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扬州 | 民国风

 wfchengyzzs 2022-07-0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曾几何时,只要经过淮海路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多看一眼扬州中学对面,那座被参天大树掩映着的“红楼”。她与众不同的格调,以及曾作为“华侨招待所”的高级感和神秘感,总让我陷入遐想。
扬州古城里绝大多数都是明清风格建筑,一律青砖墙黑瓦顶,原木梁枋门窗,色调趋于凝重风格比较含蓄。而市区的一些民国建筑则让我们耳目一新:王伯龄旧居(憩园)、扬州盐务稽核分所住宅楼(红楼)和办公楼(政府东大院内),扬州中学树人堂、原浸会医院的小洋楼(苏北医院内)以及绿杨旅社等。
看着这一座座历经百年风雨却风采依然的民国建筑,内心就被这些凝固着历史与艺术的建筑作品所震撼。

图片

从专业角度看,这些民国建筑都属于折衷主义风格,是历史上的一种创新建筑形式,其内容是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追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经常在影视剧里再现的民国,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虽然仅存在了38年,却也是一个不失浪漫且风华绝代的时期。
建筑材料上,伴随着近代殖民者的侵略,砖块、石材水泥和玻璃被大量运用,砖结构和石材立面成为主要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上,欧式与中式、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简练的几何造型和明亮的色调都独具美感。
这一时期的建筑,既有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建筑思潮的吸收;既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又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成为这些民国建筑至今还令人久看不厌,始终具备较高审美价值的内在原因。

图片

著名的苏北人民医院,给人印象是密集的医学高楼建筑群。但在这些林立的高楼之间,还隐藏着两幢民国“小红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作院史陈列室等用途。清光绪三十一年,美国西差会在扬创立浸会医院。民国十年,浸会医院在今南通西路兴建新院区,门诊楼、病房楼以及西教士宿舍楼、护士楼、职工宿舍楼等,成为当时扬州最大的西式建筑群。解放后浸会医院由政府接收,改名为扬州市工人医院,并迁至原美汉中学。浸会医院原址由扬州市人民医院接收使用,后改名为苏北人民医院至今。
现苏北医院内的两栋小红楼,分别位于医院北门和西门附近。墙体皆为青砖砌筑,顶为四坡面红瓦,砖柱门廊,底部有防潮风洞,司门汀墙基,楼内铺设地板,有壁炉等设施。现在,高楼夹缝里的小红楼得到了精心维护,见证着苏北医院百年传承的厚重历史。
图片▲ 医院北门附近小红楼俯视图

图片▲ 医院西门附近的原院长别墅

淮海路13号,扬州中学的树人堂也是一幢民国建筑。我在清晨灿烂的阳光里专门去瞻仰这典雅端庄,气势恢弘的楼宇。树人堂建于1930年,是一座实验室和礼堂以及标准高度台三部分相结合的建筑,由扬州中学师生捐资建造,当时号称苏北第一楼。树人堂其名寓意“百年树人”,是一届又一届扬中莘莘学子心中的圣殿。
该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平面格局为飞机形,门廊与翼楼共同组成前楼,面阔28米,主楼三层局部四至五层。树人堂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扬州中学是座名校,曾有“南有扬中、北有南开”的赞誉。从这里曾经走出了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著名学者朱自清和四十多位两院院士,他们都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栋梁,成为扬州这座城市的骄傲。

图片

篇首所述之“红楼”位于淮海路33号。现红楼南侧为扬州中学院士广场包括城市书屋,一些老扬州喜欢在浓密的树荫下坐一坐歇一歇。红楼山墙上有一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注明为“两淮盐务稽核所”。红楼于民国十年(1921)用盐业税款建造,这座二层楼,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坐北朝南,人字形红瓦屋顶,粉黄色墙体,底层南侧凸出的露台分布着三座拱门,彰显浓郁的欧陆风情。虽说这建筑风格为西式,但仍然采用传统砖木建造。
红楼的来历,源于民国时期半殖民地的弱国外交,因袁世凯政府向英、德、日、俄等列强银行借款,并承诺用盐税收入偿还。为了保证如期偿还债务,在盐务所下设稽核总所,稽核总所以中方盐务署长兼任总办,洋人任会办兼顾问,由此中国的盐务实质上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扬州也设立了盐务稽核分所,洋人在运司衙门旧址盖一西式楼房办公(现国庆路政府东大院内),另在当时叫做“大汪边”的地方盖别墅楼(红楼),供驻扬两淮盐务外籍人员居住。国庆路、淮海路这两座洋楼亦被称为“姊妹双楼”。
图片

图片

淮海路上,阳光时常从梧桐树叶片之间穿透出来,一束束忽隐忽现,显得格外清新锐利,温馨且华美。
光影斑驳的老街,如泣如诉地讲述着百年来的沧桑世事:抗战时期,红楼沦为日军苏北宪兵司令部;1952年为接待亚太和平会议代表,改为大汪边招待所;后又改为江苏省交际处扬州招待所,简称华侨招待所,曾经接待过刘少奇、陈毅和谢觉哉等名人。上世纪80年代,成为老干部活动中心,2005年市规划局迁入。近年,成为扬州中学院士博物馆。

图片▲ 姊妹双楼的另一楼:两淮盐务稽核所办公楼。砖木结构西式二层,面阔五间,长30米,进深12米。位于市政府东大院内,至今保存完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53年,苏北行政公署搬迁扬州后,办公楼改作机关办公用房。今由市司法局使用

在民国建筑之中,称为花园洋房的应该是位于市区淮海路44号的憩园饭店。该别墅为原国民党元老、执委王柏龄所建。憩园,顾名思义是颐养天年的处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洋楼占地面积2340平方米,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红瓦坡面屋顶,房间合计有62间8厢房,院内树木就达77棵。大门偏东南向对着淮海路。楼前为花园,西贴壁构假山和水池,西南角筑有半亭,院偏东有小青瓦屋面长廊。

图片

这里曾用作安全局招待所,同时也是一家专司经典淮扬菜的饭店。当年王柏龄先生栽种的雪松和广玉兰,都已成了耸入云天的百年大树。就连生长缓慢的黄杨树,其高度也已超过了二楼阳台。
盛夏季节浓密的树荫几乎遮盖了整个院落,这种独一份的清凉,顿时就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如果下榻在这里,雨天就能感受到雨打芭蕉的那种诗意。这些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衬托着造型典雅的洋楼,更凸显了这里闹中取静的氛围和不凡的气度。一走出这花园洋房,外面就是王柏龄先生当年主持开筑的扬州第一条柏油马路淮海路,这成了城市历史演变过程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一个范例。

图片▲ 憩园内部

位于新胜街23号的绿杨旅社,约建于民国初年,现为省级文保单位。绿杨旅社取名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著名诗句。
“绿杨”是扬州的代名词。该旅社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结合,五开间,前后两进合计三层的串楼。底层设有通天舞池,自然光线从天窗洒落在舞池,一进入就有一种天地相接的贯通感,想当年宾客们在里面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是非常浪漫的场景。从扶梯拾级而上,二、三两层临街房间有凉台,客人可凭栏欣赏街景。而对面的新胜街26号大陆旅社,与绿扬旅社隔街相邻,也是扬州民国时期著名的旅社,该建筑目前正在修缮中。

图片▲ 绿杨旅社内部

绿杨旅社在当年,有着扬州的国际饭店之美称。民国要人孙科,肖楚女,易君左以及郁达夫都曾在此下榻。解放后这里为国营旅社,改革开放以后渐渐变成平民档次的老街小旅馆。即便条件比较简陋,还是有些人前来入住。或者过来看看,就是为了找回当年的感觉,满足内心深深的怀旧情结。
遗憾的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绿杨旅社停止了营业。

图片▲ 修缮中的大陆旅社

扬州还有一些民国建筑,本文未能一一尽数。建筑是凝固的画,是无声的诗。同时。古城里的这些民国建筑,还让我们忆起近代史上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提醒我们肩负着建设繁荣富强国家的职责和使命。
岁月荏苒,时间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师。细细端详这些折衷主义风格的精美建筑,百年后她们不但没有了任何违和感,还美化装点着我们的城市空间。
民国风还在徐徐吹来,这种建筑本身的形式语言,诠释着独特的审美文化,散发出中西文化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历史韵味,扬州这个蜚声中外的城市因此更有魅力了。

· END ·

作者简介

何伟,网名无限追踪,杂志专栏作家兼摄影师,擅长摄影散文的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