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偏差

 脸大旺夫张路 2022-07-10 发布于广东

1073

人的认知其实都是都是不理性的,从信息收集到加工再到输出再到反馈,每一步都受自己心理的影响。

真正能做到理性的也只有机器。

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其实就已经是非理性认知的开始了。

人有一种行为习惯就是收集信息时喜欢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寻找信息,容易被记住的,你会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受固有思想的影响,比如民主投票,我们会从熟悉的朋友中投,那些不认识的就很容易错过了。还有相亲倾向于老乡等等。

不过我们只能记住一部分吸引到我们的特点,比如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或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等等。

总之就是能让人产生印象深刻的都会产生偏差,那么如此说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

接下来就是信息加工的阶段的影响,这个阶段人最容易犯的就是代表性偏差。

这个怎么理解呢?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之后,人容易冲动的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决定性的信息。

比如这几天我岳母很冲动的要投外甥的快递公司,原因就是听他说利润有多么高大,但岳母忽略了整个行业的风险。

这种事例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理解为“上头”。

每个人都会有的,比如投硬币我们都知道正反是五五开。当然如果连着5次正面很多人的心态就会动摇了,那这就是信息加工阶段的偏差。

接下来就是信息输出,该做决定了。

连着5次正面之后第6次怎么猜呢?这就是输出,这个阶段的偏差就是容易产生过度自信。

“第6次肯定是正面了吧,我不可能运气这么差”,这就是过度自信,而忽略了基本的概率。

过度自信也主要受信息加工阶段的影响,也就是说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可能过度自信。

最经典的就是股票投资,投资知识积累的越多,越可能会过度自信,信息是没有上限的,但能力却有。

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封顶的。到了一定的程度随后达到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理论大于实践就是一种典型的过度自信。

最后就是信息反馈的认知偏差,包括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定性偏差等等。

自我归因就是成功靠自己,失败了怪别人。

后见之明就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早就知道那样”的话,误以为自己早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认知失调简单说就是不接受失败结果,选择视而不见或歪曲事实。

确定性偏差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

神奇式思考,就是将相关性误认为是因果关系,美女对你抱以微笑并不是因为喜欢你,而是出于礼节对所有人都这样。

以上的偏差虽然讲的都是负面的,当然人类的这种偏差也是两面性的,要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