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老年跑友多举铁

 老威小屋 2022-07-10 发布于北京

 对跑友来说,跑步和举铁,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清晨这场几乎可以被称为“瓢泼”的大雨,阻挡了预定周末拉长时间的脚步。前天的天气节目中,说刚刚过去的台风“暹芭”与以往台风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几乎都在内陆活动”,给沿途地区带来了大量降雨。可是,在前天的那条气象新闻里,说它“已经在东北地区消散了”。

可见这雨不是“暹芭”带来的。最近这么大的雨水不少——今年北京的雨水真是足。

本来就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运动时间,是室内做阻力性运动,就把计划调一下吧。

平时清晨5点前出门跑步前,从窗口往下看,总有一个老同志在楼下小操场上,拿着一个橡皮绳的套件,在练力量。

我很支持中老年朋友,在跑步之外,多练练力量。

我给家人的运动建议,在炎炎夏日时,也多主张在家里练:一是开合跳之类的有氧运动,二是一些阻力性运动。

一、中老年朋友骨量和肌肉流失都加快

1、骨量流失。人在30--35岁期间,是人的骨量最高值,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据说,如果不加干预,妇女同志,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骨量丢失最终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男性骨量丢失20%~30%。

所以,老年人的骨头就会变得特别脆。稍不小心,就发生骨折事故。不仅容易伤害,连修复起来都会变得很困难。遇到一个老年人骨折的案例,医生说,如果打钢钉用于固定,年轻人可以,该病例可能钢钉打进去引起周围继续碎裂了。

2、肌肉流失。一般认为,人过了30岁,就会每年以约1%的速度流失肌肉量。一个人如果没有干预措施(运动、饮食与作息习惯方面的管理),顺着自己的性子去生活,两个人30岁时分开,到40岁时再相见,可能就有“简直认不出来了”之慨叹。

还有一个说法,过了40岁以后,在40-70岁之间,每年肌肉的丧失比例平均为8%,70岁以上,每年丧失比例平均为15%。

这些数据是否权威,没有考证过。但是这个规律是显见的:

肌肉和骨量会流失,且过了30岁高峰期就开始流失。40岁前慢一些,40后加速流失。当然不会达到“0”,因为它是以上一个计算期的某个百分比来表述的,永远不可能到0。

骨量和肌肉流失的害处,就不用多说了,我们这不是专业的健康领域的论文,要求不高,只是健康心得而已。大致来说肌肉和骨量流失,综合起来有这样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害处”:

1、大家最关注的,肌肉流失,非常容易发胖。因为肌肉是静态代谢消耗的大户。肌肉越少的人,基础代谢越少。

2、肌肉越少,容易疲劳,不爱运动,反过来,更容易堕入“沙发蹲”一族。

3、骨量减少到最后导致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事故——同等健康等级下,老年人特别容易骨折。

4、由于骨骼和肌肉的变弱,平衡性协调性会变差,人会变得特别容易摔跤,摔跤又容易骨折——恶性循环。

5、人过30岁后,每年的代谢就会降低1%左右,到40岁左右,这种代谢降低会变得更加明显。少年时期,躺着都在饿,到中年时期,喝水都会长肉。

6、……

二、趋势不可挡,但程度可以延缓

咱们不能说,人变老,想个法子阻挡这个趋势。从嬴政老师开始,就在做这个阻挡衰老步伐的努力。可惜,这种事情不存在,连被派出去做这个“逆转衰老新技术研发”的项目经理徐福老师,他也自知这个项目不是靠他平时的忽悠功夫就可以做到的,肯定完不成,怕嬴政董事长处分他项目做得不好,逃到东瀛小岛上躲起来了。

但是,阳光、积极的人,都会相信,“不可逆”意味着只要随缘,顺势而为,都会有收获。

就像水一定要从高处往低处流的,这个没有人可以改变,但是可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沿途建筑水库以加强管理,减少洪水泛滥,以及利用它来灌溉良田……顺势而为,造福自身。

对中年人来说,在骨量流失和肌肉流失的问题上,也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干预,得到缓解,甚至在某些局部,产生改良。

1、增加阻力性训练。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最直白的,就是举铁。我有一位跑友,他说,家里没有哑铃之类的基础工具,所以无法练力量。我说身体还在吧?每天练自重蹲起,也行啊。

网络上很多长肌肉的训练方法,区别在于有的动作经典一些,有的动作创新一些,不同的动作,发布者号称更“高效”一些。大体上,能够“顺其自然”地做下来的动作,大致都有效而且不会造成伤害——譬如没有人会去做“膝盖往后弯”这种自己做起来不自然的动作——在电影里,酷刑“老虎凳”就是膝盖往后弯,你做起来肯定觉得不自然,因此本能地也就不去做。

无论是自重,还是负重,只要阻力足够大,就一定会对肌肉和骨骼有好处。

这里说到“阻力足够”,是因为“过于轻量”的负重,实际上为了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就成为了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大致上起不到“阻力性训练”的效果。而是变化成了有氧运动。

所以,我不大赞成用“手握一瓶矿泉水”或者阻力极小的橡皮绳来进行力量训练,强度太小。

2、防止过量有氧运动。如果没有阻力性训练相搭配,过量有氧运动一定会导致肌肉流失。这里的前提是“过量”。跑个5公里当然没啥问题。

这对于痴迷于跑步的人,真的是当头棒喝。老威经常点名批评“长年累月做低强度等时长的跑步”,就是这种情况。我遇到过有的跑友,几乎长年累月,就是心率130-135左右,每天1小时,没有其他运动——外观可能变得很苗条,很瘦,但肌肉比例一定会降低,骨骼也一定不会很强壮。

实际上,就算不喜欢专门的负重训练,冲刺、快跑等也是增强肌肉,增强骨骼的方法之一。短跑运动员都很健硕,长跑运动员普遍瘦削——这只是大致分类,因为他们不管长跑短跑,都会专门做力量训练的。

3、营养均衡,防止饮食不合理。蛋白质摄入过少,钙质摄入少,甚至极度控制脂肪的摄入,都会影响肌肉的生长,以及骨质的加强。至于有的人以接近零碳水的饮食来追求瘦身,我觉得更是奇怪。

4、戒烟断酒。抽烟容易导致骨质酥松。大量饮酒,会使人变得意志昏沉,不是有句话叫“饮酒乱性”嘛。就是说人的天性——自然欲望会在酒后得不到控制,平时说不出口的乱七八糟的话,这时候会给对方打个电话过去,在电话里乱说(有的人喝完酒很爱打电话可能就是属于此类),平时看到部门里某个人不顺眼,在集体聚会上喝了酒,就容易找事由打起来——都是乱性。

从健康角度来说,酒精,不仅自身是高热量食物,还会阻碍体内已有的脂肪的代谢顺序。

5、多晒太阳,多接触自然。当你意识到需要补钙,无论你拿钙片当饭吃,还是每天喝两脸盆骨头汤(实际上骨头汤要达到补钙目的,的确要喝得比较大量),摄入了钙元素,但是并不表示会被人体吸收。

钙元素被人体吸收,必须靠维生素D的作用,有了维生素D,钙才能找到家。而维生素D,则必须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现在有的说可以直接补充维生素D,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晒太阳增强体内合成维生素D,这个应该是金科玉律。所以,“晒太阳补钙”这句话,本身逻辑并不严密,但道理是对的。如果没有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那么摄入多少钙元素,都无法达成“补钙”的效果。

当然,不摄入钙元素,就是把自己在太阳底下晒死,估计也没有用。

三、跑步和举铁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非职业短跑选手的跑步——像我们业余跑者这一类,跑步主要是取其有氧效益。

我虽然从高中时期就有跑步的习惯,2013年开始正式成为“佩戴专业跑表”的那种跑步爱好者,但是真正让我感到从跑步中得到自己完全明白其“所以然”的收益的,是近三两年的事。也就是在沉下心来,再也没有那种“我要快、我要远”的浮躁之心下,回过头来,以小白的心态,从零开始练习,得到了很大的收益。

对于业余跑者来说,打下一个良好的有氧基础,既是后续提高的基础,其本身也可以独立成篇,作为一个完整的收益。

良好的有氧基础,一定对应一个良好的心肺功能。

有的人“长年累月以低强度的节奏跑”,也是图这个收益。

这种跑,对心肺系统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骨骼肌肉,几乎没有帮助。

反过来,长年举铁,骨骼坚硬如花岗岩,躺在压路机下都压不碎,肌肉隆隆如施瓦辛格,但是这种训练,对于心肺功能,却几乎没有帮助。甚至有的说法,由于长期在“闭气发力”状态,对于心脑血管,还有一定的损害。

所以,对于我们普罗大众,两者兼顾,实际上是最好的了。

举铁的人,适当跑跑有氧。跑步的人,可以在有氧跑之外,加上一些冲刺跑,当然也可以设置单独的举铁课。

更何况,对于跑步者来说,核心力量、腿部力量不仅仅是作为“强化肌肉、骨骼”的独立成篇的训练,核心和腿力,本身也是促进跑步技术改善和跑步技能提高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绝大部分以健康为追求的运动爱好者而言,举铁和跑步,其实是健康道路上,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