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一、陈子昂 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2.他的诗歌主张正是针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这两方面问题提出来的。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二、“兴寄论”和“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 1.兴寄论 (1)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2)“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 (3)他反对诗歌创作只有“彩丽竞繁”,而忽视“兴寄”,要求诗歌创作以审美形象来感动作者,并从中体会到积极的思想意义。 2.风骨论 (1)陈子昂特别强调要继承“汉魏风骨”的传统。他倡导的“汉魏风骨”注重于刘勰所指出的那种豪迈悲壮、“慷慨多气”的情调,然而有没有刘勰强调风骨必须合乎经意的含义。 (2)陈子昂的“风骨”论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要求有生动传神的整体形象,“光英朗练”,也就是刘勰论建安文学时所说的“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3)陈子昂又很注意诗歌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能够有“金石声”,它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体现出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并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三、对陈子昂诗歌理论的评价 1.陈子昂这种以“兴寄”、“风骨”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有突出的体现。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既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篙莱”的豪壮情怀,又有“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忧伤悲叹,特别是他的《登幽州台歌》,确实可以说是“兴寄”、“风骨”均备之作,它为唐代文艺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影响是很大的。 2.陈子昂的文艺思想中也有其弱点,这主要是他对南朝文学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的成就重视不够,对南朝文学创作中辞藻之华美、典故之深刻、对偶之工整、音律之严密这些有益因素没有充分吸收,因而他自己的创作也显得过分古朴,文采不足。 3.李白、杜甫在这方面就对陈子昂的不足有所克服,尤其是杜甫更为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