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恐怖电影的心理疗愈和心理暗示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2-07-1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1



早上一个朋友提到台湾新出的一个恐怖片叫《咒》,故事很东方,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的是一家人被咒语附身后发生的种种事件。

关于故事情节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电影或者自己去看简介。

我要说的是,导演柯孟融在电影里干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就是通过电影和观众互动,让观众跟着念一段文字,说是祝福。

等观众念完了,才告诉观众,其实你已经被诅咒了。

#2


因此大家现在在微博上看到这个电影的话题,是“真·晦气”。

我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反向营销,但我看到观众的评论说:害怕到是没害怕,但真是觉得晦气。好好地看个电影,结果你诅咒我?

虽然导演也会安排女主角说,大家赶紧想出来三件你最爱的东西。

观众说,这不就是小时候收到恐吓信,不转发死全家嘛。

#3


我没看电影,但是看完这件事,真的就是整个一个大无语。

荣格曾经说过(大意),许多人对人类的心灵是非常无知的。

这个导演能干出这种事儿,抖这种机灵,真的是太无知者无畏了,是对人心一无所知还要去触碰人心的深渊。

这样搞不好最后倒霉的,被诅咒的就是他自己啊。

#4


通俗点说,电影都是我们人心灵的投射。人的内心深处,本来就有许多黑暗的,见不到光负面情绪,嫉妒,仇恨,死本能,怨气,暴力,贪婪,恐惧……

这就是我们内心的恶魔,有大有小。在人类千百年来编织的各种故事里的鬼,妖,魔,其实就是我们内心这些情绪情感的一种外化。

这也是为什么恐怖片能够吓到人。因为对这些情绪情感的恐惧本来就在我们心里。

恐怖电影通过各种方法,把他们形象化后,唤醒了人内心的恐惧,就会特别有共鸣。

#5


人们去观赏恐怖片,是为了娱乐,寻求刺激,其实就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

但是让观众觉得好的恐怖片,其实是有一定的心理疗愈的作用的。

当魔鬼被战胜,恐惧被克服,怨念被安抚,伤害别人的恶被惩治。

生命的活力,阳光的,向上的生本能,会带领人们走出幽暗的深渊,战胜死亡的恐惧。

这是恐怖片特殊的心理疗愈的功能。

#6


这是人们朴素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这也是很多高分的恐怖片,能够跳出这一类型片低分魔咒的一个共同特点,不信大家可以去看豆瓣高分恐怖片的评分。基本上都有这个元素。

另外许多恐怖片,通常也会给观众设置一个心理上的结界作为安全之所。

这个安全之所是一个锚点,可能是电影里能量十分强大的一个人物。比如《招魂》里的巫师夫妇。

#7

或者是一个安全的距离,比如《恐怖游轮》,讲恐怖事件置身于游轮上,《咒怨》的小孩出现在特定的房子里。这种封闭空间里,远离人们的生活。

这可以让观众不至于过分地失去安全感。

哪怕是《午夜凶铃》这种电影,其实导演也还是给观众设置了一个安全的结界,那就是电视机,录像带。它其实并没有跨越这个定律。

除此以外,我觉得拍一部恐怖片,导演和演员本身,也是需要这个锚点的。

#8


另外就像写东西的人,会常常被自己些的作品反过来影响。

我觉得导演和演员其实也是。越是走心的恐怖片,越是应该给这个恐怖的故事一个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导演和演员走出来。

如果没有这个结局,有时候容易给参与其中的人一些非常不好的心理暗示。当然了,不走心的烂片除外。烂片反倒是没有这么大的副作用。

#9


拿掉这个安全的锚点,模糊掉这个安全的距离,当然是可以制造更大的恐惧效果。

但是你真的那么做,就等于直接越过人们的这道心理防线,利用观众毫无防备的情况,耍弄了观众,并且强行的,试图让恐怖情绪入侵观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人性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实际上是想搞心理操控的游戏,观众会毫无觉知的接受吗?

#10


也许有人确实不在乎,但也会触发很多人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变得非常反感。

我看到导演团队出来解释说,其实电影里的宗教相关啊,咒语啊这些,都是编出来的,并不真实的存在,只能叹息的摇头。

关键不在于这些咒语是否是真的,关键在于诅咒这个行为,是确实发生过的。

不介意的观众,当然无所谓。但是介意的观众,可能会潜意识里避免去想起你,关注你。

#11


或者你想想,这世界上有些人,每次想到你,就联想到“晦气”两个字。会记得你是一个无端的诅咒过自己的人,这是不是也不太好。

虽然这说起来有点玄,但是作为一个泛神论者,我个人始终是觉得,这些能量久而久之的积累,最后也会影响自己的命运。

以上不是什么绝对真理,只是一些茶余饭后的闲聊。这话题蛮有意思,一不小心就聊了这么多,我相信的大家未必都要信,听听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