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文学的历史价值

 新用户3069QkdY 2022-07-10 发布于江苏
知青文学的历史价值

作   者:刘   敏

图   片:选自网络

这简短的七字电文,是历史的灼痛回响,是承受过生命之重的卑微灵魂的精神卸载和心灵呐喊,是曾铁肩妙手的父及老一辈知识分子经历过噤若寒蝉的精神炼狱之后,终于得以爆发出的五味杂陈悲喜心音!虽然,当年这份电报的敲击声在历史的震波中余音早散,但它给人带来的心灵撼恸,是岁月之手都很难抚平的……

艾青说得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肯定轻松比沉重好,快乐比痛苦好,欢笑比泪水好。人总想摆脱重负、轻装前行,但人的思维与情感又不可能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抽刀割裂,于是,复杂矛盾的内心常常是快乐与痛苦交替着,如影相随。在你正享受着阳光和欢乐的时候,脑海中也许就会蓦然闪现出哪一幅风雨如磐的画面,就会发出雷电般的轰响撞击你的心灵这种苦难记忆、这种悲悯情怀,你能说它是不健康的吗?平民草根虽无济世之力,可从社会底层一路走来,如果人们已经麻木了苦难记忆和怜世之心,那才是真正可悲的。

风雨经年,人生动荡,我们遭际了多少变局?早在2007年,网友“草根思者”就曾撰文《时代在呼唤产生文本意义上的作品》,文中也谈及大多数知青的人生经历,撞上了这样的大变局……”

是啊,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之中,我们对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细细思量,就已经由青年走向了老年,不可否认,我们中大多数人,在这接踵而至的变局中曾经是那么无奈,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迷迷蹬蹬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无情岁月中,我们的人生,曾留下了太多的缺憾和遗憾。

一代知青的心路历程,是交叠在一部时代大变革的进程轨迹中的。时至今日,对于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对于曾经的精神历程,对于那些并不久远却行将风化的历史,已多了一些大梦方醒后的理性思辨,我们早已有很多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据说,现在的公开出版的文艺刊物曾接到上面的有关管理部门的内部通知,刊物上不再发表知青题材的作品。如果真是这样,那完全践踏了从毛泽东到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知青文学作品从整体上来说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它不仅反映了知青生活的苦难,更多的是反映了知青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反映了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把它全盘否定了,是对历史的亵渎。

感谢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终于也有了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让我们这些经历过心灵迷茫的老知青也有了放飞思想的一隅天地——毕竟,时代在前进,生命在继续,我们愿意在历史的承前启后中做一些我们能做和该做的事情。

尽管我们不是思想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作家,不可能大纵深全维度解析我们曾经历的种种变局,但我们可以在历史演进的横截面上,用我们自己在这些变局中曾亲历的生活形态的点点滴滴用文字来呈现还原,为社会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见证与史料。

我个人认为,我们所经历过的,不管将它看成是历史的灾难也好人生的磨难也好抑或是将它看成精神的磨砺也罢,能将各自的故事和生存体验用平常心写出来,就是一种公民责任心的驱使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拳拳爱国之心。史学有四个字——无徵不立,就是历史文献,没有文献纪录,人类所发生过的一切便会被史笔忽略,便会随时间推移而了无痕迹。对历史的有意涂抹或遗忘,应该是我们这代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幸,我们有了湖南知青网这个平台,所幸,我们湖南知青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知青朋友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快捷发布和迅速传播的优势,用真实的笔触和良知的尺度,创作和发表了大量反映时代特征的亲历与所见,给后人、给历史留下了真实鲜活和可供考证的史料。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致力于知青歌曲的创作,前些年也有朋友曾劝说我:世间有这么多好题材可写,怎么就钻进这么一个狭窄的圈子出不来?是啊,我曾也自问过这个问题,如是我心里在作答:人生如歌,知青的歌更是一部五味杂陈的歌,它总是奔涌在我的心中经久回旋,趁着潮水未息激情未消,我自己心中的歌我不歌之咏之,更待何时?所托何人?

也有人说知青们老是絮絮叨叨说自己怎么受苦了,怎么受到不公正待遇了,说知青有着严重的自恋情结其实这是一种有失公允的指责和失之偏颇的冷漠,君不见,通过知青的笔来再现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知青的笔来讲述农民的艰辛苦楚,通过知青的笔来揭示农村的贫穷落后,从世俗人群中发现人性的明暗面、用饱蘸真情的笔来讴歌苍生百姓人性中的真善美,这样的文章出自知青之笔的实在也很多,就是在我们湖南知青网都是不胜枚举的虽然我们的笔力难以达到一种深度透视,但凭着曾置身底层的体察,这种阅历和这种情结同样是激发知青们想要写一写他们——那些曾风雨与共在田间地头的乡亲。以广生宴生祥生为代表人物擅写草根百姓的网络写手们厚积薄发,让那些从未走出过山坳的老乡们的鲜活形象,在网络读者的心中熠熠闪光。

记得我曾在给雄鸡报晓《漉湖打柴》文的回中有过这么一段感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段岁月虽然蹉跎了这些学生青年的青春,不意却让许许多多从来缺少话语权的苍生百姓,带着他们的哭声笑声骂声歌声走出山坳走出垸堤,出现在了历史的人物长廊中……

还有人说,知青情结是人到暮年的一种喋喋不休、自我悲悯。我说:知青是芸芸众生,是3100万的芸芸众生!是亲历和洞悉了底层社会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芸芸众生!知青不是孤立于社会的,我们的笔下更是包含我们一路走来的农村、工矿的农友乡亲、工人兄弟——包括对这些缺少话语权的普通大众的题材,应该说是一个无比宽广的、极其厚重的题材!倡导道义良知、忧患意识、悲悯之心——握过锄把、开过机床、执过教鞭的这些知青们的手又拿起了笔、敲起了键盘,记录自己的亲历故事,笔耕不辍参与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媒体的日渐强势,让边缘化的知青文学草根故事无需入室登堂也能走近读者流传于世。

诚然,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世间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质疑是不足为怪的,但正如广生还带着油墨香味的《点亮你心中的灯》告诉我们的,我们只有让自己心中这盏灯永远明亮,才会心无旁骛坦荡磊落地做成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

感谢在湖南知青网上不断涌现的扛鼎写手和你们的佳作连连,将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知青故事与百姓故事以鲜活的形象质朴的情感、用本色表达与文学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和心路,你们付出的心血是有价值的!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永知青罗丹主编出版了湖南知青的第一部回忆录《我们一起走过——百名知青写知青》,同年同期江永知青彭崇伟郭晓鸣组织班底组稿汇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湖南各地知青的百万字《告诉未来——湖南知青纪念文集》(我也参与其中,后因故未能出版,原因这里略去),是你们最早开创以口述历史与登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征稿结合,将湖南知青的故事引入大众视野、纳入历史视线,最早孕育了湖南知青纪实文学的种子,它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100万文字的知青故事为之后网络时代的来临作好了有效准备与厚重铺垫。

还要感谢湖南知青网的开拓者彭凯琪(笨笨牛),是你以前瞻性的目光及领先拥有的网络技术为湖南知青辛勤开垦出了这样一片弥足珍贵的土地,承上启下,将九年前的知青文学种子种植在这片土地,让它们迅速萌芽,蔓延成一片树林。种子和土地的价值,是互为依存共同提升的,愿我们共同珍惜这片土地,播种下更多用我们美好心灵孕育的种子,让这片土地结出累累硕果!

最后我想说,各人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兴趣也是不同的,可以转变的。你喜欢的不代表大家都喜欢,你不喜欢的不代表其他人也不喜欢。

现在的各个微信群里,关于知青的文章和话题还是不少。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一个群,应该允许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百花齐放,这就叫包容。不能要求别人只发我喜欢的,不准发我不喜欢的。如果这样做就叫霸道。一个群应该是大家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群。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地在一起共度晚年。

【作者简介】刘    敏,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大附中老三届知青,独立音乐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