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智庭 |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

 jh 2022-07-08 发布于河北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专栏

图片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并不存在于社会结构之外,而是嵌入到社会系统中,与社会领域高度交织在一起。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技术革命反映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造就了社会系统内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和金融银行等部分的运行方式变化,但几十年来,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保持不变的。正如乔布斯在2011年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有人认为,原因在于技术没有使教育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来看,技术在教育管理、方法、思想、组织行动方式上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空前融合,人类社会即将迎来新一轮变革的门槛。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减少对未来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寻求社会数字化转型。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毫无疑问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为了迎接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国促进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数字化政策,呼唤变革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信息化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可以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中窥探一二。技术革命的内核是控制结构的转变,“技术代际模型”确定了四个不同的代际: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其中,机械化是在工作流程中引入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过程;自动化是在机械设备引入电力或其他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计算机化是在工作流程中引入数字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可通过数字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信息化是在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设备和智能化工具的基础上,以“信息结构”或“数字文件”作为新生产力的过程。从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到信息化的控制结构发展上看,信息化反映出控制结构开始发生向数字维度的飞跃,也就是说信息化过程中具有“数字化”的特征。从技术层次看,信息化的底层逻辑是信息技术,主要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数字化的底层逻辑是数字技术,主要依赖于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从信息层次看,信息是一种属性,信息化以信息作为物质状态和精神载体,信息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数字是一种形式,数字化包括了数字转换、数字升级和数字创新。可以说,在属性方面,信息化的概念要大于数字化概念,数字化发展内嵌于信息化的内涵发展脉络之中;在形式方面,数字化和信息化具有不同的技术概念,数字化过程和信息化过程这两条脉络是几乎并行的。基于数字化,我们可以通过人技协同的努力,将数据经过加工成为信息,将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将知识升华成为智慧与文化。
当前,全球新一轮的数字化革命正快速和深刻地重塑教育系统格局,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愈加明显。教育数字化转型符合时代变革下教育变革发展的需求,在工业4.0社会跃迁的压力下,第四代教育范式也正在兴起: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主体性)、从重视“教学结果”到重视“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强化体验学习,具身学习)、从关注“标准化、灌输式”到“精准、定制、个性化”(系统灵活性,资源丰富性多样性)、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综合来看,需求驱动范式可以概括诸多发展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现出一种需求驱动的数字化教育范式跃迁趋向。范式是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综合。基于范式的理解视角,我们可以从概念内涵、机理逻辑和实践方略所构成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出发,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如何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具体如下:
在概念内涵层面,表现为对“本质”与“体验”的追问,回答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的问题。首先,教育具有“使人成为人”和“职业选择”两个功能;其次,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数字维度跃迁,是一种数字格式的形式;最后,转型是技术赋能的创变过程,包括创新和变革的价值取向。由此,教育数字化转型根植于教育本质,拥有数字化层面和转型层面的价值,以教育系统作为转型对象,关注教育创新和变革。笔者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生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其价值取向是建立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文化发生创变,使教育系统具有更强的运行活力与更高的服务价值。
在机理逻辑层面,表现为“对现实有怎样了解”的探索,回答如何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和方式的问题。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和文化、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第一,技术颠覆带来了一个“数字达尔文主义”时期,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持续数字化战略实现的一种生存模式进化,包括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自然进化、主动适应变化以求生存的人为进化。第二,数字技术在支持学习环境建设和创新教学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进一步催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和高效。第三,面对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教育系统必须要习惯并善于应用数字技术,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增强教育系统韧性。第四,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嵌入到教育系统中,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技术逻辑关联着教育系统的运行与发展,触发教育数字化转型。第五,智慧社会或将很快到来,智慧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将引领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作为实践的起点和导向指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在实践方略层面,表现为对“具体应用方法”的探索,回答如何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方法和理论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教育数字化转型需以“问题驱动 理念引领”“系统进化↵创新突破”“价值评估 迭代优化”这三个原则作为指导,进行具体的实践应用和方略选择。在具体应用方面,还需要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领导力、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测评、使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敏捷法,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稳健推进、高质量落地。当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环境条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并没有一种通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法或模式。对此,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方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教育系统之复杂性甚于世上任何其它种类的系统,因为其输入条件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其输出影响具有广泛性与长远性。虽然国内外已有很多其它行业系统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范例,我们在谋划教育数字化转型时可以学习参考这些范例,但绝然无法照搬其经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确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若干基本策略:第一,本着“价值成长”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我们要首先确定教育数字转型的价值框架;第二,将自顶而下的规划框架与自底向上的创新实践相结合;第三,围绕数字技术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与应用实践,开展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快速迭代,积极推进,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