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最早的大字立轴及“己丑进士”印章

 72行 2022-07-08 发布于北京

———————————

董其昌使用印章的模式,基本是姓名印+身份印章,后者最常见的是“太史氏”和“大宗伯”。

“太史氏”对应的是翰林院编修,董其昌1592年被授予此职务,这一身份既文雅又尊贵,因此这个印文他终身都在使用。

“宗伯学士”是指礼部尚书这一职务,始于1626年,董时年72岁。这两个社会身份之前,董其昌是进士,这就是今天所要说的重要印章。

几年之前,我们几位同道新发现了一件洒金纸本的董其昌行书立轴,从内容看是祝寿之用,署名下印章除了“董其昌印”之外,还有一枚前所未见的“己丑进士”。

董其昌这一特定身份背景和书写年代的印章,是第一次发现。

印章局部的实物直拍

1589年(万历十七年,己丑),董其昌在北京考中进士 。

1592年董其昌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开始有资格自称“太史氏”。

进士身份仅仅是官场初步,获得翰林院编修这样正式官职之后,“己丑进士”印章,也必然被层次更高的“太史氏”所取代。

因此,“己丑进士”印章使用的时间,限于公元1589-1592年(万历十七年到万历二十年之间,董其昌35岁到38岁)。

被授予正式官职、取得更高地位之前,“己丑进士”是最重要的社会身份,在祝寿这种社会性很强的场合,更需要被特意强调。

钤有“己丑进士”印的董其昌立轴

以上说了很多“己丑进士”印章的背景,前提为这件书法是董其昌真迹,确认方法是将其置于同时期的作品当中,进行研究比较。

目前所能知道的董其昌早期书法(见文末附表资料),因为功用、大小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笔致倾向,但是书写模式则是基本一致的。

“己丑进士”立轴书法与上述作品,在习惯写法、外部轮廓、偏旁造型、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联系。此外,1600年前后的一些作品,也能够提供参考。

下面图示是从技术角度的具体分析,前面是“己丑立轴”选字,后面是上述作品中的样本。

早期的签名“董”字,有三个特征:

第一, 己丑立轴和1591年《临各家书册》的“董”字,“艹”部下接“重”部短撇,颇感促迫,造型类似。这个短撇到了1593年之后调整为一个短横。

第二, “董”字中部,多笔横画如实写去,略感笨拙。后来化解 这种“积薪”感的方式,是以草法两点替代“曰”部。

第三,书写的习惯笔顺,是竖笔最后贯穿。

“其昌”二字签名,著名董其昌专家李慧闻指出早期特征:“'昌’字上小下大比例悬殊,'昌’第一竖笔相当长,并低于'日’字最后的横画”。这些特征,在下图可以得到验证。

下面贴一张晚年典型签名,供对比观看。

“己丑进士”轴除了带有最早社会身份的印章之外,它还是目前所知董其昌早期书法中唯一的立轴,也是最早的大字。

董其昌早期的书法量少、分散,信息隐秘难以伪造,早期的书写模式和基本风貌搞清楚之后,对于董其昌作品的鉴别真伪、确认年代,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附一:

附二:董其昌早期书法图片资料

1577年顾正谊《秋林归棹》题跋

1591年《正阳门关侯庙碑卷》

1591年《临各家书册》局部 山西博物馆藏

1592年“壬辰”山水扇面 台北故宫藏

1592年《壬辰论书册》局部 北京故宫藏

1593年“癸巳”款文伯仁山水卷题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