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点分析

 新用户12603780 2022-07-09 发布于广西

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改革的力度,通过建立内控体系,来增强单位风险的防控能力。内控机制的建设更多的是为了预防单位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优化梳理单位的运营活动流程,来增强内控风险能力。优化设计风险防控体系,使单位的各运营活动顺利的开展,优化配置单位的资源,使各项运营活动合规的开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要顺应改革的趋势,优化设计内控机制以及编制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来增强单位的运营管控能力,提高单位的运营水平,并加强廉政风险的防控。在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2014年1月起推动实施,这就加快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单位通过构建内控体系,来增强单位的运营能力,同时单位还可以凭借内控体系,去增强对各运营活动的控制能力,控制运营活动中的风险,增强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有些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比较晚,内控执行设计经验缺乏,在改革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下,缺乏相应的内控制度,会使单位出现许多运营问题。近年,国家政府部门对于单位的内控建设比较重视,单位从梳理风险的角度去研究内控制度中的不足和漏洞,思考如何去规避风险,提高单位的运营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风险分析

(一)内控体系不完善

有些单位制定的内控机制比较晚,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内控体系的建设处于探索的阶段。有些单位的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控制机制不健全,在事业单位的公益活动服务运营方面存在许多漏洞。在一些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内,由于单位的人员较少,组织分工不够明确,有些职工担任了许多工作的岗位,给员工带来较大工作压力,一人多岗的现象比较突出,会容易出现管理问题。有些单位未能够在内部设置不相容的岗位,例如有些会计和出纳由同一个人来兼任,这样就会增加了单位的财务风险。由于内控机制不完善,会使后期的内控执行存在操作困难,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这就增大了风险。

(二)缺乏内控的执行人才

在部分单位内缺乏专业人员,来编制内控方案,由于人员的欠缺会导致内部执行力的不足。内控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比较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由专业人员来操作,但是有些单位内部的内控方案的编制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人员欠缺,无法去了解各运营活动的细节环节,致使制定出来的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无法符合运营工作的需要。單位规模的扩增,运营领域逐步增多,这时就带来了较大的运营风险,而且风险的种类较多,就增加了风险管控难度。但是现有的内控人员专业性不强,从而导致风险扩大。

(三)资金管理缺乏规划性

在单位的运营中心,管理单位的资金是财务管控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资金都是由财政部拨款,单位运营受外界市场影响较小,在资金管理方面很多单位对资金的控制不重视,而且资金管理缺乏相应规章机制,未能够涉及资金的管理计划,这就会造成单位的资源分配不合理,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财政资金流失,以及违规挪用风险。

(四)预算管理比较粗放

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漏洞较多,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而且预算管理流程有冗余的问题,这些都会造成预算管理机制比较粗放,致使后期的预算执行与预算管理目标有较大的偏差,也给单位的运营带来了许多风险。预算方案的编制是预算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但是有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方案中,未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继而影响预算方案的编制质量。有些单位编制预算方案的工作则由财务部来执行,没有在单位设置独立的预算部门,单位职工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这给财务部在编制预算方案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如果全员都不能够参与方案的编制和执行,就会使预算流于形式,有些单位仍然会存在着预算应付上级检查,不能够将预算方案精细化、全面化,以使预算控制来管理单位的运营资金。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管控的对策研究

(一)优化设计内控体系

单位应该根据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规范,来编制内控制度,构建内控体系,要梳理优化内控中的风险点,根据单位日常的运营活动,来开展风险的梳理。针对单位运营中的风险,来设计风控体系,并加强对风险的研究。通过详细的规划统筹部署来引导全员参与,开展全过程管控,实现全面的内控,并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保障内控体系高效的执行。

(二)加强人才的培养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单位要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计划,来给单位的职工开展专业化的内控培训,以让职工都了解内控对于单位运营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内控工作可以落实到各员工的工作活动中。单位要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聘请外部的专业培训公司到单位讲解内控的知识、内控的理念。鼓励单位的职工自主的学习,树立学习意识,学习风险控制、风险分析、财务核算、财务分析等内控的相关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拓展自己的视野,来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职工要积极地参与培训活动,相互交流沟通,单位要给予人员建立培训平台,逐步培养符合单位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以推动内控的实施落地。

(三)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控制是单位内控的核心工作,也是单位的主要风险管控要点,单位就需要转变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与相关政府部门就建立管控制度方面加强沟通。在财政部颁布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指导下,单位要优化完善现有资金管理机制,组建资金管理部门或者在财务部门设置资金管理岗。事业单位要制定未来的资金发展规划,结合单位实际的运营、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来制定资金计划,并合理地给各部门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得以高效配置。资金的管理制度要覆盖单位的办公用品采购、资产采购、合同管理、资金使用、现金流管理等各项内容,并建立资金的考评机制。对资金的使用、支付和资金管理方案执行状况开展考核,通过设计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指标,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促使职工努力工作。资金管理制度的设计也能够增强单位的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并且单位也要积极地向外部机构学习,了解外部机构在资金管理方面的优秀做法,以此来获得更好的资金管理经验,以增强单位的资金管控风险。

(四)引入全面预算机制

单位应该在内部建立三级预算管理机制,为协调单位各科室部门的工作,也可以组建预算管理部门。在领导层,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由预算委员会组织编制预算方案,然后提交班子领导去审批。之后,由预算部门去执行预算方案,预算部门可以给各个科室编制预算计划,制定预算目标,实现预算方案落实。各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运营状况,来制定部门的预算,由预算部统一汇总,制定单位整体的预算计划,编制的预算方案要切合单位的运营实际。预算部门还要加强方案执行的监督力度,将精细化、全面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全面预算管控中,尽可能去缩小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保证预算比较精确。全面预算可以促使各部门落实单位的运营发展规划,并有效地规避内控中的风险点,增强资金的监管。全面预算可以带领全体职工都参与到方案的执行中,科学地调配单位的运营资金资源,使单位的运营活动更加高效。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对内控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点要重点把控,研究风险形成的原因,来优化内控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能够提升单位的运营水平。因而,在设计内控中,可以借助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去优化设计。结合单位未来长远发展,来制定内控制度和内控流程,有效地规避风险,使单位稳健运营。单位组建风险部门来对各运营活动开展风险的分析、识别、控制。单位也要给内部的职工开展内控培训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风险管控制度的落实,规避运营中的各类风险因素。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