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圆投资:2022年下半年投资机会 来源:雪球私募各位雪球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正圆投资的合伙人兼基金...

 千里走单骑2 2022-07-10 发布于广东

来源:雪球私募

各位雪球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正圆投资的合伙人兼基金经理华通。

我是北邮计算机工学的本硕,学计算机算法。我在公募从业了七年时间,在这个行业做投研11年了。最早的时候,我在百度做算法策略工程师,之后在华商基金做TMT行研,后来又在广发基金做研究部副总和专户投资经理。

由于我的行业研究员基础,在我的投资策略中,不仅有一些公募风格,也有私募上的一些特点。也因为我是做TMT研究为主,所以我的投资策略偏成长体系。

1、成长宽覆盖+收益多元化:从成长体系角度上看,应该泛化为赛道+公司的模式。因为我是公募出身,所以会做3-4条主线的组合配置,整个收益其实还蛮多元的,作为成长也不会局限,在成长领域里也是宽覆盖。

2、九分进攻+七分防御:从历史投资业绩的结果上看,9分进攻,7分防御。进攻方面,可能与全市场的进攻水平相比,达到了自己认为的90分位的理想状态;在防御方面,比市场的平均水平略好,没有过于追求防御。

2022上半年行情回顾

今年上半年大家都经历下来了,主要还是因为几轮的杀跌逻辑都不太一样。在下跌过程中,整个市场中,尤其是净值型产品、私募型产品,包括公募的专户受损都比较严重。相对来说,全市场表现得比较好的是公募产品,因为它没有仓位管理和预警止损,就没有减仓压力,而下跌过程对私募以及专户的减仓压力就比较大。

图片加载中...

国内主要是因为疫情因素,同时叠加4月份一些核心个股低于预期。国外主要是地缘冲突+通胀,地缘冲突也加剧了通胀,同时还有美元加息,美元强势表现。4月中下旬之后人民币稍有贬值,日元是大幅贬值,虽然我们贬得不多,却都集中在4月中下旬。各方面因素造成了连续性下跌,系统性风险的叠加不是由单一层面造成的,而是多层面叠加。历史上超越这种级别的也比较少见。

图片加载中...

大家都是专业投资人,大致都能理解今年4月份下跌之后估值水位是什么状态。这张图给的比较明确,按滚动市盈率来看也是在极值相辅的位置,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都跌到了分位数极低的水平,恒生指数的跌幅也是巨大。

低估值下的转型机会浮现

从整个产业板块的角度来说:风电设备,今年因为一季报招标和业绩兑现的原因,估值分位数较低;消费电子、半导体处于景气周期下降阶段;医疗器械跌幅比较大;汽车零配件最近表现比较好,虽然跌的分位数不是很多,但相比去年四季度和今年1月份也是短期跌幅比较大,估值分位数还是很低。

图片加载中...

讲完了1-4月份的表现之后,来总结一下我们的逻辑。6月份疫情形势出现反转,市场也起来了,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全球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的再崛起和生产力提升的问题。1-4月份下跌有短期宏观经济的表现,也有积累过去三年涨幅之后出现的系统性调整,叠加被动性减仓带来的流动性缺失的行情表现。但再往后看,我觉得1-4月份发生的地缘冲突以及美元的表现隐含了对未来经济走势的解答,都在告诉我们全球经济矛盾是中国的再崛起和生产力的提升。

先解释一下这句话,我们该怎么理解中国的再崛起和生产力提升?

过去是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成果,使得中国和全球都受益于这个历史进程。现在到了中美之间通过竞争合作来找到未来趋势的合作点的时刻,也意味着当下我们要找到未来的生产力,谁能找到这个生产力,谁就拥有话语权。中国很明显是在争夺这个话语权,所以我们叫做中国的再崛起。

并不是说中国衰落之后再崛起,而是说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的重点并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谁能获得生产力的提升。

回看1-4月份发生的事情,我们对经济的整体诉求(GDP增速诉求)在变弱,其实我们在去年四季度就开始经历对今年GDP是否为5.5这件事情的争议。我们了解到政府其实没有把5.5的增速作为核心主要目标,这也是源于我们过去几年以来的改革,不唯GDP论。所以1-4月大家能够感觉到,我们国家对GDP增速的诉求没有那么强了。

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唯GDP论,因为抢夺话语权不再是以经济体量来抢。通过经济体量抢中美之间的话语权是抢不着的。必须抢未来生产力的话语权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方式。

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现象:1-4月份我们能感觉到中国对GDP的迫切要低于投资人的平均预期。这是第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地缘冲突问题发生之后,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奇怪走势。比如能源的逻辑并没有伤害到中国的碳中和逻辑。大宗商品,尤其石油涨价,大家可能会误解为是不是全球需求要下滑。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碳中和是迎难而上的,中国在塑造碳中和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它能够给全球经济体带来新蛋糕,并不会因为地缘冲突的出现,就导致全球需求下滑。说明这个产业塑造力没有那么强势,或是在价值上没有卡住位。

然而我们发现地缘冲突之前,欧洲走清洁能源逻辑,当地缘冲突之后石油价格上涨,全球对新能源的诉求也在急剧上升。虽然清洁能源的逻辑在欧洲弱化,但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却在急速上升。中国这时在产业上塑造了新增量,这就是生产力的因素。谁能把握未来的生产力,谁将来就有话语权。我们在碳中和的话语权,在地缘冲突前后通胀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的竞争策略。

不能因为宏观经济的扰动而造成我们在产业链话语权的旁落,我们必须在全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这种话语权在中美之间的竞争里才有意义。

另一个现象是关于通胀,现在美国对抗通胀,加息加75个基点。主要原因是疫情时,西方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超发了货币,现在这部分资金大部分都在空转。但在我们的理解中,美国在处理通胀这件事情上应该没办法无止境地加息。

当然也有声音说美国宁愿进入衰退也要把通胀压下来,我们觉得并不会是这样。因为美国加息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通胀,而是为了探寻美国未来的出路。如果只是要解决通胀,之前的加息就不会这么弱势,75bp都不应该在6月份加,甚至应该在今年3、4月就加这75bp。所以我认为美国还是特别在意自己能否重塑内生经济动力的,这件事情比较困扰美国。

资本市场,比如A股,5月之后就没有特别反映美元加息这件事情。我们的贬值也很温和,结果全球人民币走出了新的逻辑,叫做“全球资产避风港”。我觉得这个东西纯粹是从走势推理的,但逻辑上也比较简单,中国在这轮疫情和各方面的经济决策,以及我们在往转型走的战略定力,也使得我们很难被美国政策所影响。

虽说1-4月份主体下跌,但下跌过程中它其实发生了很多要素PK和权衡。PK和权衡中,我们能看到未来的核心主线和主要矛盾还是中国的再崛起,以及再崛起过程中我们如何获得生产力的提升。官方话就是我们必须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通俗易懂地说就是我们要变强大,但我们不能只追求大,必须先做强,我们通过强才能变大。这个底层逻辑的变化会改变未来的投资策略、投资方向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一些思考。

那么,“必须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投资结果是什么呢?

这一定是20年的新经济周期。这个新的经济周期会非常长、非常深远,它改变的不单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虽然转型更多的是高端制造业,但我觉得底层东西远远不止,包括社会治理、国家文化、教育方式、思维方式、公民素质等。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机制,包括社保机制、公平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各类机制都会全面提升。

跨度为20年的时代转型会影响2-3代人。过去2-3代人主要是享受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期进入全球产业链的一次红利。改革开放40年,前期是一些基础性的能力掌握,但在后期,中国近两三代人得到的红利主要是来源于我们融入了全球性的产业链,把改革开放的思路迸发出来了。而未来20年,我们应该从中国经验走出来,走出自己的文明进化。这个难度很大,但改变也确实会很大,应该会影响到2-3代人。

我们对投资框架和策略的采用基本是比较长周期的理念和理解,不是说单纯的赛道逻辑,买入一个赛道持续不变。我们更多思路是贴合这20年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中国要参与全球竞争,这种竞争的权柄也不在于别的,而是在于生产力,还是基础生产逻辑。

图片加载中...

如果以转型框架来看股市的话:

1、首先是做减法:因为我们是做转型逻辑的,有些东西在我们的投资框架中不太存在,所以不用考虑这么多。这几年我们面临疫情,正圆在疫情研究上也比较弱,大家从我们的投资策略看得出来,我们比较少讨论疫情。因为从我们整个转型框架来看,我们认为转型是核心主要矛盾,疫情的治理是很重要,但它应该不会冲击我们的核心矛盾,甚至我们可能要利用疫情改善整体的转型,提升竞争力。所以我们一直在忽略一些宏观性的、偶发的以及次要矛盾型的东西。只做减法,抓市场的结构性行情

2、产业逻辑是什么呢?我们抓转型主体的脉动是,以产业浪潮、产业波动、产业内生逻辑和框架为基础,所有正圆的基金经理和研究部都是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我们都是做产业逻辑,以产业逻辑为生,包括基金经理的学习,不能一直吃老本,所以我们也不断学习和进化。我们进化的方向就是以产业为轴,持续进化,当然我们可能会采用更多的现代化工具去捕捉产业的东西,同时会提升自己的产业框架水平以及认知水平。

3、对波动性的理解。因为我们毕竟是二级市场的产品,相对来说还是要利用一些产业逻辑来实现波动性的收益,当然这种波动性不是大家想象的系统性风险波动,因为我们确实不太擅长捕捉系统性风险以及宏观波动。我们投资策略的特点是以产业为轴的波动,这种波动跨越的时间周期会比较长,弹性波动也会比较大。

光伏:赛道前景无限,新增装机迎来确定性增长

可能大家过去也注意到光伏是我们近几年的核心赛道,核心持有组合里的核心仓位是光伏。

1、需求:由B端向C端转移。光伏现在的变化是需求由B端往C端走,虽然我们认为B端和C端都会大爆发,但C端的主体变化可能会带来更多变化。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可能也会叠加很多储能的变化,但由于B端往C端走,市场整个定价能力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能感觉到今年组件的涨价耐受度其实蛮高的,虽然外部因素很重要,但主要还是户用光伏大爆发,另外就是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

2、宏观环境:新基建投资是时代的重要抓手。从宏观经验来说,新基建投资是时代的重要抓手,这也涉及到正圆对基建的认知,今年1-4月份基建表现比较强势,有正收益。另外就是房地产,基建表现也比较强势,从正圆早期的框架理解我们很难对老基建下手,正圆可能会有两个认知:

认知一:中国为什么要走高质量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是我们依托要素成长的这条路已经走完了,我们依靠要素进行经济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包括人口等各方面的要素都在变弱。基建行业一定不能基于过去的生产要素扩张,因为我们的要素空间不够,所以老基建的投资收益率在变差,这是第一方面。

认知二:由于地产原因,大家知道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变大,中央会大力支持基建来拉动GDP,保证我们的经济有一定增速。但老基建很大的问题是钱没了,所以第一个问题是老基建收益率不够。我们一定要明白当下是什么时代,当下是一个必须实现高质量成长的时代,背后的隐含词是低质成长没有空间了。如果玩战略游戏大家就会知道,采油采矿是一个游戏的基础元素,但油和矿可以变为一级的科技,也可以变为二级的科技,还可以变为三级的科技,三级科技的战斗能力就比一级科技的好。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在相同要素上做出更高的生产率,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走老基建的模式,新基建才是时代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建基建拉动经济,好歹你建的要是新基建,不能是老基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绿电有比较大的机会。

3、超预期要素: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超预期的因素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关注它,光伏好在哪里,它是以半导体工艺为基底,它的理论关键转化效率接近50%,但在实际场景里加上损耗可能也就20%出头。现在新的电池工艺技术,实验室转化效率最高就是26%(前段时间隆基说的),才2字头。我们的光电转化效率真正地往30、40走是极有可能的,半导体还是比较能够被人类所突破的基础,主要是在降低成本上,因为光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要跟传统能源价格PK,有这个限制,这也是光伏投资空间上限高的关键原因,因为它有半导体技术的进化。

储能:多元需求释放,市场大有可为

储能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研究,但储能壁垒比较低,只能讲讲这个行业最大的特征。它处在高爆发期,中国的储能比较杂乱,我们好多东西都没理顺。中国储能想建,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地面电站大幅招标的话,相对来说国内储能就能放量。

图片加载中...

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情,包括5月之后储能也涨得比较多,反映的是大家对中长期储能空间的乐观。另外因为户用光伏的发展,所以在户用储能上也有大幅增速,海外的户用光伏、户用储能,也有逆变器的表现。这个板块还是可以的,市场空间比较大,也处在爆发前夜。当然它的壁垒不高,因为技术创新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工程性的组装之类。

绿电运营:定义新时代的能源

绿电运营是我们在整个碳中和里看好的能够延伸出来的机会。缺电之前,其实绿电有过很好的表现,我们最近发现了几个东西:

1、在绿电运营里,我们发现了一次整个中国的经济循环。我们发现,绿电运营有办法改善整个地方财政收入。说白了它发挥的要素就是一些过去的旧基建、房地产看不上的土地要素如沙漠,以及海洋上的风电等,发展得细一点可能在建筑表面,现在是工业建筑屋顶。这种生产要素的底层跟过去旧基建的底层不一样,这种要素的价格并不是很贵,比较能挖掘,而且绿电的回报很好,现金流现在要看有没有补贴,有补贴的就差一些。

现在我们的发电机制,如果是新项目的话,现金流表现也是很好的。绿电运营成为了地方能够找到的很好的经济抓手,能够不断拉动整个地方经济,甚至能重塑地方的部分经济循环,能替代房地产的部分作用。所以我们觉得绿电运营可能在中国经济结构体系里是很重要的脉络,是很重要的内生筋脉搭建。

2、目前整个体系里要素比较多,分析起来比较难,涉及煤炭价格、电价,同时还涉及电的质量。大家知道光伏还得调峰,调峰就涉及储能和储能成本的问题,电价又涉及到整个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绿电经营体制是很复杂的事情。

通过我自己对产业的摸索,以及和行业中专家的多方交流。我发现大家的争议点在于,中国在鼓励碳行业发展时,碳排放是否有成本转嫁。我们的传统产业或一般性产业在产生碳排放的过程中,是否要让其为碳排放增加成本。

我自己的观点倾向于,过去的电价一直没有跟上通胀——意味着过去的电价和能源成本是在牺牲我们自身的要素,所以这方面对中国实现外向型经济以及融入全球性经济是做出了贡献的。因为我们的电价没有跟上全球的通胀,更不用说跟上国内通胀了,所以我们在能源要素上一直是补贴经济的模式。但如果碳中和作为未来的经济构想和竞争力抓手,那我觉得碳排放的成本和代价最终还是要被体现出来的,比如碳权交易、绿电、碳排放配额制度以及电价提升,未来中国在碳排放上要找到新的机制设计。它追求的目的不仅仅是碳中和事业与碳中和产业话语权的提升,更深远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达到高质量经济发展、降低GDP能耗比,利用更低的能耗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升的概念,它能够实现我们多方的经济目的。如果绿电运营隐含了碳排放代价的提升,我觉得绿电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是存在重大机会的。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双轮驱动

再来说说新能源车方面。最近为了拉动经济,有一些汽车消费刺激,再加上油价上涨,新能源车今年整体销量上升。最近大家发现造车新势力,或者有些老势力的新车型,得到了市场特别大的认可,比如比亚迪、华为、理想,还有长安的车型。

在目前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双驱动之下,未来新能源汽车里要按什么逻辑去构想产业逻辑?

图片加载中...

我觉得是重现智能手机浪潮,它带来的行业巨变和竞争力转移,最终会使得中国和全球汽车厂商出现一次史无前例的洗牌。这次洗牌类似于智能手机,因为它的竞争要求就是这样。

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大家以为智能手机浪潮是我们的手机多卖了,其实不是。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时代,全球手机出货量没有太大变化。它的主题是智能手机的功能核心变化。我们的汽车从过去传统模式往智能化走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竞争格局来说,过去是以发动机为主体设计,并且形成自身壁垒。由于整个发动机的变化并不大,所以汽车制造业的核心壁垒与别的行业相比,就没有别的行业差距那么大,更多是制造经验上的差别。但毫无疑问壁垒还是存在的,不是没有壁垒。

但智能化之后大家发现,发动机变成了电池,而竞争壁垒就在于你会不会写用户体验很好的软件,懂不懂芯片,懂不懂算法。这相当于你把汽车该有的竞争力和底层能力全部换了一遍,除了制造没变。但是现在大家也看到了,制造也有重新分工的趋势。而且制造业有优化,像一体压铸,整个竞争底层能力改变之后一定会发生行业格局的大洗牌,这是注定的。这是产业逻辑、产业格局和产业框架造成的。

这种洗牌趋势会向消费电子公司看齐,因为最懂软件、最懂算法、最懂芯片的公司都是消费终端公司,这些公司都在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唯一的弱点就是汽车大型化制造没有那么强,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反复迭代,但它们的优势特别明显。所以我们觉得在乘用车市场将会出现智能手机浪潮,这是未来变数最大的地方。

今年我们能看到的汽车后半程中,市场主体逻辑围绕着谁来展开?主要是华为汽车、理想汽车,一些新的车型,比如阿维塔。我们要重视什么?我们不要以短周期来理解这件事,比如疫情后的政策刺激,我觉得不重要,因为中国乘用车的天花板就摆在那儿,怎么刺激也不会刺激出巨大弹性。能够让大家看到未来的就是这些东西的改变,这也会改变整个汽车的供应链。

过去我们的供应链因为一些汽车零部件制造门槛不高,终端厂商过于分化,而且故意分化供应链,所以造成了我们汽配的供应链格局做不大,当然全球也有很大的tier 1。如果未来汽车终端变了,我们也会出现很大的tier-1公司,甚至可能在整个汽配供应链的集中度上也会有很大提升。汽配上肯定也有出现大公司的机会,现在普遍来说不大,汽配公司超过200亿市值的比较少。

再讲一下汽车销量逻辑,这是汽配的其中之一。国内汽配替代的逻辑和智能化的逻辑,其中之一就是轻量化,铝合金和一体压铸(我们雪球上有些球友研究还蛮深的),然后是空悬(空气悬挂)、智能座舱。

图片加载中...

这是电产业链,这个东西已经被体现过一波了,不再赘述,它的逻辑比较简单。其实电池还是比较有壁垒的行业,现在原材料的供给跟不上。中长期来走,我觉得最有壁垒的环节是在后半程能跑得最持续、最蓄力的。很多壁垒稍微低一些的环节有一时的供需瓶颈,但以供给瓶颈去炒作的话就要考虑什么时候卖出,我们觉得新能源电池持续来看机会比较大。同时,新能源电池内部竞争关系也要重点考虑。

VRAR:消费电子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元宇宙方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自己的看法。VR受全球经济需求的影响,出货量有调降,但我们正圆认为VR只是现在的过渡性产品。VR现在来到了成熟期,本身就处在新品迭代的放量周期,我觉得VR处在上升期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比较看好AR

图片加载中...

当然,苹果最近要出MR,并且有望在近一年里推出,这是AR的过渡性产品。市场对这款产品的出货量比较悲观。但我们的投资逻辑和理解角度跟别人不太一样,我们不觉得出货量多少很重要。如果MR能让消费者得到完美体验,或者是80%以上的功能体验,这件事情就是万里长城走完了最重要的一步了。随后是各种生态的应用开发,慢慢叠加上去,苹果再对这款产品更新(据说MR有两款),再往下就是真正的AR,那就是第三代。一般电子产品到第三代会比较成熟,等到第三代时就是真正的爆发性产品。

目前我们从产业链了解到,MR应该能满足AR80%的功能体验,而且它有助于生态的孵化和培育。我们很重视MR,我们认为MR的空间不亚于智能手机,MR和AR加起来应该有数万亿级别

从应用的角度,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想元宇宙这种虚无的、自己理解不了的,而是更多从AR逻辑里想想未来的应用场景。这里面其实已经非常丰富而且很有吸引力,付费欲望也很大,我觉得AR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可能会远超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它对互联网的洗牌也会产生重大作用。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大周期的“卡脖子”环节

半导体设备方面,半导体讲自主可控,现在市场比较担忧全球半导体的景气周期下降。其实是这样的,现在大家能看到芯片下降比较多的新闻其实已经在很大的兑现周期了。整个全球半导体的下降周期应该是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在二季度末左右见到了全球半导体景气的高点,现在已经下滑了一年。

图片加载中...

大家看到很多芯片价格的下跌,其实是中间渠道商的价格下跌,可能会影响半导体芯片公司出货的价格,但影响幅度没有那么大。在出厂商价格因素下跌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中国比较注重半导体自主可控的逻辑,所以从目前来看半导体应该是度过了它股价上最难的时候。它以什么逻辑、以什么方式、能不能再取得正收益,我觉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在这当下布局半导体设备、半导体设计公司,这里面机会其实是很大的。

尤其是半导体设备,它们今年上半年普遍都拿到了去年一年期的订单。我们没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下一年整个中国的半导体投资会减少,而且潜在的中国发展半导体的逻辑应该是在28纳米以下的低端制程。这方面中国应该会把这个产业做成普通制造业,中国应该会在上面叠加巨大的产能出来,以孵化出我们自己的芯片制造公司,甚至基础设备公司。因为我们要把整个产业生态做大之后再往高端领域追赶,这才是对的。美国发明甚至主导了整个半导体产业,以现在美国对我们的产业政策,中国不太可能利用很小的成本就拿到高端制造能力,甚至是产业话语权,我们必须要抛除这种奢望。比较现实的是,中国在成熟制程以下,在低端制程上要做出我们自己的优势,把它做成普通制造业。

相比来说,我们觉得全球的半导体景气周期在股价上对大家有一点情绪的压制,但在景气程度和产业变化程度上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直播电商: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增长驱动力强劲

直播电商方面我稍微讲一下,东方甄选出来之前大家对直播电商心里发怵,觉得这个行业没有那么稳定,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

1、主播稳定度和职业风险比大家想象得低。大家看到最近几个超级头部的问题,第一是头部们由过去的很多积累造成了他的量,他对平台也形成了一定压力;第二是超级头部在自身发展运营中不是很专业的机构化,以至于它会出现各种纰漏和致命风险,被平台所利用,然后被消灭。

大家都担心被平台干掉,所以你倒过来理解就会发现,直播电商MCN机构的壁垒其实非常高。大多数新晋主播和网红主播都会选择和MCN机构合作,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这些主播会考虑MCN机构的风控能力,希望能够避免各种风险而把自己弄垮。

2、主播自身有一些品格缺陷。因为他们不是靠颜值吃饭,容易出现不可控的个人品德风险,但真正的带货主播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很高,比较能维护个人信誉。买货的人也不是因为主播的颜值而买带货产品,他跟主播之间不是颜值关系,主播本身就不太容易出现职业型风险,这也是和娱乐主播的很大区别。

3、主播很难脱离有优势的MCN机构。很多人觉得主播火了之后就会离开MCN机构,事实并非如此。主播其实特别希望MCN机构给他处理风控,而且主播在选择有前途的MCN机构上也是特别谨慎的,所以MCN机构的壁垒非常高,风险也很大。

4、MCN机构和品牌直接带货,最大的区别是后者缺乏“足够的人设”。我们看到一些美妆品牌直接是电商型的,相对比较容易直接崛起,但各行各业不可能永远都出现在电商做大的新品牌。有些传统品牌自己的人设不够,所以它在直播电商里带货能力没有那么强,还是得MCN机构来。

我们自己分析MCN机构的产业框架,我们觉得是能做大的细分赛道,行业增速还不错,公司竞争力也还可以。这是我们看直播电商的逻辑。

消费医疗:消费升级推动长期可持续成长

消费医疗,这个产业逻辑比较简单。由于个人消费水平和收入的上升,导致我们对健康以及审美这两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今年我们也看到了消费医疗在经济下降周期的消费刚性,这种需求来源于什么呢?一是需求的刚性;二是现在的客群覆盖面并不是很广。我们能感受到消费医疗的产业链潜力蛮大的,这也是我们研究和投资的方向。

医疗器械:行业高景气延续,市场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医疗器械,主要还是国产化的逻辑,其次是我们的医疗器械在海外市场也有很大的空间,不只是整个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也是如此。比起制药来说,核心还是要获得一些认证,现在我们在器械和耗材上完全能匹配一些海外的医疗需求——主要包括了医疗论证、持续供应能力。目前让对方切换供应链的契机没有那么好,所以相对来说在疫情中出现了早期类似于呼吸机,中期时的英科医疗,后面是病毒检测、检测试剂。如果海外出现了供给不够的情况它们就会切换供应链,一旦切换供应链后大家就会发现我们的器械、耗材能够满足海外需求,它就会出现大爆发,这里面可能需要看供给改变契机带来的机会。

路演互动问答

提问:三个基金经理是独立操作共享投研吗?

华通:内部基金经理会共享整个投研思路,我们的研究平台是共享的,大家都一起做,但投资决策是基金经理独自做的。

提问:网络游戏怎么看?

华通:我们认为网络游戏是很有机会的行业。要是能够出现有机会的时段,我们觉得网络游戏是比较好的投资,并且它可以延续AR。当然,我们认为AR以后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机会。同时游戏公司现金流很好,质地比较好,只要有相应的机会都能做。

提问:汽车整车行业后续怎么看?

华通:我们觉得汽车整车未来分化会特别大,因为它的技术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造车的新势力,尤其是消费电子的终端公司,欠缺的就是大规模集中式的制造。但这个壁垒并不是特别高,未来2-3年,汽车行业未来变化可能会比较大。

提问:目前如何看待AR/VR?

华通:我们现在比较看重AR/VR,但目前的配置还是寻找机会。目前AR/VR仍有市场分歧,而且大部分是消费电子公司。现在消费电子公司整体处在低潮,对我们来说,这不见得是坏事,至少有利于我们拿到比较好的定价,在适当时期MR收益会很高。如果从中长期——五年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当下做消费电子核心的买入,不会错。

提问:现在有覆盖消费吗?

华通:消费有覆盖,但是没有覆盖得面面俱到,毕竟消费不是过去正圆的重点。但我们在消费里也在逐渐捕捉时代转型的机会。

提问:正圆历史几次回撤都很快修复,是策略原因吗?

华通:目前的策略主要是看全球和中国的核心经济矛盾。现在是中国的转型周期,而且这个转型意味着中国要捕捉新的生产力。对此,我们持有的仓位更多是在竞争力和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买到了这些东西后,相对来说反弹会比较快,但由于它们偏成长,所以波动率也会比较大。

风险提示:嘉宾发言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或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