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等《<山海经>·大荒东经第十四》连载之二

 元辰1948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91 总第957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大荒东经第十四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大荒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目录

一、原文
二、参考解读
三、《大荒经》第十四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国名(氏族)、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四、《大荒经》第十四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五、《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及其渊流。

《大荒经》第十四提示

《水經注疏補》卷二十四、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黄河千古改道,夺泗,夺淮。山在黄河河流域故道,水道今为黄河故迹,入海口既有黄河入勃海口,也有长江入黄海口。氏族国名在今东北,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因此“大荒经”之大荒指黄河下游、长江、淮、泗下游。东海指黄海、勃海、台湾海峡、日本海等。地名直达东極。人物以王亥为代表。王亥,子姓,王氏,名亥,商丘人,商的第七代国君,子孙成汤建立商朝。《竹书纪年》王亥经有易国(今河北)王亥遭难。王亥之子上甲微联合河伯之军攻灭有易国。有易国古部落名。在古黄河之北易水流域附近。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南拒马河流经定兴、容城两县,至高碑店市白沟镇与兰沟、白沟2河汇流后汇入大清河。大清河南北两系均源于太行山,东汇海河入渤海。

《<山海经>·大荒东经第十四》连载之二

《水經注疏補》卷二十五泗水 沂水 洙水

《山海經》曰:泗水出魯東北補:《經》泗水出魯卞縣北山。守敬按,《漢書·諸侯王表》顏《注》引晉灼曰,《水經》雲,泗水出魯卞縣。此晉人引《水經》之始。晉灼,晉尚書郎,未知與郭璞誰為後先?補,魯卞縣,康熙字典,魯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陶墟,相傳舜所陶處。《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又大壑。《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名曰歸墟。《木華·海賦》南澰朱厓,北灑天墟。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詩·邶風》升彼墟矣。葉下楚。泗水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商為卞明國,周秦為魯卞邑,隋始置泗水縣至今。19381月,日本侵略軍佔領泗水,日偽成立泗水縣政府(駐地今星村鎮大李家莊),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1939年末,遊擊泗水縣政府宣告結束。1939年春,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縣。2004年,泗水縣撤銷泗水鎮設立泗河街道辦事處河濟河街道辦事處。泗水河發源于魯中山地新泰南部太平頂山(海拔814米)西麓,西南流經山東濟寧市的泗水、曲阜、兗州、鄒城、任城區、微山等縣市,它是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又名泗水。入泗水境後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和兗州縣邊境複折西南,于濟甯市東南魯橋鎮入京杭運河于任城區辛閘村入南陽湖,河長159公里,流域面積2357平方公里。古代的泗河為淮河的大支流,流經山東、安徽、江蘇三省,河長400餘公里,流域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流向東往西, 全國最大的倒流河。古泗水是歷史上黃河侵擾和奪占淮河的通道。前132年(漢元光三年)黃河在瓠子決口,經泗水入淮長達23年之久,嗣後五代和宋代黃河多次南決,也多是走的泗河故道。
卞縣桃墟泗水舜井。今泗水河源出山東新秦市放城鎮上峪,以木廠峪鄉蘇家莊水為最遠,在管家山北。桃墟在放城鎮境。舜井在放城鎮東石井村。泗水縣泉林鎮有駙馬井。曆山在駙馬井南。
補:《經》西南過魯縣北。補,曲阜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古稱魯縣,周魯國國都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曲阜, 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裏,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也是世界四大聖城之一。
曲阜少昊之墟。少昊氏的金星部落西遷曲阜立國。大庭氏,氏族首領名。《注》縣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會貞按,《史記·周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尚書》是用來記述往古事蹟和典章制度,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詩經》中的”“,《尚書》中的典章制度 其實是周朝時期的一些行政方法與禮樂規範,是一部古老的執政書籍記錄,它的本質是禮治,與當時秦國以法治國是對立的。
曲阜沂水圜丘。圜丘祀天禮分為: 一、《周禮》中的圜丘祀天禮,即先秦郊天禮。周天子擇地勢較高處祭祀。二、圜丘祀天禮所涉飲食器及食物數量種類眾多。盛食的鼎有正鼎和陪鼎之分,《周禮》中豆為禮器,即豆、籩、登的通名。簋是以鼎為核心的食器使用制度中與鼎搭配的重要禮器,祀天所用的鼎簋組配製度為九鼎八簋。飲酒器以爵為主,祀天時一升之爵為獻爵,獻爵所實為齊灑。 三、祀天中禮神時所用為蒼璧,燔柴祀神為四圭有邸,一祭之中兼用圭璧。樂器是鐘、磬、鼓。四面排列的宮懸,編鐘單獨稱肆,每肆十六件。四、圜丘祀天,天子親自在藉田中服冕穿朱紘,舉行耕種儀式。龜卜時所用的燃,指燃燒不滅以待用的火種。鑿龜甲用的器物叫”,“楚焞,與燃都是指灼龜時所用的薪材。五、圜丘祀天禮正祭,天子下壇,迎牲升壇,大宰隨其後,佐助天子執幣牽牲。牛、羊、豕諸牲都是作為主祭者,天子象徵性地以弓久射殺。六、周人天神崇拜的觀念即天人關係。《注》沂水又西徑圜丘北守敬按,《寰宇記》,南郊圜丘在曲阜縣南七裏。《明一統志》,郊台在縣西南十裏,東西五十八步,南北四十步,即魯君郊祀之所。在今曲阜縣西南。丘高四丈餘。
魯國鄒山漷水、鳧嶧。嶧山(545米)在今山東鄒城市東南嶧山鎮紀王城北。東有郭參溝西有望雲河(白馬河)。是又一漷水也。鳧嶧當是郭參溝處。《注》漷水又徑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會貞按,《續漢志》,騶縣有鄒山,《元和志》,鄒山在鄒縣南二十二裏。在今鄒縣東南二十裏。《春秋左傳》所謂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守敬按,《左傳·文十三年》,邾文公卜遷於繹。杜《注》,魯國鄒縣北有繹山。《校勘記》,《水經注》引作嶧山,非也。然繹、嶧古字通,故《漢志》作嶧山。顏《注》引應劭曰,邾文公卜遷於嶧者也。《史記·夏本紀·正義》引《鄒山記》,鄒山,古之嶧山。乃鄒山即嶧山之證。惟以當《禹貢》之嶧,則誤耳。而《地形志》、《通典》分鄒山、嶧山為二,失之。今城在鄒山之陽,會貞按《續漢志·注》引《騶山記》,邾城在山南,去山二裏。《通典》,城周回十四裏,上冠危峰,下屬岩壑,窮險固之勝景。依岩阻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守敬按,《漢志》,故邾國,曹姓。《公羊·隱元年》作邾婁,《釋文》,邾人語聲後曰婁,故曰邾婁。《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五曰曹姓。
綜上所述,郭,春秋國名,在今山東省北部周朝諸侯國,在今山東聊城一帶。補,高平縣,在今鄒縣西南。高平故城,位於今微山縣兩城鄉駐地兩城。洸水在兩城鄉西北24公里,甚遠,泗水在西北12公里,白馬河近西北也。夏商屬任國。西周屬茅國。春秋茅國被邾國所滅。補,兩城因戰國時期的匡城、矛城而得名,境內出土的屬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南薄村西北堂台遺址、戰國時代的姬家林遺址、漢墓群及漢畫像石,秦時在兩城置橐縣,漢初改為高平縣南朝宋時為高平郡治所。被譽為漢末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著名文學家王桀、東漢著名的醫學家王叔和、三國時魏蜀吳爭漢鼎中的重要人物劉表、魏晉玄學的奠基人王弼以及張儉、仲長統、張湛等均生於茲、長於此。著名的伏羲陵、伏羲廟、聖母池泉、獨山島、承匡山(鳳凰山)、高平山(金九峪山)、桃花山等久著盛名。廟後有六合泉聖母池泉 滕縣兩溝之名。滕縣治今滕州城關鎮,滕國故城在薑屯鎮東滕城村(子城),公丘故城在縣西南十五裏,在今薑屯鎮種寨村。補,沛縣,沛縣位於江蘇省西北端,與山東省微山縣毗連,西北與山東省魚台縣接壤,西鄰豐縣,南界銅山區。境內有9條骨幹河流,淮河流域泗水、東西走向的主要河道有楊屯河、沿河、鹿口河等,南北流向的主要河道有大沙河、姚樓河、龍口河、徐沛河、蘇北堤河、順堤河等。地下水儲量約22.19億立方米。沛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為典型的沖積平原形。沛縣因古有沛澤而得名。
定陶縣陂水(黃溝正流)。黃河故道分三支,北支名紅衛河,東北流徑定陶縣南;中支小堤河;南支黃河故道。陂水是對黃河氾濫之水的通稱。《注》陂水會貞按,陂水為黃溝正流。東北流徑定陶縣南,會貞按,縣詳《濟水注》一。補,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古陶國。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史記》範蠡助越滅吳輾轉至陶,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為商界鼻祖,葬于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地處中原東部,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中部,西距開封100公里,南與曹縣毗連,東與成武縣相鄰。補,成武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屬菏澤市。西周初文王子封于郜國,古成武即為郜國故都。春秋相馬師伯樂、漢孫期、齊晏子等人的故鄉。平樂縣黃溝。今單縣東四十裏後王坑村黃河故道惠河所徑。《注》黃溝又東徑平樂縣故城南,守敬按,漢縣屬山陽郡,後漢廢。《地形志》,離狐有平洛城,即此,在今單縣東四十裏。補,單縣稱單父,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地。周成王封少子臻於此,為單子國。魯國單父邑。秦置單父縣,屬碭郡。東四十裏後王坑村惠河所徑。
已氏縣黃溝。今山東曹縣曹城鎮東南23公里的安蔡樓鄉楚天集村(舊稱楚丘集)。大沙河南支翻身河已氏縣故城楚天集)北。《注》又東徑已氏縣故城北,守敬按,漢縣屬梁國,後漢屬濟陰郡,魏、晉因。後魏興和二年屬沛郡,在酈氏後。在今曹縣東南。王莽之已善也。縣有伊尹塚。守敬按,《漢志》偃師顏《注》引臣瓚曰,今已氏有伊尹塚。《寰宇記》,在楚邱縣西北十四裏。在今曹縣東南。崔駰曰:殷帝沃丁之時,伊尹卒,葬于薄。守敬按,崔駰已見《汳水》篇,此三語即《史記·殷本紀》文,作亳,即薄也,亦見彼篇。酈氏不引《史記》而引崔駰,蓋故示博。《御覽》五十三引伏滔《北征記》,博望[二字誤,當作一薄字。]城內伊尹塚,今為丘。薄近已氏。《皇覽》曰:伊尹塚在濟陰已氏平利鄉。守敬按,《史記·殷本紀·集解》引《皇覽》作平利同,《續漢志》已氏《注》引作平和,誤。皇甫謐曰:伊尹年百餘歲而卒,大霧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親自臨喪,以報大德焉。守敬按,《書·序》沃丁《疏》、《初學記》三、《御覽》十五引《帝王世紀》同。《史記·殷本紀·正義》、《御覽》八十三引稍略。補,已氏縣漢置縣,屬梁國。北魏已氏縣置北譙郡,北齊郡縣具廢,隋開皇四年(584年)複立,六年(586年)改己氏城為楚丘縣。在今山東曹縣曹城鎮東南23公里的安蔡樓鄉楚天集村(舊稱楚丘集)。先後屬屬宋州、戴州、輝州、歸德軍、拱州、應天府、歸德府、曹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楚丘縣,其地直隸曹州。
睢陽縣孟諸澤。睢陽縣在今商丘市睢陽區南,1912年改名商丘縣。孟諸澤,在虞城縣西北十裏,在今商邱縣東北,接虞城縣界。包河自商邱周莊黃河故道、東南徑虞城。《注》又東徑孟諸澤,杜預曰:澤在梁國睢陽縣東北。守敬按,《禹貢》作孟豬。《史記·夏本紀》作明都。邛城縣黃溝。郜城本在成武(郜城曰北郜),南郜當改為邛。邛城在今城武縣東南即郜鼎集鄉。成武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屬菏澤市。西周初文王子封于郜國,古成武即為郜國故都。單父縣黃溝。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黃河故道徑單城南。下邑縣泡水(瓠盧溝)。今安徽碭山縣下邑縣故城,北魏下邑縣改治今河南夏邑縣城,水上承猚水於下邑縣界,東北注(當作東南),孟諸澤,在虞城縣西北十裏,在今商邱縣東北,接虞城縣界。包河自商邱周莊黃河故道、東南徑虞城。猚、氵惟、泡、包、濉、豊、灃,同水異名,皆為黃河故道支流,又通稱黃溝《史記》: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伐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補:《經》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補,彭城縣故治在今徐州市區。彭城今徐州市。堯封彭祖于彭城(今徐州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此始。
補,葛嶧山,在江蘇邳州南八十裏,山跨邳、睢兩縣,亦名嶧陽山,俗名距山,以其與沂水相距也,岠古通,故此又作岠山,在八路鎮岠山風景區土牛丘的岠山貝丘遺址,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一處少有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居之所。下邳縣泗水。下邳故城(下邳國,都下邳),在今江蘇邳州市之邳城鎮。
補,一、東陽郡無考,東海郡亦稱郯郡。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後為郯國。春秋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為越國所滅。秦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12縣:郯縣、襄賁、蘭陵、繒縣、朐縣、下邳、淩縣、淮陰、盱眙、東陽、廣陵、堂邑。其轄地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東海容邱縣桐水。東海郡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漢容邱縣屬東海郡,後漢廢,在今江蘇邳州北。補,一、蒙陰縣,蒙陰西漢置縣, 蒙恬、劉洪的故鄉。孟良崮戰役舉世聞名。上古屬有窮國。隸屬兗州泰山郡。東莞縣沂水。今山東省沂水縣沂水鎮西北方向武家窪鄉後古城(前)村即東莞城。古城(前)村東北四十裏謂之故東莞城(鄆邑)。小沂水即跋山水庫水 。《讀史方輿紀要》載:莒州東北百六十裏有姑幕故城,古為蒲姑氏國,漢置姑幕縣。補,一、東安縣城陽國,莒地,商為古幕國,春秋時期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後村南50米,西牆伸到劉家菜園、韓家菜園前至南關村的消氣嶺以東。東南角湮沒。東牆所經至傅家窪以西,地名為城子。外城西北角城子口。莒縣東莞鎮,相傳立村于商末,後為邑,有謂即古東鄆者。西漢置東莞縣,曾治今沂水縣城子嶺,東漢移治今沂水城,南北朝南齊間徙治於此。巨圍之山巨圍水。巨圍水即今蒙陰縣常馬鄉李家榛子崖水,北而東南流入東汶河。《注》東南流,巨圍水注之。水出巨圍之山,東南注于桑泉水。會貞按,巨圍山在今蒙陰縣西南四十裏,其水東南流入東汶河。   
顓臾城治水。顓臾國故城,位於山東省平邑縣城東4公里處的顓臾村,治水(浚河)支流徑顓臾城北。開陽縣沂水。開陽縣,地在今山東臨沂蘭山區開陽路,未審。沂水又南徑開陽故城東。《注》沂水又南徑開陽縣故城東,會貞按,漢縣屬東海郡,後漢為琅邪郡治,魏晉因,宋廢。在今蘭山縣北十五裏。縣故鄅國也。
補,一、卞縣,泗水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東臨沂蒙與大海相連,西鄰孔子故里曲阜,南峙孟子家鄉鄒城,北臨五嶽之尊泰山。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商為卞明國,周秦為魯卞邑,隋始置泗水縣至今。泗河發源于泗水縣泉林鎮東陪尾山麓,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泉四源併發匯流成河而得名。二、盜泉水,古泉名,故址在今山東泗水縣東北。縣內共有泉水87處,惟有盜泉不流,其餘都匯人泗河。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淮南子》,曾子立廉,不飲盜泉。後遂稱不義之財為盜泉,以不飲盜泉表示清廉自守。 三、卞城遺址,位於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北臨泗河,東靠卞橋,向東即泗河源頭泉林。《路史·國名紀》,卞,卞明國,湯伐有卞。《國語·魯語》,魯有弁、費,韋昭注曰:弁即卞。漢置卞縣,魏晉因之,屬魯郡,南北朝時廢。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泗水縣,治所在今縣城駐地。卞橋青龍山古稱卞山水縣青龍山小流域屬淮河流域,河水系,總面積10.436km2。南平陽縣洙水。今山東鄒城市東北大束鎮朱家村(邾邑、閭丘邑),遼河源出,北流折西流,徑曲阜鎮南,西南入泗河


《水經注疏補》卷二十六  

補,沭水,古稱,今沭河,發源于山東省沂水縣東于溝鄉石槽峪(北臨朐縣沂山鄉),即沂山南麓,西並行沂河而南流,徑莒縣東莞鎮西(經東莞縣西北山)、西南流徑莒南縣、臨沭縣、河東區,自臨沭縣官莊鄉分為二支,東支入江蘇省境內南辰鄉。西支西南流入山東城縣、江蘇新沂縣新安鎮。琅邪東莞縣,琅邪郡名,秦建,治所在今山東諸城市東南海濱。東莞縣,諸城魯之諸邑。箕山之水。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西(經東莞縣西北山),有碁山,左合天寶鄉水,又左合碁山水。會貞按作琪山、琪水,碁讀琪。補:《經》又東南過莒縣東。補,莒縣,莒地商屬姑幕國。西周至戰國初期屬莒國,前431年,莒為楚所滅,先屬楚,後屬齊。《春秋世族譜》,莒國嬴姓,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春秋馬鬐山前城邑渠丘,為莒國三大國都之一,《左傳》晉侯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于池上。19833月,出土,刻有左徒戈銘文。《通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淖齒欲與燕分齊地,乃執湣王而弑之。此戈應為淖齒遺留物。左徒戈出土地左側有故城址,名城子遺址。朐縣柤水入遊注海。柤水入沂,于沭陽城西入沭河。淮沭新河東北徑連雲港朐陽街辦錦屏山(427米)側東北入海。丹山丹水。今山東臨朐縣臨朐鎮臥龍鎮東盤陽村(朱虛縣故城)。城東北二十裏有丹山,今上林鎮杭山安家溝,東北流,與西部彌河並而北,名丹河。望海台丹水在今山東省壽光市道口鎮黑塚子村。
補:《經》又北過臨朐縣東。補,漢置臨朐縣。因朐山而名。黃帝曾登封沂山,帝堯之子丹朱曾封于丹水。夏為季荝氏封地。商為逄伯陵封地。西周為缾(駢)邑,紀國所轄。春秋縣境置缾邑、東陽邑;戰國為朐邑,齊國所轄,為齊相管仲封地。今縣境大部屬臨淄郡,南部屬琅琊郡。西設有臨朐、朱虛。三國魏晉設臨朐、朱虛縣, 南北朝境內設昌國、朱虛、般陽、西安、安平縣。1949年屬昌濰專區, 1983年改稱濰坊市,臨朐順次屬之。委粟山巨洋水。委粟山在今臨朐縣東北三裏。又名稷山,位於臨朐城北1.5公里處彌河西岸,臨朐古八景之一。(山其)山(箕山)康浪水(滄浪溝)。在今山東壽光市紀台(益都縣)東五十裏丹河(康浪水、滄浪溝、溎河),水出箕山(箕子山)是彌河,康浪水(溎河)出方山(338米)北孤山(266)南。孔子所謂滄浪之水一也。古紀國。紀國,商周、春秋的諸侯國,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壽光、萊陽和煙臺等地出土有紀國銅器。補,臧台遺址,位於青州市何官鄉臧台、東台、西台三村之間。西臨躍龍河。臧台村壓在遺址南部邊緣, 1979年發現。遺址現存高15米,台基長寬各近150米,存大量陶片,出土有龍山文化的陶罐,商周的鬲足、盔形器、素面半瓦當,戰國至漢的豆、盆等。《益都縣圖志》 臧台因臧文仲重修此台而得名。 
補:《經》又東北過壽光縣西。補,壽光縣,濰坊市濰北平原的西北部,夏斟灌國、紀國,漢淄川國地。侯國封置於此,自壽光侯始,即有壽光之稱。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北海郡置壽光縣,治今後牟城(壽光市寒橋鎮北後牟城)1993年以原壽光縣的行政區域設立壽光市。彌河徑後牟城(壽光縣)西。《一統志》,義山在臨朐縣東五十裏,亦名堯山,堯河出此。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為角崩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訛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出也。守敬按,甾川國劇下文。北徑(山其)山東,俗亦名之為青水矣。守敬按,《齊乘》二,堯水,一名蕤,又名青,則青水字不誤。
補,斟灌國,《續山東考古錄·壽光》,斟灌國故城在東北四十裏,一稱東壽光城,今基灌店。今斟灌村即為夏代斟灌城。斟灌古城四面有土城牆,城內分東城、西城、城裏3個區。城牆根寬八丈,城上可並跑四輛馬車。今斟灌村附近村莊名稱多與斟灌古城相關。如斟灌村往南是城裏村和城南村,西斟灌村西南和西北有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斟灌古城牆文革前還在,老人俗稱圩子牆 《續山東考古錄·濰縣》,桑犢故城又稱高密城,又稱古郡城。
五子之歌。出自《尚書》,《夏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注》薛瓚《漢書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衛。守敬按,此瓚釋斟灌,當在《漢志》壽光下,顏《注》不載。瓚所雲東郡灌,即觀。顏《注》引應劭曰,世祖更名衛國,以封周後。《續漢志》亦雲,光武更名。此明帝字當誤。斟尋在河南,非平壽。又雲:守敬按,又字承上《汲郡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弟五人,徯於洛汭。守敬按,今本《漢志·注》徯作須,《書·序》亦作須。官刻戴本洛作河,誤,孔刻不誤。此《五子之歌·序》文。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守敬按,此平壽下瓚釋斟尋說,顏《注》引之。補,大禹的兒子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王,開始了父死子繼的帝制時代。然而第一個繼承皇位的兒子太康,就因為沒有德行,導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貪圖享樂,在外打獵長期不歸,國都被後羿侵佔。太康的五個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了五個誨意。夏後太康失國,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續山東考古錄·壽光條》斟灌國故城在東北四十裏,一稱東壽光城,今基灌店。今斟灌村即為夏代斟灌城。斟灌的由來,禹帝分封同姓宗族人為王,其同宗之一,被封為斟灌(國),姓斟灌氏。啟帝死後,啟的兒子太康繼位。羿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夏帝,自己當監國掌管朝政,羿不近忠臣,寵信有窮系小人寒浞,加封為相國,後又加封為寒王。仲康的兒子相投奔諸侯斟灌、斟潯兩部落(國)。斟灌、斟潯兩部落擁立相為夏帝。夏相26年,寒浞派兒子澆帶兵剿滅了斟灌國。一年後出兵攻打斟潯,追殺了夏帝相,把斟灌的屬地劃歸寒國。相的皇后懷著少康逃到有仍國,少康在斟灌城上殺了寒浞,寒浞就葬在斟灌城東。諸侯擁立少康為新夏帝,恢復夏後國號。夏朝因羿、浞之亂後重建,歷史上稱為少康中興。少康帝懷念斟灌的貢獻,想恢復斟灌國。但因寒浞滅斟灌時手段殘酷,斟灌王後繼無人。少康帝下令在斟灌城建大禹王廟。廟裏正中塑大禹王像,在大禹像前塑有兩個武神,一個是斟灌,一個是斟潯。至今東斟灌村的百姓每逢年節,祭祖必祭禹。斟灌古城。《史記左傳都記有斟灌,《括地志 》記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裏。今斟灌保留著東斟灌、西斟灌、城裏村的三處村落的自然佈局。古跡有禹王廟、東嶽廟。夏朝少康帝的命令,在東斟灌的西北角築土為台,叫夏王台。臺上修一座禹王廟,中間坐著大禹王,禹王像前塑有斟灌、斟潯兩神像。東斟灌村西頭南北道西旁是古東嶽廟舊址。乾隆年間被毀。寒王墳,夏帝少康抓住寒王浞後,在斟灌城上殺了浞,浞就葬在斟灌城東。有封土墓塚,在當時村委大院門口東南三十米。二、二裏頭遺址就是夏都斟鄩。洛陽是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和都邑所在。《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夏本紀·正義》雲:《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這些文獻表明,伊洛交匯的洛陽盆地是夏人的活動中心,地望與洛陽市偃師二裏頭遺址恰好相合。這個王邑遺址,就是史書記載的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書紀年》載:仲康居斟鄩。斟鄩作為夏朝國都,在夏朝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三、鬲縣,秦置鬲縣(在德州市德城區南境),屬濟北郡。西漢屬平原郡。北魏析平原郡、清河郡地置安德郡,鬲縣屬之。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鬲縣廢。
堯水注巨洋。堯水即堯溝鎮丹河,因堯溝鎮名堯河,北流入彌河(巨洋)。《注》堯水又東北注巨洋。守敬按,《漢志》蕤水入海《注》言,堯水注巨洋,則在今壽光縣東入彌河。今堯河自臨朐縣東北流,至壽光縣東南,入丹河。伏琛、晏謨並言,堯嘗頓駕於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守敬按,今本《漢志》脫東字。沿其徑趣,即是水也。
補:《經》又東北入於海。
望海台巨洋水。望海台丹水入巨洋水(彌河),在今山東省壽光市道口鎮黑塚子村。彌河於道口鎮分二支,西支徑道口鎮西,北流於羊口鎮東入萊州灣。《注》巨洋水又東北徑望海台西,會貞按,《地形志》,南皮有望海台,即此。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裏,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詳也。會貞按,漢平望縣屬北海郡,後漢廢,蓋廢為平望亭也。《晉書·陸曄傳》,曄封平望亭侯。《初學記》二十四引伏琛《齊地記》,平壽城西北八十裏有平望亭,亦古縣也。或雲,秦始皇為望海台。《御覽》一百五十七引同,比此稍略。《一統志》,平望故城在壽光縣東北,稱舊《志》望海台在縣東北四十裏,是也。而又雲,望海台在濰縣東北,失於不照。按《史記》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會貞按,《史》、《漢表》,賞封平望縣侯。又東北注於海也。會貞按,今彌河自臨朐縣南,北流經益都縣,又東北經壽光縣。《水道提綱》,彌河東北至彌河口入海。後稍移東數十裏,至黑洋口入海。舊彌河口猶存。補,南皮望海台非壽光市道口鎮望海台。
補:《經》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補,淄水(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萊蕪縣今萊蕪市,地處山東省中部,轄萊城、鋼城兩個區和三個省級開發區,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趙家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裏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于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穀,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公里的口頭鄉城子莊。原山(原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城區西南部,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山東省十大新景點、山東省十佳森林公園,分為鳳凰山、禹王山、望魯山、薛家頂、夾穀台五大景區,面積1702公頃,涵括120多個山峰。牛山西淄水。牛山(174米)位於臨淄城南7公里朱家終村西,山體植被豐茂,山頂林木秀美。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負盛名,臨淄名山之一。山上建有中國宰相館、管仲像等。淄水徑朱家終村。
天齊淵四豪塚。《明一統志》引《齊記補遺》,四王墓在鼎足山,乃齊、威、宣、湣、襄四王墓。二王塚,又稱齊王塚。傳為姜齊第16代國君桓公(小白)與姜齊第25代國君景公(許臼)之墓。它位於今臨淄區齊陵鎮的鼎足山上。鼎足山,也叫紫金山(又名雷公山)。與菟頭山(又名驢山),牛首山(又名牛市山),三山對峙,如鼎之三足,因此而得名。二王塚,因山為墳,墓葬中間。封土高大,氣勢雄偉,如同山上之山。二塚東西並列,方基圓頂,南北長190米,東西長320米,墓高30米。與南側的四王塚遙遙相望,二王塚和四王塚、三妹塚形成了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古墓群。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一九八四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二王塚進行稽考,認為二王塚是田齊侯剡和田桓公午之墓。19881月,二王塚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注》《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守敬按,《史記·封禪書》,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應所本。其水北流注于淄水,又東徑四豪塚北,水南山下有四塚,方基圓墳,咸高七尺,東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塚也。會貞按,《地州志》,廣川有四豪塚。《明一統志》,四王墓在鼎足山,乃齊威、宣、湣。襄四王墓。《亭林文集》五,考田氏之稱王者五,而王建遷於共以死,知是威、宣、湣、襄也。在今臨淄縣東。太公望都營丘(非都營陵)。營丘在今山東臨淄縣北八裏今臨淄區東北齊都鎮西北古城,齊國始祖姜子牙封地。齊陵墓群踞周圍。齊獻公姜呂山自薄姑徙臨淄,改營丘名臨淄。巨澱湖。古湖名。即今山東廣饒東北清水泊(大碼頭鄉)的前身。漢時為一大湖,淄水、時水、女水、濁水、洋水等皆匯於此,北出為馬車瀆(高家港),東北流入海。漢武帝時曾在此穿渠引水灌田。北魏時面積尚廣,後因上游諸水改道,逐漸淤塞。縣東南則澱湖,指今山東博興縣博興鎮東南18公里利城村東南,有巨澱湖,在廣饒東北。廣固城堯山濁水。堯山在廣固城(青州五裏鎮)西七裏。一說堯山在今青州(益都縣)西北八裏(此說指淄河臨淄朱家村,非此廣固城堯山)。陽河亦稱洋河(北陽水、濁水) 。發源於益都縣五裏鎮西南山區。益都縣,山東省青州舊稱。
楚使聘齊(梧宮台、石社碑)。楚使或為屈原,年代或在前312年。《注》系水又北徑臨淄城西門北,而西流徑梧宮南。昔楚使聘齊,齊王饗之梧宮,守敬按,見《說苑·奉使》篇。即是宮矣。其地猶名梧台裏。守敬按,《御覽》一百五十七引伏琛《齊地記》,臨淄有梧台裏。台甚層秀,東西一百余步,南北如減,即古梧宮之台。守敬按,《類聚》八十八引《齊地記》,城北十五裏有梧台,即梧宮,在今臨淄縣西北。台東即闕子所謂宋愚人得燕石處。守敬按,引見《類聚》六,誤作闞子。台西有《石社碑》,會貞按,明鈔本作社。猶存,漢靈帝熹平五年立,其題雲梧台裏。守敬按,此碑歐、趙皆不著錄,洪但載酈說,蓋已佚。補,一、《藏珍燕石》,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俯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主人怒曰:商賈之言,豎子之心!藏之益固,守之彌謹。二、梧台,位於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梧台鎮梧台村北。現台高28米,周長220米,當地人稱梧臺山,是齊國宮室建築中最大的一處夯土台基。民國九年《臨淄縣誌》載,台西舊有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年)立的石碑,攜刻梧台二字。傳說是齊國的議事宮室。此處多梧桐樹。三、楚使使聘于齊,齊王饗之梧宮。使者曰:大哉梧乎!王曰:江海之魚吞舟,大國之樹必巨,使何怪焉!使者曰:昔燕攻齊,遵雒路,渡濟橋,焚雍門,擊齊左而虛其右,王歜絕頸而死于杜山;公孫差格死于龍門,飲馬乎淄、澠,定獲乎琅邪,王與太后奔于莒,逃于城陽之山,當此之時,則梧之大何如乎?王曰:陳先生對之。陳子曰:臣不如刁勃。王曰:刁先生應之。刁勃曰:使者問梧之年耶?昔者荊平王為無道,加諸申氏,殺子胥父與及兄。子胥被發乞食于吳。闔廬以為將相。三年,將吳兵複讎乎楚,戰勝乎柏舉,級頭百萬,囊瓦奔鄭,王保於隨。引師入郢,軍雲行乎郢之都。子胥親射宮門,掘平王塚,笞其墳,數其罪。曰:'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士卒人加百焉,然後止。當若此時,梧可以為其矣。譯文:楚國派使者到齊國去問候齊王,齊王在長著梧桐樹的宮院中設宴招待他。楚國的使者說:真大呀!這些梧桐樹。齊王說:長江和漢水中的魚大得可以吞下船去,大國的樹必然也巨大,使者何必奇怪呢?楚國的使者說:過去燕國進攻齊國,沿著洛水邊的道路,渡過了濟水上的橋,焚燒了你們臨淄城西面城門的城樓,攻打齊國的東部,而使齊國的西部也變成了廢墟。王歜在杜山自縊而死,公孫差在龍門格鬥而死。燕軍來到淄水和澠水邊飲馬,在琅邪陳列清點他們的戰利品和俘虜。齊王和太后出逃到莒城,又逃到了城陽的山中。在那時,這裏的梧桐樹有多大了呢?齊王說:陳先生回答他的問題。陳子說:我不如刁勃善辯。齊王說:刁先生應答他。刁勃說:使者問梧桐的年齡嗎?過去楚平王做不道義的事情,侵害楚國的賢臣申氏家族,殺害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出楚國,披散著頭髮在吳國討飯,吳王闔閭讓他擔任了將相。過了三年,率領著吳國軍隊打回楚國報仇。吳軍在柏舉戰勝了楚軍,斬首一百萬。楚國的執政大臣子常逃到了鄭國,楚王逃到隨地自保其身。伍子胥率領著軍隊進入郢都,吳軍在郢都像天上的雲一樣鋪天蓋地地行走。伍子胥親自向楚王的宮門射箭,挖開了楚平王的墳墓,用木杖抽打平王的墳堆,一件一件地列舉平王的罪行,他說:'我的先人沒有罪過,而你卻殺害了他。吳國的士兵們每人打了平王的墳頭一百棒,然後才甘休。在那時,這裏的梧桐可以供他們當抽打平王的棒子用了。四、臨淄齊文化研究社王毅論文,屈原曾兩次來過梧台。梧台是齊國的國賓館。齊景公自詡道:齊國大,吾宮的梧桐亦大。因之有梧宮之名,後宮殿廢圮,稱梧台。臨淄有梧宮二饗屈原之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為楚懷王左徒,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辭源》,屈原楚懷王時任左徒,主張聯齊抗秦,使齊訂盟……”漢劉向《說苑·奉使》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均載:昔楚使使聘于齊,齊王饗于梧宮。據以上記載可知,齊王饗屈原于梧宮是可信的。據史料記載,第一次梧宮饗屈原為前三一八年(周慎靚王三年),年僅二十二歲的屈原,風華正茂,才氣橫溢,高冠長劍,錦衣博帶。他時任左徒,受楚懷王的派遣,千里迢迢來到齊國都城臨淄,下榻于梧宮。他見梧宮雕樑畫棟,巍峨壯觀,其周圍廣植梧桐,樹幹高大,綠葉如扇,婆娑多姿,深感心曠神怡。次日清晨,剛登位三年的齊宣王在這裏接見了他。屈原雄辯地分析了當時七雄並之、唯秦是狼的局勢,並闡明了齊楚聯盟的重要性。屈原講得精闢透徹,天衣無縫,使齊宣王和文武大臣為之折服,很快簽訂了齊楚盟約。齊宣王親自設宴,由相國田嬰相陪把盞,盛情款待了屈原。這次使齊為楚王簽訂了聯齊抗秦的盟約,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又載: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返)……”所謂既疏不復在位,就是屈原遭到上大夫靳尚的嫉妒,靳與太子蘭勾結,收買寵姬鄭袖,使楚懷王罷黜了屈原的左徒之職,降為三閭大夫(掌管王族三姓之官)。此時楚懷王聽信了張儀遊說的秦國獻地六百里的詭計,與齊國絕交,並派勇士去大罵齊宣王。後秦國與韓、魏聯合攻打楚國,楚國損兵折將,走投無路,不得已只得再次派遣屈原使齊,想重修齊楚盟約。第二次梧宮饗屈原是在前三一二年(周赧王三年),年已二十八歲的屈原,風塵僕僕使于齊,也是下榻于梧宮,不過這次使齊,僅是顧反(返)而已。所謂顧反就是屈原受到相國田嬰的責問和齊宣王的怒斥,雖經屈原費盡唇舌,說明楚國背盟是聽信讒言,被張儀所騙,受秦所欺,但齊宣王宿恨猶存,拒絕了簽約,僅按外交常規草草饗之。屈原感到心灰意冷,無能為力,只得一反(返),離開了齊國國賓館”——梧宮。到東漢靈帝熹平五年,曾在梧宮西立石碑,上書梧台二字,可見東漢時此宮已廢圮,唯荒台孑然立於郊野。時至民國初年,有好事者在梧台之上建起了玄武祠。筆者愚見:玄武祠之名大概是據屈原《楚辭·遠遊》中召玄武(北方的太陰神)而奔屬之句而為之吧?!當時祠前香火頗盛,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齊人對屈原的推崇。屈原雖不是齊人,但他為力挽楚國的危亡,兩次使齊,被饗于梧宮,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為臨淄人所敬仰。過去,每當端午之際,人們絡繹不絕,扶老攜幼,來到這屈原當年兩次寓居之地——梧台,插艾草,吃粽子,燒香上供,瞻仰、追思,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和敬意之情。
屈原為楚使,兩使齊國。,《宜昌文博》楊世燦《屈原離騷自傳》,悟叟譯。撰者以屈原《離騷》為據,讀《水經注疏》20年,見屈原事蹟散記于40卷全《疏》500萬字中,又兼及宜昌市四十年考古,論定屈原生於公元前331年。出生地屈原三次自稱夔國平樂里(樂平里)。4歲陪讀懷王,學宮地點在今當陽草埠湖鎮季家湖楚王城遺址,《楚策》稱郢中,漢稱沮中,夏首所出,西接枝江古雲夢澤津鄉問安。出使齊國年代當在前312年。前297年屈原因懷王薨,受命懷王制訂貫徹憲法墨繩未成,而回封地湖南汨羅(古羅國自枝江遷汨羅),在紀念懷王逝世十周年的作品中,回憶他九年未回郢中。前279-前278年,白起拔郢(郢中),橫掃至湖南北湘南漓屈原居地黔巫(非四川)流域,前277年屈原懷沙循前賢之道投汨水而逝。
補:一、齊國之钜澱縣。廣饒縣在先秦時期,其地面屬齊國管轄,曾設置過4個小縣邑。《國語·齊語》記載,已有72個縣邑,今廣饒縣建置過千乘、琅槐、樂安、钜定四個小縣邑。二、易牙(狄牙),春秋時代著名的廚師,齊桓公的近臣,易牙作為雍人,專管齊桓公的飲食。擅長于調味,很得齊桓公的歡心。易牙淄澠,淄水和澠水的並稱。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則難以辨別。《呂氏春秋·精諭》,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
補:《經》又東北入於海。補,淄水入馬車瀆、徑琅槐故城、馬井城、皮丘坈入於海。一、琅槐縣,戰國齊國置。戰國齊國置琅槐縣,故城遺址在今廣饒城東北55公里之丁莊鎮境內。秦屬臨淄郡。西漢屬千乘郡。王莽新朝時期,琅槐縣屬建信郡。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建信郡為千乘郡(漢明帝永平三年(西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琅槐縣屬之。永元七年(95年),廢琅槐縣。二、馬車瀆,又作巨澱湖。古湖名。即今山東廣饒東北清水泊的前身。漢時為一大湖,淄水、時水、女水、濁水、洋水等皆匯於此,北出為馬車瀆,東北流入海。漢武帝時曾在此穿渠引水灌田。北魏時面積尚廣,後因上游諸水改道,逐漸淤塞。三、馬井城,位元於今黃河三角洲地區小清河尾部。
斟灌國(淳于國)兩川交會。在今安丘縣東北四十裏,黃旗堡鎮杞城即斟灌國(淳于國)。汶河東北流徑杞城西,于黃旗堡鎮乙甲莊入濰河。其城(黃旗堡鎮杞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兩川者,汶河也,濰河也,故曰兩川交會。《注》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守敬按,斟灌國在壽光縣,應劭、杜預說皆然。酈氏於《巨洋》篇已詳言之。葉圭綬疑此為斟尋之誤,然應劭、杜預並雲,斟尋在平壽,亦非此地。蓋古書異說錯出,酈氏並存之,非自相伐也。故《史記·倉公傳·正義》亦有此說。周武王以封淳於公,號曰淳于國。《春秋·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守敬按,孔《疏》引《世本》,州國姜姓,曹見《濟水》一南濟下。《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也。守敬按,《左傳》文。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會貞按,今東汶河自臨朐縣南,東北流至安丘縣東北,入淮(補,淮作濰)河。東汶出朱虛縣小泰山,北流至淳於縣入濰,在今臨朐、安邱界。補,斟灌國,是姜姓小諸侯,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將其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世稱州公。西周晚期,後州國的公族定居于淳於城(今山東監利,原為州國都城),名淳于國,春秋初期,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杞國得以重新建國,杞國將鄰居淳于國滅後杞國仍稱作淳于國。 
秦始皇登琅邪台。在山東省東部膠南縣南境琅琊鎮琅琊山(183米)面臨黃海齋堂島,西望琅琊港灣。山東諸城縣東南一百五十裏,漢置琅邪郡,亦膠南縣南境琅琊鎮地。越王句踐故國琅邪在今諸城縣東南九十裏,即山東東港區會稽山。
膠水北入溟海。大浞河寒浞所鑿,入膠入溟也。《注》北眺巨海,杳冥無極,天際兩分,白黑分別,所謂溟海者也。會貞按,《列子·湯問》,終發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作冥海。《釋文》,梁簡文帝雲,窅冥無極,故謂之冥。東方朔《十洲記》雲,水黑色,謂之冥海,無風洪波百丈。故《地理志》曰:膠水北至平度入海者也。守敬按,今本《漢志》作東至,誤,當以此正之。平度,後漢已廢,故《經》言過當利入海,酈氏仍從《漢志》敘之。今膠河自膠州西南,北流,經高密縣舊合今百脈湖,又北即今北膠河,經平度州昌邑縣,至掖縣西入海。今自高密縣東北,合都泊,會南膠河,東南入海。補,一、不夜縣,西漢始置不夜縣,屬東萊郡,山東半島最東端。在今山東省威海市東部。不夜縣治所為不夜城,遺址在今榮成市埠柳鎮不夜村南,東距成山頭約30公里。王莽改不夜為夙夜。二、始皇廟坐落在成山頭上,是秦始皇東迅是建立的行宮。成山頭,曾名“天盡頭”,後改為“天無盡頭”。位於山東省榮成市成山鎮,因地處成山山脈最東端而得名。成山頭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與韓國隔海相望。春秋為“朝舞”,譽為“太陽啟升的地方”。有“中國好望角”之稱。三、榮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惺吾太公所引“趙雲”一段,“趙又曰”一段,至“似脫去東萊一郡之水而不可考矣。”與本“膠水注疏”無説明,反倒令後生難讀難解。而會貞按溟海,守敬按流逕,妙結真諦!《四續掖縣志》,萊州浞河為“寒浞所鑿”,人工河“……察其勢,系自二區太平鄉浞裏村來(非浞李村),迤邐而西南,至十區墩坊鄉墩坊村之南,又經宣化鄉西杜家村之西,再經河崖村之西,至寨裏方家村之東始有水。向西流至徐家鄉徐家村之北分而為二……其南流者,由徐家西灣折而西南,有徐家橋三……河由橋下南流,經小浞河村之南收蔣家河水,而西南流經海倉鄉焦家村之西,至太平鄉大浞河村之南,有橋。抵村西南半裏許而西南流出掖境。自浞裏村曲折至縣境,長約二十裏,廣平均一丈至二丈。浞河出掖縣向西南流,由平度境內入膠萊河。”“黑羊山在十區楊院鄉南鄙,一名界山,緣此山為掖、平兩縣之界,故名。山脈由東北訖西南,有兩峰南北對峙,高約十丈,面積約一方裏。而贏山之北麓有邱家村、有楚家村、有黑羊山村,山南則平度境。山東有溝自紅山而來,而向西流經黑羊山村及楚家村之南,又經邱家村北,又西流入平度。山產石灰……是此山特產也。”《青島市水利志》“三苗家溝,源于平度縣長樂鄉王家莊村,于翟哥莊村西南入掖縣境。流經楊家莊村、丘家村之西又入平度境。流經灰埠鎮韓家村北又入掖縣境,于太平莊村西南再入平度縣境,流經灰埠鎮小苗家村,於新河鎮大苗家村西入澤河。河長21.3公里,流域面積123平方公里,其中平度境內河段總長15公里,流域面積51.98平方公里。該河在澤河開挖前直接入北膠萊河,是北膠萊河的一級支流;澤河開挖後,將其在新河鎮大苗家村西截入澤河,成為澤河的支流。”萊州境內未記。
4皮母地丘。同好无名氏: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地在今徐州、商丘地区。“地丘”与大荒东经述及滹沱河、子牙河流域的“凶犁土丘”的之表述相近,而沛县、徐州地区是女娲、女魃人群的族居地,以甘水-济水-清水联接的子牙河流域的女魃很可能来自于苏北,而之后的帝喾时代,该部族后裔阏伯从子牙河流域再次南下商丘,回到族居地附近。《左传·昭公元年》云:“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弗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此段落,“阏伯于商丘”,阏伯的族居地正是商丘、徐州;“迁实沈于大夏”,实沈的族居地正是大夏,这些人群在不得不迁离居住地的时候,首选的去向,就是族群占据主导地位的族源地。也说明古代人群对于族源的记忆是清晰的,而外流的族群与族源地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皮母“女娲”转音,其地在今沛县。今沛县,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县,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处于苏、鲁两省交界之地,东靠微山湖,西邻丰县,南接铜山区,北接山东省鱼台,处于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和淮海经济区的西北部。史前时期,自泰山、帝丘等中原核心区域南下江淮流域的商丘、合肥、南京等地,由泗水(甘水)南下淮水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所以沛县和徐州都处于黄淮文化交流的通道上,生活在这里的必定是一个强盛庞大的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族群。沛地古有“沛泽”。“皮母”作为族名,也记为“彭”。为皮部族,也称为大彭。相传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可见尧在以定陶为区域中心进行统治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周边地区,对地方势力采取了分封制度。彭祖亦名篯铿,《大戴礼记·帝系》:“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有“钱彭一家”的说法。徐州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南黄河斜穿东西,是东西沟通、南北交流的交通要地。,秦统一后设彭城县,西汉设彭城郡。邳,皮母地丘之“皮”的对音。今江苏省邳州市,古称邳、下邳。《竹书纪年》记载:“仲康七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战国中期,邳国北迁,《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薛地(今山东枣庄),后称上邳。而邳国故地成了楚国的领地,即为下邳。下邳古城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境内。邳、沛、彭,其所在为古皮母人群聚居地,此三地皆出于“皮母”之名,后记以三字以区别之。白马部族,见《大荒西经·大泽之长》。《微山县志》又称其为“湖东白马河”,淮河流域山东南四湖(微山湖)湖东支流,流经邹城市西部,微山县中部,注入南四湖(微山湖)之独山湖。白马河古为泗河支流,南四湖形成以后逐渐成为独立水系。
5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是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黄海之滨,东隔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西靠临沂市, 北接青岛市、潍坊市,南临连云港。下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2区2县。日照是中国滨海生态、宜居、旅游、现代化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基地,因环境优良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日照夏商时期属东夷,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称为“亚洲最早的城市”。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宋设日照镇,始有“日照”之名。金设日照县,明代属青州,清代属沂州。1989年6月建地级市。全市河流分属沭河水系、潍河水系和东南沿海水系,较大河流有沭河、傅疃河、潮白河、绣针河、潍河、巨峰河等。有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太公岛
6山东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追溯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文化的陶片,距今4000年~3500年之间的岳石文化。夏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商初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齐国定都营丘,后改名临淄,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鲁国都于曲阜,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曹国建都陶丘,陶丘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定居经商,被后人尊为“商祖”。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山东省下辖16个市: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昆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境内,遍布文物古迹。素有“海上仙山之祖”美誉,“海上仙山属蓬莱,蓬莱之祖是昆嵛”之说。山东省十佳森林公园之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山脉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山东省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其余中小河流密布山东省,主要湖泊有南四湖、东平湖、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
六、《大荒经》第十五提示:
《水經注疏補》卷二十四、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黄河千古改道,夺泗,夺淮。山在黄河河流域故道,水道今为黄河故迹,入海口既有黄河入勃海口,也有长江入黄海口。氏族国名在今东北,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因此“大荒大荒指黄河下游、长江、淮、泗下游。东海指黄海、勃海、台湾海峡、日本海等。地名直达东極。人物以王亥为代表。王亥,子姓,王氏,名亥,商丘人,商的第七代国君,子孙成汤建立商朝。《竹书纪年》王亥经有易国今河北王亥遭难。王亥之子上甲微联合河伯之军攻灭有易国有易国古部落名。在古黄河之北易水流域附近。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南拒马河流经定兴、容城两县,至高碑店市白沟镇与兰沟、白沟2河汇流后汇入大清河。大清河南北两系均源于太行山,东汇海河入渤海。

《<山海经>·大荒东经第十四》完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