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林漫步】存疑的历史最耐读 | 随笔 郭华庭

 文化佳园 2022-07-09 发布于江苏


   历史原貌真相,说不清楚是常态,是历史在我们思想上的映照,这是真实的。

    学者与我们一般读者认为清楚的历史,就是有结论、不翻卷正负的历史吗?

    从历史的视角看,历史面貌,因时代变迁、因意识能动而多元解读,而愈加渺茫。

     孔子周遊列国,有学者谓之孔门弟子虚构的誉师之美,实则没有这事。其根据是列国典籍没有孔子活动的记录。但是,如果是孔子当时尚未名满天下,他或讲学或为政或,还不达新闻报道、档案记载的等级。那列国文献上的缺如,也未尝能抹去孔子在列国的印痕。那孔子之遊列国存或不存,对历史来身、对后人阅读历史并非多么重要。

     遥远的过往说不明了。有人说,夏朝,无文献记载,存无一直悬疑。社会型态划分,封建制的上启与下迄,也是莫衷一是。就说文革吧,半个世纪,尚未风干。从当年最大平台"新闻纪录",人们看到的是山呼海啸,是千万颗红心向着一个方向,聚焦一个点,播音员的豪情更胜过三江五湖之水。可历史的真实,留存百年以后的历史,应该也是悬疑重重,不可思议。

    再说,现在发生的事实,在现代文明如此发达的条件下,有时也弄得雾里看花,为什么呢?取舍的角度、解读的取向是不一的。有些事件,有视频,有近临目击者,但浏览网上,众说纷云,官方辟谣、专家严剖,但有些事件的真相就是如坠云雾。这些光怪陆离的问题,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参与冤假错案了。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存疑的历史,也许才是清澈的历史天空。

     人,前行在不同时代之旅途上,不啻创造也是翻阅厚厚的历史。

   存疑的历史,带着诸多问号,促使阅读者揽之,思之,或认可,或否焉。人云亦云也好,高标獨树也罢,总是求索,总是叩问。调动所有智慧,穷尽无穷办法,其乐无穷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