高的马绝非蒙古马,而是来自中亚的高头大马。西汉刘歆的《述初赋》有“揔六龙于驷房兮,奉华盖于帝侧”的句子。所谓“六龙”与“驷房”并举,说明六龙指六马。先秦礼书中有“天子驾六”之说,即天子乘六匹马拉的车。因此六龙又指六马。中国古语用“龙马精神”比喻人精神旺盛、虎虎有生气。龙马即是神马,《尚书》大传中便有伏羲氏时龙马负书出洛水的故事,其所背负的“书”即流传至今的“河图洛书”——八卦的源头。

文章图片13

反观三星塔拉的这件C形玉龙,其面部与红山文化常见的玉猪龙的面部全不相似,尤其是没有明显突立的双耳,更像是马脸。而玉龙头顶“飘逸”卷曲的长鬃,也与猪脊背上短粗倔犟的“刚鬣”没有共同之处,反而像是在奔腾中飞扬的马鬃。因此,C形玉龙和玉猪龙尽管都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但明显分属两个不同系统,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文章图片14

前者更有可能是来自中亚地区的双马神—龙神系统。双马神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十分久远。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主体为一人牵着两匹马组成的族徽文字,双马或脊背相对、或头首相向,其形象和位置与印欧人双马神形象非常接近。

文章图片15

商代青铜器族徽铭文中的双马神形象

有学者推测,使用这种族徽文字的族群可能是商王朝众多部族中来自西方的一支,所以用商人的族徽文字样式保留了自身的宗教文化传统。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易县燕下都辛庄头遗址中发掘出30号墓葬,出土了一批带有双马神形象的黄金牌饰。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传说为燕昭王所建。作为一个北方边境地区的诸侯大国,燕国受到与之临近的草原文化的强烈影响,遗留下来许多草原文明遗物。双马神金牌,以及燕下都遗址中出土的双马神瓦当等,都证明了印欧人对东方农耕民族文化的持续影响。

文章图片16

商代青铜器族徽铭文中的双马神形象

在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双马神为源头的神龙崇拜逐渐向东浸染。从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地点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C形玉龙的出土地在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三星塔拉位于临河的草场平原,与西部的草原有通道可以方便交通。而位于三星塔拉南方的凌源已到辽宁省境内,这里出土的大型石砌祭坛和女神像表明,女神崇拜是最为重要的宗教内容。遍布凌源的玉猪龙也与C形玉龙分属两种不同系统,更像是上文所揭示的金龟子幼虫蛴螬。

文章图片17

从这一文化态势来看,这一时期,以双马神为源头的龙文化仅仅渐染到了红山文化的边缘地带,远没有进入其文化的核心领域,无论是地理还是精神内核皆然。但龙的形象和概念,很可能在此积淀下来,通过别的传播途径进入中原文明当中。

商、周时期的玉龙形象,显然接受了红山文化C形玉龙和玉猪龙的影响,只不过把圆环形变成了薄片。此时期青铜器及文字中的龙,头部往往带有角,更加接近后世龙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