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者,若天与日”,怎么理解?

 为什么73 2022-07-10 发布于北京

“阳气者,若天与日”,怎么理解?

王庆其 肖相如频道 2022-07-10 07:00 发表于浙江

导读:今天学习王庆其先生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读书札记,复习“阳气”的生理功能。

生气,即阳气。

姚止庵说:“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

《生气通天论》是讨论阳气生理病理的一篇专著,其对阴阳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先来复习复习“阳气”的生理功能。

1

阳气为人身之本

原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此以比类取象的方法,以太阳在天体运行中的地位作比拟,强调阳气为生命之根本。

明代医家张介宾最得经旨意趣。

《类经·疾病类》云:“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

并以此为根据,结合其本人的体验撰写了著名的《大宝论》,他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张氏对《内经》的阐述和发挥,为后世温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身以气为本,气又分为阳气和阴气,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无不赖阳气以温煦和推动;气血津液精的生化、运行,糟粕的排泄,全仗阳气的气化功能;人体抵御外界环境的寒冷,保持正常的体温,离不开阳气的生发作用。

再从病理来说,“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消”,存得一息真阳,便有一分生机。故临床治疗时有“救阳似救火”之说,即抢救阳虚欲脱之证,往往刻不容缓。

生命一旦夭亡,形体虽在而通体冰冷,乃阳气竭绝之故。可见,阳气为生命之根本。

2

卫外御邪功能

原文云:“阳固而上,卫外者”,“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主向上向外,当外邪入侵时,阳气即迎邪而上,与之相抗争,起卫外御邪作用。

《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在阴阳的相互关系中,惟有阳气致密,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类经·疾病类》注:“阳为阴之卫,阴为阳之宅。必阳气闭密于外,无所妄耗,则邪不能害,而阴气完固于内。此培养阴阳之要,即生气通天之道也。”

《素问集注》谓:“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

人体的防御功能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的总和,其中阳气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

阳气主外,为人体卫外之藩篱,外邪入侵,阳气首当其冲。

诸凡畏寒发热,或寒热往来,或寒栗起粟,关节酸楚,脉来浮紧等症均是阳气与外邪相争的外在表现,如阳能克邪则一汗而解;反之,阳不能胜邪,则邪从阳转阴,由表入里。

而解表剂大多辛温,乃助阳胜邪耳。

临床上阳虚体质者,平素多自汗、盗汗,此玄府不固,阴津自泄,此类患者最易为外邪侵袭,一旦罹患则多表现为正不胜邪的寒证、虚证。

药理实验证明,补气扶阳之品大多能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3

温养形神功能

原文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此系《内经》惯用的倒装句法,意思当是“阳气者,养神则精,养筋则柔”。里“筋”概括人体之“形”。

形和神乃人体反映物质与功能的一对矛盾,形和神的和谐统一,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病。而阳气则形、神兼养。

阳气充实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办事精明,形体功能协调自如。

临床上阳虚证者往往神气不振,出现精神萎靡,形容憔悴,昏昏欲睡,思维迟钝,反应不灵敏等,此阳气不能温养神明所致。

另一方面,阳虚不能温养形体,则肢冷畏寒,形体蜷缩,毛发蓬松而不润泽,面色晄白无华,阳虚不能温运脏腑气血,则表现为不思食纳,或胀满,或泄利,或腹部冷痛,或手足麻痹,或小便清长,或小便淋漓不净,或腰酸耳鸣,阳痿宫冷,不孕不育等等。

可见,人体之形神均离不开阳气的温煦。神失养则神萎,形失养则脏腑气血违和。

再一次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的道理。

4

阳气随昼夜阴阳消长而变化

原文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经文提示:人身之阳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在一昼夜中,阳气存在着生发、隆盛、虚衰的变化规律。这也是“生气通天”之理。

在生理情况下,人一般从早上至中午精力充沛,轻劲有力,及至午后精神渐乏,往往不耐事事,如果中午不稍事休息,则午后的工作效率不会太好,夜间则阳气潜藏,当寐。

在病理情况下,所谓“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完全与阳气的昼夜盛衰消长节律有关。

过去有人认为,人体的内环境是稳定不变的。通过研究证明,人身内环境随昼夜改变,神经内分泌也有节律性的波动。

《内经》的作者通过长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研究,能够认识到人体存在着“生物钟”现象,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