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我军有哪些彪炳史册的战例,爱好历史的朋友都能报出一长串,比如: 彭德怀元帅指挥的抗美援朝;林彪元帅指挥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粟裕大将指挥的淮海战役…… 但是,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是由朱德元帅亲自指挥的呢? 开国大典 朱德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 据我所知,从抗日战争开始,朱德元帅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有一定影响力的战役。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朱德元帅在人民军队的崇高地位。 他被人们尊称为“红军之父”;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从此开始,“总司令”俨然成为朱德的代名词,终身未变; “十年动乱”时期,一些别有用心者污蔑他是“黑司令”。 毛主席愤而驳斥道:“朱不离毛,毛不离朱”,力挺朱德是“红司令”; 朱德六十大寿时,毛主席破例为他举办盛大的寿宴,并亲笔题词-“人民的光荣”。 这是毛主席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也是全党、全军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 毛主席对朱德最精当的评价应该是这十个字: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这十个字点出了朱德身上独有的宽厚品德与坚定的信念。 虽然长期身居要职,朱德却总是视自己为普通一兵、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当时访问过延安的记者根瑟·斯坦因这样描写道: “难以想象,这个兵士们敬爱的老农民、像老父亲一样的人就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我军第一次授衔时,这个“像农民、像父亲”的军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并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朱德元帅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让我们看看排名在朱德之后的几位元帅,简单了解一下他们立下的丰功伟绩。 彭德怀元帅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二,排名仅次于朱德元帅。 红军时期,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是红军两大主力之一,过关斩将,彭德怀不是先锋就是后卫,什么样的恶仗、险仗都打过。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不多的人马,与十倍乃至更多的敌人殊死较量,保卫延安、解放兰州,打下了3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朱德的副手,彭德怀实际上承担了八路军总指挥的责任,百团大战、建立敌后根据地,彭德怀建功至伟。 抗美援朝,彭德怀临危受命,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让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在十大元帅中,林彪元帅的排名位居第三。 他领导的红一军团始终是红军的一把尖刀,红军长征时期的所有关键战役基本都与他有关。 抗日战争时期,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曾经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和他指挥的东北(第四)野战军所向披靡,从中国最北端一直打到海南岛。 再看排在十大元帅榜首的朱德元帅。 在大部分时间里,在大多数资料上,人们都很难找到朱总司令亲自指挥一场大型战役的相关记录,至少我没有看到过。 因此,在漫谈人民军队历史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经常会有这样的不解: 凡事皆凭实力说话,如果没有足够说服力的战役经历,朱德元帅何以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且一直稳居我军最高位置? 朱德总司令又怎么会备受毛主席的尊重和信赖,深受全体将帅拥戴的呢? 以下就是我的分析和感想。 朱德元帅早年的英姿 第一、资历,资历,还是资历。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当过体育老师,1909年考入蔡锷将军主办的云南讲武堂。 云南讲武堂曾经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军事人才,越南人民军的首任总司令武元甲、朝鲜人民军首任总司令崔庸健和叶剑英元帅都曾经是朱德的学弟。 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朱德参加了著名的“重九起义”,并很快升任滇军营长、团长等职。 蔡锷将军发起护国战争时,朱德在蔡锷的第一军中担任第三支队支队长,当时,范石生是朱德手下的团长,杨森是营长。 在驻守在四川泸州期间,朱德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启发,逐渐认识到一个事实: 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行不通,救国必须另找一条新路。 蔡锷将军因病去世后,四川军阀提出“川人治川”的口号,因此与滇军发生激烈交锋。 最终,滇军返回云南,并成功打败了云南都督唐继尧,朱德担任了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兼省会警察厅长。 后来,唐继尧纠集旧部卷土重来,朱德等人被迫逃离昆明。 在上海,朱德见到了他敬仰已久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以十万元军饷相许,希望朱德出面组织桂军、滇军攻打陈炯明。 朱德不认同“依靠一个军阀打另一个军阀”的革命方式,婉拒了中山先生的邀约。 随后,朱德远赴国外留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并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安排下,正在苏联学习军事的朱德回国参加北伐革命。 在朱德的说服下,川军杨森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朱德担任了党代表并随军加入了北伐大军。 1927年1月,根据党的指示,朱德赶赴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并担任了该团团长。 不久之后,朱德兼任了南昌市公安局长。 综上所述,在“护国战争”时期,朱德就已经是蔡锷将军麾下的一员猛将。 在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朱德这样的资历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庭中,朱德当年的党龄、党内职务远不及许多同志。 第二、特殊时期的特殊贡献。 1927年8月1日,朱德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南昌市公安局长的身份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南昌起义”。 毋庸讳言,南昌起义发起之时,乃至起义后一段时间内,朱德的地位并不高,发挥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几十年后,在谈起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的时候,周恩来委婉地称他“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 然而,从起义部队南下开始,朱德的作用慢慢显现了出来。 朱德元帅在战争年代 因为当时驻扎在江西的国民党军队大都是滇军,考虑到朱德在滇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周恩来把先遣的任务交给了朱德,这个安排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起义部队面临失败的时候,朱德的作用更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显。 由于国民党部队的疯狂反扑,南昌起义军决定在三河坝兵分两路: 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主力部队直奔潮汕; 由朱德与周士第25师负责殿后,他们将坚守三河坝,抗击钱大钧部三个师的追击。 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阻击,朱德的阻击部队伤亡巨大,撤出三河坝时仅剩下不到两千人。 朱德本想追赶主力部队,然而,半途遇到溃败下来的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率领的二百余人。 原来,起义军主力已在潮汕地区遭遇失败,周恩来、叶挺等起义领导人也已经分头撤离了。 如此一来,朱德这支队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 当时,他们的四面都是敌人,将士们疲惫不堪,前途无望,情绪低落,一片混乱。 此时的朱德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在商量下一步行动时,有些悲观的同志提出“散伙”的想法。 朱德则坚决反对解散队伍,提出隐蔽北上的设想。 这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 朱德是在三河坝刚刚接手的这支队伍,因此,没有一个兵是他知根知底的老部下。 在前途渺茫之际,如何稳定这支队伍,这是朱德面临的极大挑战。 当时已近冬天,官兵们饥寒交迫,由于缺医少药,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治疗,再加上枪支弹药无法补充,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 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接下来应当怎样办? 队伍来到江西安远的天心圩时,这种混乱愈加严重,不时有军官和士兵不辞而别。 就在南昌起义仅存的这点火种即将熄灭的时候,朱德站了出来。 在天心圩召开的军人大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 “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绝不勉强!” 朱德还以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为例,告诉指战员们:“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就这样,在最困难、最无望也最容易动摇的时刻,这支队伍中年龄最长的朱德成为了官兵们的主心骨。 磐石一般的坚定,兄长一样的宽厚,朴素、实在的话语,使朱德成为指战员们可信赖、可依靠、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部队随后在天心圩完成了整编,开始在湘粤赣边与国民党军队打起了游击战。 再后来,朱德率所部悄悄栖身于老同学范石生的部队,部队在那里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可是,由于有人告密,蒋介石下令范石生迅即抓捕朱德。 范石生当然不会听蒋介石的命令。 他悄悄送走了朱德,还赠给朱德所部大量的大洋和军需装备。 最终,朱德率部开赴湘南,湘南起义之后,他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在井冈山,这两支队伍合并组建了红四军。 在那个特殊时期,正是因为朱德的特殊贡献,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武装部队。 因此,朱德被后人称为“红军之父”,确实是实至名归、无可争议。 第三、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1935年6月,红一主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北上抗日。 但是,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却不愿意执行这个决定。 原来,红军在懋功会师后,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减员严重、装备给养困难的实际情况。 于是,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打起了恃强夺权的小算盘。 8月3日,红军总部将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开始北上。 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刘伯承随行。 在这段时间里,张国焘坚持其“南下”的主张,朱德则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张国焘的错误行径,坚持执行中央的决定。 张国焘对朱德用尽了威逼、恐吓和围攻等卑鄙手段,朱德却坚定如山,毫不动摇。 当时,被编入左路军的原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愤愤不平,他们对张国焘违反中央决定的行为十分不满,一些干部甚至酝酿私下拉部队离开左路军。 为避免发生更严重的情况,关键时刻,朱德要求大家顾全大局,不让事态继续扩大。 在朱德的耐心开导下,这些指战员才隐忍了下来,并在后来成为牵制张国焘的重要力量。 有人要问,张国焘当时兵强马壮,大权在握,为什么那么在意朱德的态度? 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经这样解释说:“张国焘不糊涂,朱总司令在红军中是什么样的地位,朱总司令的分量有多重,张国焘是掂量过的。” 徐向前元帅说:“张国焘非常清楚,如果没有朱总司令的支持,他张国焘的'中央’也好,'军委’也好,都成不了气候”。 由于朱德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党的行径,有力地制约了张国焘,最终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的胜利会师。 毛泽东曾在事后评价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并挥毫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左起:周恩来 毛泽东 朱德 第四、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从南昌起义队伍的边缘走到“朱、毛红军”的核心,最后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 朱德元帅凭的不只是“老资格”。 朱德的原名叫朱代珍,报考云南讲武堂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德”。 正所谓人如其名,朱是赤、红的意思,德是品德的“德”。 一个“朱”字注定了他跟红色革命切割不开的渊源,一个“德”字足以反映朱德元帅不平凡的品格。 投身革命前,朱德当过滇军的少将旅长,为了理想,他义无反顾地抛弃了高官厚禄。 南昌起义失败后,许多经不起考验的官兵相继离队,朱德却意志不变,坚强地留了下来,并全力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在张国焘意欲分裂中央之际,在革命遭遇挫折、陷入困境之时,在与极左路线的斗争之中,朱德始终以大局为重,维护了红军的团结。 此谓“大德”。 在担任红四军军长时,朱德始终甘为普通一兵,“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他从来不与部下争功,身为总司令,当战斗进行到最艰险的时候,朱德多次拿起步枪,身先士卒杀冲上最前沿; 他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为人和蔼、慈祥,没有一点官架子; 他爱兵如子,在战士中有极强的亲和力; 长征途中,身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仅有的口粮让给伤病员吃。 在那些年轻战士的心里,朱总司令许多时候更像是他们的慈父。 此为“公德”。 朱德元帅一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党、归功于毛主席、归功于他的战友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他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元帅的老家仪陇县政府派人到北京看望他。 他们代表家乡父老乡亲,向朱德元帅谈了两个设想。 其一,他们计划将县城迁到朱德元帅的出生地马鞍场; 其二,他们准备报请上级批准,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 朱德元帅一听就急了。 他连连摇头道:“我没有这个资格,我不过是个在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老兵,你们的心意可以理解,但是,这两件事情都免了吧。” 在朱德元帅的坚持下,仪陇县城没有搬迁,仪陇县的县名也没有改。 不过,当地政府悄悄兴建了一个“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 得知这个情况后,朱德元帅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立即动手,把“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改成一所学校。 在这封信里,朱德元帅清清楚楚、认认真真地写道:“让更多的娃娃有书读”。 此谓“私德”。 毛主席为朱总司令授衔 第五、他是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他给人民军队注入了优良基因。 古今中外,任何一国的军队都有其核心部队(或者叫主力军、王牌部队),我军亦然。 让我们说一下名扬四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首先入朝作战,是对美军杀伤最大的王牌主力部队。 正所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英雄部队的血脉是可以传承的。 在入朝作战之前,十三兵团是“四野”最强的一个兵团,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建功至伟。 再看这支部队的构成情况,它核心的底子继承自八路军第115师。 再向上追溯,115师改编自中央红军,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无疑是第一军团; 而红一军团的基干部队来自于红四军。 众所周知,红四军是由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合编而成的。 红四军是我军最早期的王牌部队,由毛主席和朱老总亲自领导。 犹如一颗发芽的种子,在革命的进程中,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不变的是其红色的基因。 纵观朱德元帅的革命生涯,尤其到了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更多的是稳坐中军、在战略层面发挥作用。 在一线拼杀的则是更年轻的英雄将士们。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人民军队创立之初,朱德元帅建立的功绩远在其他将帅之上。 从创建这支军队开始,朱德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是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 因此,毛主席倚重他,信任他,任何时候都支持他; 共和国将帅们尊重他,敬仰他,爱戴他,无条件服从他的指挥。 朱德总司令 毛泽东主席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再保留总司令这一职务。 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朱老总、朱总司令。 朱德元帅永远是人民心中的总司令。 无论是否担任这个职务,都无法改变朱老总在全国军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