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DAY122:中医基础理论(二)阴阳学说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7-08 发布于甘肃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为阴,动为阳”,“阳化气,阴成形”。

知识点: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的相对属性在医学领域,表现为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病变的寒热性质变化,其证候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其结果最终取得了统一,称为“阴平阳秘”。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关系;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阴消阳长是量变,则阴阳相互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在诊法方面,通过阴阳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色泽的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2.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主要有两个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盛则热属实热症,用寒凉药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属实寒症,用温热药制阴,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为阴虚或阳虚,“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对于阴阳偏衰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需佐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2.归纳药物的性能
       (1)药性:寒、热、温、凉, 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具有减轻或消除热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寒性或凉性,黄芩、栀子属阴具有减轻或消除寒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属阳。 
       (2)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升降浮沉:上升,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
 ①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其性升浮为阳;
 ②清热泻下、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下行、沉降为阴
疾病的治疗,即通过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药物,以纠正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练习题: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法的适应证是:

A.阳虚  B.阴虚  C.阳盛  D.阴盛  E.阴阳两虚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寒者热之  D.扶阳抑阴  E.补阴抑阳


2、阳偏胜病机表现的临床症候是:
     阳偏衰病机表现的临床症候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亡阳证

(多选)3、据阴阳互根互济的原理对于阴阳偏衰的治法有

A.阴病治阳  B.阴阳双补  C.阳病治阴  D.阳中求阴  E.阴中求阳

4、沉降性所示的作用是

A.潜阳 B.发表 C.祛风 D.涌吐 E.开窍

5、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称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寒者热之  D.扶阳抑阴 E.补阴抑阳

答案与解析:
1、B/E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补阴抑阳)。

2、B/C

阴阳偏胜为邪气有余之实证,阳偏胜则热临床证候表现为实热证,阴偏胜则寒临床表现为实寒证。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偏衰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阳偏衰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

3、DE
对于阴阳偏衰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需佐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4、A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A对)、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具有升阳、发表(B错)、祛风(C错)、散寒、涌吐(D错)、开窍(E错)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

5、C

阴盛则寒属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C对)。阴中求阳(A错)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须佐用补阴药。阳中求阴(B错)是指在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扶阳抑阴(D错)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阳盛,也称“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阴抑阳(E错),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小周药师说:
阴阳学说这个看似很玄妙的概念,在中医中却有深刻的原理。本节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的治疗。阴阳偏盛,都是实证,寒凉药对阳盛(实热)即“热者寒之”、温热药对阴盛(实寒症)“寒者热之”阴阳偏衰,都是虚证,这个是相反的,即阴虚(虚热证)通过“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称为“阳病治阴”、阳虚(虚寒证通过“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此外还需要知道阴阳衰偏的治疗,明确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以及药物的性能,药性(哪些药物是寒凉哪些药物是温热),五味(心甘酸苦咸淡属阴属阳)还有升降浮沉中阴阳的区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