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从豁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田从豁,男,生于1930823日,河北滦南人,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内科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天津、甘肃中医学院顾问,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波兰等针灸学会名誉理事,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师带徒导师。

50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的针灸、中药临床医疗、科研与教学工作,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疗中强调中医辨证论治,注重理、法、方、穴、术的有机结合,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以疗效为先。擅长治疗内科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有深入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冬病夏治"这一概念。主持研制的"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预防复发等较好的远期效果,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并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针灸专业人才和研究生。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百病经验(西文版)》、《古代针灸医案释》、《田从豁临床经验》等书。

一、胃脘痛验一例

段某,男,52岁。

初诊∶1979330日。

主诉及病史∶胃脘部胀痛,两胁部胀满,嗳气方舒,睡卧不安。1月前出差时过度劳累,加之心情不舒,以致诸症加重,半月来几未饮食,全靠输液维持营养。不能入睡,疲乏无力,并有烧心,恶心,大便条状,色黑,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诊查∶舌苔薄黄,脉沉弦。

辨证∶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

处方治疗∶第一次针刺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手法,待气至后患者自觉有一股气直接达到胃部,行针过程中患者半个月来第一次主动要喝水,20分钟后起针,胃脘痛明显减轻,但进少量饮食后仍有轻度恶心。第二次以后加刺期门、内关。连续针刺3次,胃痛消失,脘腹胀满、嗳气等明显好转,食欲正常,复查大便潜血阴性,以后改为隔日针刺1次,治疗10次后临床症状消失出院。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3个月后复查X线钡餐和纤维胃镜活检,浅表性炎症消失,萎缩性胃窦炎明显好转。19829月随访,3年多来病情稳定,未再治疗,一直正常工作。

【按语】上述胃脘痛病案,为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亦可称为"脘胀""痞满"等证。关于本病的针灸治疗,我国最早的医籍《灵枢·胀论》中就有明确记载;"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以及"明知逆顺,针数不失"等,这里提出针刺的穴位(足三里),手法(泻法),以及更换穴位,掌握针刺次数等。另外,还强调了选用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妥善施行补泻的重要性,如《灵枢·海论》指出;"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其得复,逆者必败"。我们根据以上论据及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并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认为本病与脾经、胃经和肝经的关系较为密切,其病机多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或虚寒以及胃阴不足等。在治疗上必须根据经络脏腑的关系和穴位的特性,当泻者泻,当补者补,重点在于疏导经气,调和脾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