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写字的人【018】| 贾平凹

 初心部落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按】海卫问能不能写写贾平凹、莫言和余秋雨?这是一个绝好的主意,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写字的人……

每次看到贾平凹的字,都会想到一个故事。

个人皮鞋搽得好,方圆很多里就他搽得好,因此慢慢就有了名望,还带了徒弟,要不是手续麻烦,还差点成立了协会。如果不出现以后的转行的话,他是可以丰衣足食地安度晚年的。

但是他突然宣布不搽皮鞋了,因为他觉得搽皮鞋不体面,来钱又慢,几十年如一日地替人搽皮鞋实在是受够了!他说他早就想好了:转行卖拉面。有人就问,卖拉面挣得也是辛苦钱呀,辛苦一天下来除去七七八八的本钱,落在手里的还不一定比搽皮鞋高呢!

他却说:皮鞋脏了可以不搽,肚子饿了得吃。好像也有道理,大伙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毕竟也是风光过的人,看问题、做决定总有一份别人没有的自信与笃定。

几乎是倾家投入开了一间拉面馆后,这人就一跃成为了老板,开始的时候还很勤勉,起早贪黑得跟搽皮鞋时也没什么两样,面馆的生意也不错,一个月下来一算账,挣的钱是以前的三倍!

算账的当晚,他就睡不着了,一种大器晚成的成就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因为几乎所有的过往都是灰色的、甚至是苦难的,所以反思出来的结果既有三分久贫乍富、挺胸凸肚的春风得意,也有七分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的秋雨绵绵。

于是,参悟到了人生苦短的他决定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活得体面一点,譬如很多粗活就雇个人干吧,自己这把年纪也有点干不动了不是;很多熟人朋友来吃面的钱就不要收了,人家来你这儿吃就是给你面子不是;很多场面就得拿钱往前凑自己好歹也是老板不是……

也有本分的朋友劝他悠着点,但劝戒他的人多半又是穷人,穷人的话不值钱。

本来就不是什么殷实之家,这一来二去的,老板很快就蔫了,先是面馆入不敷出,接着又急火攻心病了一场,想想还真有点像《红楼梦》中的甄士隐: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贫病交攻,渐渐露出了下世的光景来!

再然后,面馆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盘给了另外一个朋友,价格倒也公道。而他自己,就像很多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人一样消失了,有人说是搬到城市的另一头,重新操起了搽皮鞋的旧业,又有人说他回西北老家了。

我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故事,是想说贾平凹写字是不务正业。更想说他是一个拿写作做门面的投机高手,硬是利用自己在写作上取得的名气将一手不无蠢的字搞得风生水起,也卖到天价。这当然是人家的本事可以侧目,不必羡慕。

就像丰饶的八百里秦川既能养出陈忠实那样的好汉、也能养出一些拿不出手的懒汉一样,贾平凹是以文学或文化的名义把自己的字养成一副貌似笔笔憨厚、实质处处心机的三朝元老模样的,无趣之处是需要明察的,要不容易上当。


贾平凹深知写作是寂寞的、也知道自己写的那点东西传不了世,也卖不了多少钱。更令人悲伤的是所有的迹象表明,他成不了一流的小说家。 

我一直以为《废都以后的贾平凹,已在事实上江郎才尽,尽管后来的《暂坐》似有枯木逢春的苗头,但即便是粗心如我者,不用看上五页,便能发现他的力不从心,尤其是那种处处想要迎合一点什么、又时刻想着保持某种姿态的拧巴劲儿,让人想到那个曾经活跃的、讲孔孟国学的兑水鸡汤女教授,她在台上手忙脚乱地应付着一个自己根本无力驾驭的命题时的样子,连坐在台下捧场的朋友都会觉得难为情。

写作与写字是一样的,热爱是一回事,能不能成气候又是一回事,有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天花板在那儿牢牢地压着,终其一生也窜不出去;而有的人的头顶是无边无际的浩瀚长天,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到底能飞多高……

很显然,就像贾平凹的小说无法进入一流文学作品的行列一样,他的字也很难再完成一些很基础的突破与纠偏,譬如用笔上的单调与结体上的粗野,恕我不无刻薄地说,他的字被他写废了,而他又明显缺乏推倒重来的勇气。

但我喜欢贾平凹的散文,尤其是他大约20年前的那组商州系列,堪称巨笔妙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