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级书协组织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次重要挑战?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7-1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苏州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

今年,《书法报》策划了“书法学科升级大家谈”,一批高校书法教授、学科带头人围绕“书法学科升级”各抒己见,持续刊出后引起书坛关注。其实,这一问题也为各级书协带来机遇与挑战。书法学科建设决非仅仅是高校的分内事,同样需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当下各级书协可结合自身工作展开思考:1.书法学科升级对书协工作有无积极影响?2.书法学科升级后对书法人才的内涵素质发展无疑会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对协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会提出哪些新要求?3.各级书协如何主动作为,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4.在书法学科升级的新形势下,各级书协会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为此,苏州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的同仁们就此展开对话。

图片

王伟林 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苏州科技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王伟林

2021年恰逢中国书协成立40周年,伴随着中国书协的成立、发展、壮大,当代书法逐渐走向复兴。书法学科具备升级的可能,也得益于过去40年来几代书法人的不懈努力和默默奉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书法学科升级也为各级书协的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图片

机遇一:伴随书法学科的升级,书法艺术在全社会的认可度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各级书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这一波“书法热”客观上会助推书协组织的自身建设。

机遇二:书法学科的升级,将会使更多的书法从业者提振信心,极大地充实人才队伍。

然而,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挑战亦随之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挑战远超机遇。

图片

挑战一:运行观念和方式必须转变。从全国范围来看,当代书协组织40年来的运行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求书协工作要从过去的“热运行”向“冷思考”转变,从单一的只重创作展览转向书法教育、学术、创作、传播、惠民等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尤其要从根本上去引导社会审美、引领社会风尚,更好地发挥各级书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挑战二:对各级书协的构成主体——广大会员而言,书法学科升级客观上也要求他们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当今各级书协的大部分会员,一般大多热衷于投稿参赛,偏重创作技法方面的打磨,而无暇关心个人内在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提升。而书法学科升级恰恰需要书法人才素质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从人才队伍建设内涵素质这一关键点多下功夫,书法事业的发展就无法做到可持续,从而反过来会限制书法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里,各级书协会员应顺应书法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在协会转变运行观念和方式的格局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定位,砥砺学问,丰富学养,使自己从创作型人才向创作、学术复合型人才转变。

图片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近公布的中国书协专委会的设置及名单,着力强调对书法学术及委员学养、修养的整体要求,这是信号,也是发展趋势。书法学科建设要靠一代一代书法人接续努力!

图片

王渊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大学客座教授。

王渊清

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书法界似乎准备不足。不仅在心理上,而且在诸多现实问题上都显得头绪紊繁,与“一级学科”不太匹配。

图片

一、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在书法学学科建设上有拓荒之功,但书法理论的发展总体尚未达到“一级学科”的标准。作为学科建设最根本的史论,目前书法界尚未有一套符合现代一级学科标准的《中国书法史》,现有的诸多书法史书籍往往有史无论,即使有论,其论往往都是随感式的个人感想,而非学科意义上的理论阐述,更无体系可言。同时,书法美学类书籍大多只是对书家、书作的赏评,谈不上书法美学,即使谈美学,也多是照搬其他美学类著作的名词、概念硬套在书法上,再作一些似是而非的描述。如讨论书法是抽象艺术、具象艺术等。所以说书法理论建设是书法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相对理论家,书法创作取得的成就远高于理论,但也存在普及面虽广、专业人员少,大众层面人员众多、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

图片

二、书法普及与高端人才培养

书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普及率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比肩的。但是学科建设的主要重任当由高中端专业人员来承担。然而,书法界缺乏的就是高中端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且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凤毛麟角。

图片

三、各级书协与高校及专业机构的关系

由于书法生态的特殊性,书法学科建设不同于其他门类的学科建设,不能完全依赖高校和其他书法专业机构。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书法还十分年轻。即使在诸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高校中,书法学科的影响相较其他学科也还是有限的。而各级书协经过数十年发展,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组织调动分散在各高校、专业机构及社会层面的书法人才攻克书法学科建设中的诸多课题。

图片

钦瑞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南社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钦瑞兴

书法学科升级,从社会层面说,有利于书法事业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界而言,尤其有利于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的设置,能改变过去一些学校书法课有条件就上、无条件就应付的局面,变可有可无为非有不可。

图片


作为联系广大书法工作者的各级书协,在书法学科升级的利好形势下,更应强身固本,一方面应号召广大会员提高书法综合素养,创作、学术、教育三头并进,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工作者,从而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有利于书法事业发展的活动,如提倡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还可与“文化进万家”活动相结合。

图片


最主要的是要加强与学校的联动。书法学科升级,提升书法教育的地位,最根本、最基础的起点在学校,离开学校书法教育就缺少抓手了。

当然,各级书协作为群众团体,会受到诸如号召力有限的局限。但是,各级书协也有其公信力,只要主动作为,就能大有可为。


图片

图片

庆旭 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研室主任。

庆旭

在高等教育序列,书法学科升级是中国艺术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图片

高校艺术教育有其成长的内在规律与基本属性。譬如教育模式一项,我们粗略看一下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很长一段时间都受苏联模式影响。当时的苏联已有美术、音乐、戏剧等一系列艺术门类较为成熟的教育方案。该模式传入我国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们不约而同把工作重点放在艺术教育的“教”而不是“育”上,而“教”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又放在单纯的“技”上。这种艺术教育表面上看似合乎我国当时的国情,但与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科学过程相差甚远。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的“技术”过关,而是“理解与欣赏”。对于这个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赵枫1956年就提出疑问:“回想起西南联大时,不严格分科,我要选闻一多的课多一点,就成了楚辞专家;要是选游国恩的课多一点,就成了文学史家;要是选唐兰的课多一些,就成为语言学家。而我们现在一进校门就框死了,想变也变不了。”

图片

作为学科的书法建设其内涵十分丰富,已不单单显示在直观的模式上。不管承认与否,从目前来看,高校书法学科升级及后续诸多可能性似乎跟书协组织是两条平行的铁轨,永无交叉可能。高校书法学科建设隐约像大学的门槛,主动或被动地与外围的书法活动坚定清晰地割裂开来。一般情况下,高校书法教育、书法研究、书法创作等同仁按照“学”与“科”的一套严谨理路深挖其间的素材,就是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业者必须有“坐冷板凳”的心志,更要有“但尽人事,莫问前程”的理念。

图片

图片

董水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研究所所长。

董水荣

学科建设看起来似乎是高校的事,但学科建设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理解的学科有两种含义:第一,学术分类,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第二,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侧重于教学改革、科研水平、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际上,书法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具有一级学科的要求。

图片

可以肯定,当代书法的发展触动了书法学科建设。书法界的现状是追求书协会员人数之多、参与热情之高,远甚于高校对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甚至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最终要以中国书协会员的身份来标榜其创作水准,这是极不正常的。

针对书法人才选拔和各级书协会员面临的挑战,我略谈点看法:

一、打破技法模式,向整体创作能力转向。各级书协以创作、展览、学术、组织为主的工作方式,将会被书法学科升级所撬动。比如书法创作会随着学术理念的变化带动创作观念的变化。曾见媒体报道:某地某村有7位村民是中国书协会员,干完农活就练字。这则报道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这7位村民热爱书法;二是这7位村民的书法修养程度如何没有体现。同时,也引出各级书协会员身份认定与书法人才选拔标准的问题。首先,是从技法模式向创作能力考核的转变。这就涉及评审要求与评委的识别能力,不是以个人单一的创作经验为标准,而是要以作品中呈现的创作能力为标准。比如对结构关系的处理能力、笔法转换能力、组合协调能力。将创作体系纳入书法学体系建设中,自然就会出现新的评价体系。只要作者一出手就知道在哪些方面的意识经过了强化,哪些方面还没达到。“书法创作学”就可能延伸到“书法语言学”“创作心理学”等方面。

图片

二、打破评审标准,向艺术表达转向。书法学科升级,必然带动学科研究的深化。文艺思潮研究与时代审美流变同样会推动艺术创作嬗变。这种嬗变不为个人的艺术创作习惯所改变,而以学科文艺思潮的总体推进为主导。以学术优先的学科方式,对各级书协会员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以研究推动创作,不仅是方法更是要求。原本创作只关注技法,现在要从对某一帖到另一帖的模拟创作,要将技法、模式、展览固化的入展、入会模式转变为审美、表达、艺术自觉等,这对各级书协会员的整体艺术修养提出更高要求。

图片

图片

陈宇 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市书协理事、东吴印社理事、梁丰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陈宇

各级书协对标书法学科升级,必须要有作为。

图片

在传承、传播书法进程中,各级书协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广泛性工作,理想的协会工作应该是创作、学术、展览、交流、组联等并举,但现实却是发展失衡,重“艺”轻“文”成为制约书法专业提升的主要瓶颈。书协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会员,而会员成长的主要评判标准是“艺”,多以“入展”“获奖”为基本考核条件,这也是各级主管部门考核书法成果的直观手段,更是快捷、显性的评价标准。在目前“艺”脱离“文”、理论实践背离的总趋势下,书法专业精英很难产生。近40年来,书法从业人员、爱好者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质量上并没有质的突破,只能加剧书法门槛低端化趋势。在看似繁荣发展的遮掩下,也是书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力。

图片

学科偏科的缺憾既要引起书法界和各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更要借书法学科升级的契机来推动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对标学科升级,书法的学术性、专业性以及核心价值如何呈现,各级书协能否做出令书法界刮目相看的成果,创作、学术、展览、组联等工作能否支撑和体现书法学科升级的要求?各级书协能否主动参与到书法学科升级的相关建设中去,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为书法学科升级提供各项数据参照、借鉴与启发?这些都是各级书协面对书法学科升级,必须直面和回答的课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