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年,钟南山远赴英国留学,还没见到导师本人,却先收到他的来

 摄影姥 2022-07-09 发布于上海
1979年,钟南山远赴英国留学,还没见到导师本人,却先收到他的来信:“按英国的法律,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你不允许单独会诊,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进入病房。”


钟南山看到这封信,心里凉了一大截。从中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克服重重困难,就是为了能够取到真经,回去报效祖国。


真没想到,这最大的难题居然来自自己的导师。可钟南山就是个不服输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


1980年的新年,钟南山直接上门拜访。导师一看是他,毫不客气地问:“钟医生,你想干什么?”钟南山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研究医学,而不只是做个观察者。”这句话让导师瞬间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一个多月后,钟南山来到导师的授课教室,上前给导师行了个礼,目光坚定。导师看着眼前这个诚恳而坚定的中国人,问道:“你能不能讲一讲中国的医疗?”钟南山毫不犹豫地回答:“OK”。


一上演讲台,钟南山便将精美的幻灯片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切入点,引出中西医在呼吸诊断上的相同之处,同时提炼了中医的与众不同之处。


话刚说完,全场掌声雷鸣,导师更是投来了赞美的目光,热情地说:“现在,我们是一路人了,好好干!”


钟南山学习的医院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医院,他的研究方向是: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可是,做研究需要仪器,而医院里的关键仪器已经坏了一年多了,情急之下,钟南山决定自己修理仪器。


修理仪器需要血液,钟南山想都没想,撸起袖子,把针眼往自己身上一插,20毫升、30毫升、40毫升,1次,2次,3次……就这样一直给仪器输血,直到吸足了800毫升的血,这台机器才“苏醒”过来。


随后,钟南山开始一边吸入一氧化碳,一边让人抽血检测,当血液中的一氧化碳达到15%时(相当于连续抽了五六十根烟),实验室的同行们大呼:“大危险了!”


早已头晕目眩的钟南山就是不听,继续吸入,直到浓度高达“22%”这个理想数据时,他才停下。


钟南山感到天地旋转,非常难受,可脸上却挂着一丝笑意,虚弱地说:“我就是小白鼠,我愿意为了心爱的医学,奉献自己的身心与鲜血。”


几个月后,一份《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的报告问世了,获得了呼吸科、麻醉科和内分泌科全体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此时,导师的眼里满满都是尊敬,他对钟南山说:“我一定要尽全力将你的研究推荐给全英医学研究会。”


1980年9月,钟南山在全英医学研究会上做了全面的报告,他的实验结论广受赞誉。因为这个卓越的研究成果,钟南山获得了伦敦著名胸外科主任的邀请,希望他来自己的医院,一起合作研究哮喘病介质,钟南山欣然答应了。


1981年,在温馨的告别酒会后,钟南山离开爱丁堡,赶赴伦敦继续进修研究。在那里,钟南山又研究了氧气对呼吸衰竭病人肺部分流的影响,还挑战了一位与自己意见向左的权威教授。


经多次实验,钟南山自证推翻了对方的结论。之后,一篇《关于氧气对呼吸衰竭病人肺部分流的影响》的报告被推荐给了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


为了证明钟南山的研究结果,研究会的主持人亲自去实验室做实验,最后得出的结果与钟南山的基本一致,他惊呆了!而这个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学者,他来自中国!


为期2年的留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期间,钟南山硕果累累,他完成了7篇论文,取得了6项成果,被授予“荣誉学者”的称号。


临走前,爱丁堡皇家医院特地派人前来挽留,钟南山直接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是祖国送我来的,我得回中国。”


钟南山回国了,父亲欣慰并严肃地对他说:“你终于用行动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这一年,钟南山45岁,平生第一次得到父亲的夸赞,他永远无法忘怀。


钟南山敢于以身犯险,因为实验结果要令人信服;他勇于质疑权威,因为科学就要实事求是;他毅然拒接橄榄枝,因为中国人就要帮助中国人。这就是钟南山,一个在大是大非面前,捍卫正义与真理,胸怀国家,服务社会的生命卫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