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阴沟水注》考略(二)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7-08 发布于山西

A2

△东南至沛为濄水。

阴沟始乱蒗{艹砀},终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艹砀}渠,不得至沛方为濄水也。《尔雅》曰:濄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溢为小水也。吕忱曰:洵,濄水也。

扶沟县故城,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水经·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西晋初废,后复置

濄水即涡水。《汉书·地理志》淮阳国扶沟:“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说文》、《水经注》作濄水。向县故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故道自今河南扶沟县东分狼汤渠(魏晋以后称蔡水),东流经太康县北、鹿邑县南,以下循今涡河至怀远县入淮。为中原地区水运航道之一。东汉建安十四年(209)、三国魏黄初六年(225)曹操、曹丕向东南用兵,均由此道。唐宋时代如逢汴河运道受阻,亦赖此河沟通南北。元代以后,黄河屡屡南决,夺蔡、涡入淮。蔡河淤断,太康以上涡河上源时有变迁。清代以后始成今状。

濄水迳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宇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馀殆不可寻。

大扶城即扶乐城,位于河南省太康县清集乡扶乐城村,系春秋遗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余。采集有粗绳纹鬲、盆、罐等遗物。

诸袁旧墓,颇疑扶乐城附近的汉墓群有关联。其一冢位于太康县清集乡扶乐城村东北,系汉墓,墓冢高3米,周长80米。为砂礓土堆积而成。封土内有残砖出土,一侧饰几何形图案。传为扶乐侯刘隆墓。其余汉墓群位于太康县清集乡扶乐城村北,面积2万平方米。发现一批墓葬。出土有几何形图案墓砖、绳纹墓砖。器物有汉代陶罐、陶瓮等。

摘自《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86页。

濄水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北,城实中而西有璅郭。

阳夏县秦置,属陈郡。治所即今河南太康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属梁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孝昌四年(528)属阳夏郡。北齐为淮阳郡治。隋开皇七年(587)改为太康县

邈城熊会贞认为邈城在太康县东南。(会贞按:城当在今太康县东南。)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太康县陶母岗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太康县城郊乡于庄村南,系新石器时代、商、西周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6米。北部断崖处暴露有灰坑。遗物有石刀、蚌镰、陶鼎、罐、磨光灰陶觚形器、鬲、瓮、豆、大口尊。陶质以泥质灰陶居多,纹饰以方格纹为主,次为粗绳纹。另采集商代卜骨一块,为牛肩胛骨,上有灼痕。属龙山文化、商文化遗存。也有少量西周遗物。

濄水又东迳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春秋.宣公二年》,宋华元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不及其御,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入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

大棘城即春秋时郑之棘泽。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水经· 洧水注》:禀水 “又东南径棘城北”。比对文物地图颇疑大棘城与长葛市郭村城址有渊源,该城址位于长葛市增福庙乡高庙郭村北及村东,系战国遗存,在金鱼河南岸,俗呼为紫禁城,分内外两城。内城正方形,边长约300米,城墙仅存西南城角一部,长约50余米,夯层厚10-15厘米,夯窝直径8-10厘米。外城边长约1公里,墙基依稀可寻,外城东存一高台高20米,传为子产台。城内外历年曾出土铜剑、镞、刀、战国货币等物。

圈称 圈称这个名字颇为怪异;此人姓圈名称字幼举,东汉末陈留郡人,《隋书·经籍志》著录汉议郎圈称撰《陈留耆旧传》二卷,又《元和姓纂》引录圈称撰《陈留风俗传》,二传均亡佚,郦道元《水经注》等书中有佚文凡四十余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