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壬寅七月逸聊之莫非浅谈咏物联的创作

 火蓝锋 2022-07-1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逸社七月主持人:莫非
本月题目:蝉蜕。“丱角严妆祭河伯,徐娘半面坐皋比。”自南北朝起,蝉渐渐成了中国士人重要寄托意象之一,然于蝉蜕着眼生发者甚少,本月拟以楹联,字数不限。
图片

浅谈咏物联的创作

咏物一词,最早应该出自《国语·楚语上》:“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 咏物的“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给出的定义是“用诗词等来叙述”。百度对“咏物”的解释是“指以诗歌描写事物”。看来,咏物从一开始就和诗歌紧密联系,完全没有对联什么事。当然,这也因为对联出现得太晚的缘故。

图片

从《诗经》开始,历代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名篇佳作更是不胜枚举。相比之下,正式的咏物联就显得极为可怜。好像只有晚清的钟云舫(1847—1911),创作过一些“咏物联”,

比如类似于“咏米”的

可有余粮支旱潦;

好将颗粒念王孙。

以及如同“咏纸”的:

半张莫使轻才士;

五色还教重校书。

还有像“咏泥塑”、“咏雨伞”、“咏斗笠”、“咏灯笼”和“咏木炭”的:

神清只可须眉肖;

世面原来傀儡多。

虚心原具冲风力;

瘦骨犹怀向日心。

为爱烟霞,共汝远寻方药;

能耽风雪,与君共钓寒江。

皓月无光,得此偏明明赫赫;

夜行以烛,同君共雨雨风风。

坐涂炭何伤,满面尘灰如此墨;

为饔飱出力,万家烟火待吾红。

以上钟云舫创作的这些,还是介于行业联和题署联之间的作品,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咏物联”。不过,这些联大都很自然地凸显出咏物联“托物喻世”的特征。

严格来说,古人纯粹的咏物联还是比较罕见的,当然了,诗钟有合咏、分咏事物的,但更多的还是属于文字游戏的范畴。

比如,张伯驹分咏络腮胡和牡丹:

人面不知何处去;

狂心更拟折来看。

还有民国时有人分咏戒方、新经布:

子弟不材呈白木;

女儿有喜验红巾。

这些毕竟还只是诗钟,算不上咏物联。

作为文学发展催生的产物,咏物联在当代对联发展道路上应运而生。

若松梅有节,若桃李无私,只须净土一方,便可顶天立地;

任雨露矜功,任冰霜肆虐,总是清风万里,何曾仰面低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益阳举办1993国际竹文化节海内外大征联活动,这是获得特等奖的赵健之先生的《咏竹联》。这是一副很纯正的咏物联,骨架稳健,有血有肉,亦写竹亦写人,把咏物联“托物寄志”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网络对联也随之兴起。由于网络力量和形式的助推,对联的多元化荷尔蒙日益迸发。在咏物诗千百年来的催化下,咏物联继承了“借酒杯浇块垒”的咏叹志趣和技巧,便不由自主地蔓延开来。

早期的咏物联很纯粹,所寄托的情感很纯正。比如怀抱昆仑的《雪》: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这副联的创作思路很清晰,上比描写下雪时的状态,飘飘洒洒,无拘无束,下联刻画的是雪落地后的情形,安安静静,洁白无瑕。这是八个字所带给读者的第一视觉体验。但这八个字,还能会让人产生新的联想:人生无论经过多少纷繁的起落和扰攘,但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归尘归土,归路归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不是对这副联过度解读,而是这副联写出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无穷江月早年也有一副很好的咏物联《瀑布》:

未沸腾时原腆静;

大跌落后转从容。

和怀抱昆仑的《咏雪》联一样,也是通过上下联的强烈对比,来突显瀑布的个性。不同的是,《咏雪》联是上比动,下比静,而此联都是半联的由动入静,上比从“沸腾”转入“腆静”,下比从“跌落”转入“从容”。这联的创作手法值得借鉴,上比看似平静,却一直处于隐忍的状态,不动声色而又能娓娓道来,就如同瀑布起初的涓涓细流。紧接着笔锋一转,瀑布忽然飞身而下,飞珠溅玉,化为波涛流归大海,又转成一种久违的安静和从容。或许是一种人生体悟:从初生的平凡,到生命的绚烂,再到历尽甘苦的淡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早期论坛时代的咏物联,还有一类是咏的非物之物。比如以下几副:

青春(燕七)

涓滴成河,淹缠梦野;

悲凉如水,掠过华裳。

想法(一散人)

各有行藏,嵇康七不堪,杨秉三不惑;

非关吐属,情性若如此,恣横又如何?

情(白衣孤鸿)

至爱有多深?情缘一念之间,说不出诸般道理; 

斜阳谁最美?我想千年以后,依然是那个黄昏。 

青春、想法和情,都不是实物,所以写这样的咏物联,可以称之为“无实物表演”。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作者笔下感受到“言之有物”。

《青春》一联,作者纯用虚笔。上比以点滴记忆串联出青春的美好岁月,如诗如画如歌,但“梦野”一词却夹杂着几分无奈。下比转而写光阴荏苒的悲凉,尤其结语四字令人心生怅惘。追忆过往,即便略带苦涩,仍不失为一种美好。如今比当年多了成熟和稳定,但毕竟还是回不到过去了。

一散人的《想法》写得很有意思。想法,本来就极为玄幻虚无的东西,不知所起,而又稍纵即逝。但作者却能清晰写出来,可见当年的网络联手的思维和脑洞是多么离奇。上比拉来两个古人,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到的“七不堪”,就是他个人表达对社会的态度。另一个是杨秉,他是“四知太守”杨震之子,他不为酒、色、财所迷,所以有“三不惑”之名。不论是嵇康的“七不堪”,还是杨秉的“三不惑”,都是各自的一种内心想法,或者说是处世态度,作者能找来为自己的作品作衬,还很妥帖,真是难得。下比纯以议论着笔,“非关吐属”四字,紧扣题旨,想法可以只藏在心里,当然也可以说出来。所以接下来的两个五言句,作者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单说嵇康和杨秉,同时也是作者的“情性”和“恣横”的表达。

再来看第三联。感情,本也是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要想表达出来,总得先要造境和造景。上比便先造境,为了把爱情那种难以言表、不可名状的纠结感刻画出来,作者把自己设置成一个参与者,或是正在进行时的局中人,又或许是过去式的过来人,但感受是真切的——说不出道理的,就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胜负一方。这种境遇的设置和表达,很容易让读者共情。下比开始造景,把爱情的美好记忆渲染开,思念浓得像那一抹斜阳,久久不能化开。而定格在“那个黄昏”的,正是千年前的“人约黄昏后”,所以,“千年以后”的思念,也会依然如此,这就是古人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这类咏物联,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情怀。但这些,毕竟算不上主流,偶尔为之可以,多作则无益。

图片

来看一组实打实的咏物联,这些都是常见之物,而且古往今来,吟咏的作品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是怎样构思和布局的。

月(不是很帅)

有憾方为美,几亿年造化深知,是以许十二日圆,三百日缺;

无私故得清,一万里山川普照,何曾分贫贱者少,富贵者多。

月亮再普通不过了,而且,古今中外的月亮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古人作品里对于月的意象叠加,无非就是孤独、思念、光明、逸兴等,如果没有办法避开这些坑,即便用的词藻再绮丽,也是于事无补的。不是很帅这副咏月联,构思很新颖。虽然也是“月有阴晴圆缺”的路子,但“十二日圆,三百日缺”这个说法,就很有妙趣。虽然都知道月也在“几亿年造化”的乾坤套里,注定无法逃脱自然规律,但这个“有憾”之“美”还是需要有人来发现,幸运的是,作者发现了。下比再进一层,虽然“有憾”,但月仍旧“无私”,不会因为天地不仁而有存有私心,“一万里山川普照,何曾分贫贱者少,富贵者多”,这似乎是满腔浩然之气,一口冲出,赋予月高贵的品质,全联格调便不落俗套。中国人说“以德报怨”,外国人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善哉。

马(王不二)

是英雄自有驱驰,不论他踢雪乌骓,追风赤兔;

兹世界枉多骐骥,只少我塞翁胸境,伯乐眼光。

马,也是古人笔下所常见。此联作者所用的四个马典的知名度很高,这个倒不足为奇。但“是英雄自有驱驰”的观点,很有正能量,催人奋进。下比的“只少我塞翁胸境,伯乐眼光”,才是作者真正的用意,也是真正精彩的地方。“英雄”也好,“骐骥”也罢,都需要不断前行,自强不息,同时还祈望这个“世界”多一些“塞翁”和“伯乐”对于“舍”和“得”的正确理解。

石(青姜月)

身世自堪嗟,维其时沧海不平,青天有缺;

生涯何以寄,乃所愿幽栖云水,独抱丘山。

这副咏石头的联,和前面的咏物联稍微不一样。从“身世”“生涯”的拟人手法来看,好像多了一些“石头自述”的味道。上比用了精卫衔石填海和女娲炼石补天典故,紧扣主题。从而又回过头来回答为什么“身世自堪嗟”——去填海,就得溺于水,去补天,就得淬于火,可见石头命运多舛啊,天可怜见。但作者用了“维其时”这个前置条件,凸显了石头应运而生的英雄形象。那么,如果石头不需要去救苦救难了,应该何去何从呢?下比开始回答: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生活不止填海和补天,还有“云水”和“丘山”。古人说“石含太古水云气”,石头也有温润的一面,而且陶渊明还说过“性本爱丘山”。从而,使得全联刚柔相济,尤其下结八字,最见雅人风规。

砚台(溯洄从之)

竟日闲磨双鬓雪;

虚窗好补一溪云。

这个联貌似也和石头有关,虽然砚台也有泥砚、铁砚,但一个“云”字,感觉和石砚更搭。不纠结这个,先看联。这联上联最妙应该要算“磨”字了,既写砚中研磨墨条的动作,又可代指文人雅士消磨暇日的志趣,“竟日”二字也作了注脚。下比的“虚窗”仿佛也是双关,一指砚台盖子斜倚在侧,延续上比联意,表明砚台在工作状态中。一指骚人墨客临窗作书作画,行云流水间,自见潇洒风度。下比“补”字堪称联眼,把砚台的高雅气质点染得栩栩如生,而一个“云”字,又恰好带出了“移石动云根”和“买石饶云”的坚净和雅致。咏物联的“遗貌取神”,此联差堪当之。

左公柳(轻雪)

玉门之外,天山之麓,十万株新度春风,云是湖湘遗爱远;

召伯有棠,潘令有花,百千世同传姓氏,唯将艰巨付公多。

左公柳是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所植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蔽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人们为了铭记左宗棠筹边功德,便将这些柳树命名为“左公柳”。上比起八字,先把“左公柳”的地理位置坐标点出,又刚好铺开一种苍茫阔空阔的气象,为下文发力造势。“十万株新度春风”,看似反用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更像是化用了清人杨昌浚的诗意。杨是左宗棠的老部下,他在光绪五年(1879年)西行时,看到沿途杨柳夹道,即景生情,写了一首七绝《左公柳》:“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使得“度春风”和“湖湘”都有了着落。值得一提的是,“遗爱”用在这里很关键——既承接了上比的情感寄托,又为下比的情感升华开启了气门。既然主题写的是植物,又提到了“遗爱”,那么把“召伯有棠,潘令有花”拉来作衬,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但作者还要再翻开一笔:我“棠”姓“召伯”,他“花”姓“潘令”,为何你这个姓“左公”的“柳”,却变得这么“艰巨”。大家都是植物,你这是干啥呢?作者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不言自明——只因为前两种都生在治世,而“左公柳”身处乱世。唏嘘的同时,又能把“左公柳”的英勇形象瞬间拔高,真是好手段。

图片

以上这组,是作者可以从古人作品里借鉴的吟咏。但如果遇到新事物,应该们怎么着手下笔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联:

摩天轮(深深)

遥念千程旧梓桑,摩九阙璇台,叹未生白羽归无计;

亦怜多少痴儿女,杂一城灯火,望不尽红尘深几何。

这是描写“天津之眼”的,这个东西是古人没见过的,所以,要想从古人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感觉比较困难。但是,作者比较机智,把“摩天轮是圆的,来回不停转圈”这个现象抻开,把周长转化为路程,以此联想到身处他乡的游子思念故里,“叹未生白羽归无计”这个设置,一下子就击到了读者的共鸣点。接下来再深入一层,写出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本质:多少有志青年背井离乡来到异地,为了实现梦想,打拼数年,难免心生怅惘,尤其是面对这“一城灯火”,霓虹闪烁,有的却已经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如果“突然之间都市的霓虹都不再闪烁”,希望还有星星照亮,“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柠檬(猫有九条命)

渍蜜而润,入茶而爽,何人言必以辛酸?经历终成真至味;

去鱼之腥,解肉之膻,任世事诸般油腻,心怀长葆小清新。

这个联金锐曾有点评,录在这里,我们一起欣赏:似乎没见过诗词或对联里写到柠檬的,毕竟古时候好像也没有,所以这个题目就有很多落笔的空间。柠檬之特性,作者提炼出“润”和“爽”,与其“辛酸”之味形成对比,从而引出结句的人生至味。下联前两分句平平道来,第三、四分句写到“油腻”和“小清新”两个新词语,在联想柠檬的功用,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此联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法或思想,甚至字句也有些稚嫩之处,但的确如各种挖空心思立意布局的“油腻”对联中的一股“小清新”一般,不由得眼前一亮。

咏物联的创作,有自己的解锁方式。或摹之以相,或取之以神,或寄之以情,或托之以志,各有各法,不一而足。作者在面对一个物件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寻找切入点,发现闪光点,突出转折点,保持增长点。我们来看一组不同的作者对同样的事物,怎么来安排。

荔枝(周大烟袋)

美味同尝,似重温文赋杜诗、白图蔡谱;

奇香可挹,终不羡交梨火枣、雪藕冰桃。

荔枝(太李白)

缯绡醴酪,譬自昔人,莞然黛叶相扶,以君谟二百颗,子瞻三百颗;

烽火霓裳,殃同此物,太息红颜俱殁,在宫湦十一年,天宝十五年。

荔枝(燕子王)

啖若民膏,吮若民脂,望妃子红尘,唐室中衰,斯有说矣;

一日色变,两日味变,数国朝痛史,人心易坏,其如是乎?

也许和作者的个性以及写联风格有关,所以,这三副联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周大为人正直,作联雅正敦厚,所以他的荔枝颜值高,有内涵。上比从味道入手,拉来四个古人,摆开一场荔枝文学盛宴:张文献公的《荔枝赋》、杜少陵的《荔枝诗》、白乐天的《荔枝图序》 和蔡忠惠公的《荔枝谱》,荔枝有这样的内涵,令人齿颊生香。下比用梨、枣、藕、桃四种食品来衬托荔枝,既有芬芳,又很治愈,谁能不爱。

再看第二联。太李白是85后的,富有书生气质,作联每有奇思。上比以蔡君谟(襄)和苏子瞻(轼)这两个荔枝吃货来撑起,巧的是,“二百颗”和“三百颗”都不是胡说的。洪迈在《容斋随笔》记载:“方氏有树结实数千颗,欲重其名,以二百颗送蔡忠惠……”还有就是大家熟悉的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上比有俩爷们,下比便拉来俩娘们。初看会觉得以“烽火”和“霓裳”来写荔枝,有些突兀。但细品,就会觉得作者别有深意,“烽火”是荔枝的壳,“霓裳”是荔枝的膜。这是白居易说的:“(荔枝)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所以为什么我在开始时没有介绍上起的“缯绡醴酪”,留到这里说,会更显“烽火霓裳”的张力——既能承上起的“缯绡醴酪”,又能启下结的“宫湦十一年,天宝十五年”,这两个年份,正好是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和羽衣霓裳曲的杨玉怀“红颜俱殁”之时,这种夹叙夹议手法,让联作更富立体感。

第三联全程高能。鸟王暴躁成性,尝以变态诗联自解。其为楚人,毕业后谋生于帝都,十年后南下,现居深圳。曾作七律:“文章岂必误生涯,人事劳劳莫足夸。一片浮云幻苍狗,十年温水煮青蛙。蓟门烟雨绝情谷,粤海风涛思过崖。回首向来沉痛极,苍苍又见鬓毛花。”诗联作品多以思辨力撑起全篇。他这个荔枝就是典型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上下比的前两句还是正儿八经的酒杯,后两句就把块垒浇得噼里啪啦的。但不得不说,他所端起的酒杯很顺手。一边是骄奢淫逸、挥霍民脂民膏的李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边是白居易《荔枝图序》 写的:“其实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我们得承认:当被吃掉的时候,没有一颗荔枝是无辜的。

谈到这里,咏物联的创作技巧,我们基本上了解的差不多,当然成功例子还有很多,时间所限,这里不再赘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记住一点,就差不多够了——咏物联要有寄托,不论是借形起兴,还是见色起意,或是借力打力,又或者托物言志,创作时总得占一头,要不然,就只浮于表面了。咏物联,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做产品说明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良辰美景聚红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